搜索到176篇“ 剥蚀厚度恢复“的相关文章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古生界剥蚀厚度恢复
2024年
剥蚀厚度恢复是进行盆地地质建模、埋藏演化、油气成藏等定量分析的基础。本文在钻井、录井和测井资料基础上,优选地层趋势对比法为主、泥岩压实曲线外推法为辅的剥蚀恢复方法,对剖面进行了剥蚀恢复。研究表明,晚三叠纪和侏罗世,延长组顶部遭受剥蚀的强度较弱,整体上呈现出东厚西薄的特征,剥蚀厚度介于0~300 m。晚白垩世延长组在黄陵-富县-子长一线以东遭受剥蚀,厚度普遍在500 m以上,延安/富县组剥蚀范围向西扩大,剥蚀厚度介于0~400 m,直罗/安定组在延762-延1773-延268-延1092-延893-延908-延1410以东发生剥蚀,剥蚀厚度在0~300 m之间。下白垩系普遍遭受了剥蚀,剥蚀厚度在650~2000 m分布,在平面上具有西部厚度低和东部厚度高的特点,在靖边、子长、子洲等地区剥蚀厚度最大,可以达到1 500 m以上。
赵子丹谭云龙杨茜郭雨嘉沙洁
关键词:地层剥蚀厚度地层对比延长组上古生界鄂尔多斯盆地
柴达木盆地西北区地层剥蚀厚度恢复及对油气成藏的启示被引量:5
2022年
柴达木盆地西北至一里坪地区面积大、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恢复地层剥蚀厚度对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剥蚀厚度恢复的复杂性和恢复结果的不确定性,采用地层趋势延伸法、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和Easy%R;最优化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计算了研究区晚期构造运动地层剥蚀厚度,并定量探讨了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区第四系和上新统狮子沟组(N^(3)_(2))普遍遭受剥蚀,局部构造顶部剥蚀量可达1000m,上油砂山组(N^(2)_(2))在油泉子等部分构造顶部遭受剥蚀,下油砂山组(N^(1)_(2))仅在盆地周缘被剥蚀。英雄岭构造带、各构造顶部以及阿尔金山前是剥蚀严重的区域,剥蚀量普遍超过500m;洼陷地带以及研究区东部剥蚀量较小,剥蚀厚度小于500m,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油气藏和地面油气显示分布与地层剥蚀密切相关,适宜强度的地层剥蚀(300m<剥蚀量<1500m)有利于形成油气藏,而剥蚀厚度超过1500 m则易造成油气藏的破坏。
冯德浩刘成林田继先太万雪李培曾旭孔骅
关键词:地层剥蚀厚度油气成藏柴达木盆地西北部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地层剥蚀厚度恢复及其对油气聚集的作用
2021年
在油气藏形成的过程中,构造活动的发生对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运移起到关键作用。在现有的研究资料中,更多的是对现今地质构造的研究,而忽视了生烃期的地层构造(即古构造)对石油聚集成藏所起到的作用。本文主要利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的研究区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恢复,分析其生烃期的地层构造对油气聚集的作用,得出在古构造剖面中(剥蚀厚度恢复后的)发育局部隆起构造的地区,是圈闭的重要发育区,更是油气汇集的主要场所。因此,对古构造特征的研究,研究其对油气的汇集作用,能够预测油气藏的形成规模,从而对后续的开发与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曾勇李祥高胜利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剥蚀厚度恢复古构造油气聚集
苏里格气田东区上古生界剥蚀厚度恢复与热演化史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北部,是我国重要的致密气田。该区域内上古生界气藏储量丰富,研究其区域热演化史及生烃史对于天然气成藏及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为苏里格东区,发育石炭二叠煤系烃源岩,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处于高成熟到过成熟阶段。本文利用区域内典型单井资料及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在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应用BasinModel盆地模拟软件,对研究区热演化史进行了恢复,并分析了生烃史。运用三种常用方法确定了剥蚀厚度的区间,确定区间为880-1035.393m,选用950m作为区域剥蚀厚度,该值与实测镜质体反射率较为符合。本文依照沉降速率将该区块上古生界以来沉积划分了四个阶段,上古生界烃源岩在早侏罗世进入生烃门限,生烃的高峰期在晚侏罗世晚期与早白垩世中晚期,中间存在缓慢下降过渡区域,于古新世早中期停止生烃。
马骞
关键词:剥蚀厚度镜质组反射率热演化史生烃史
多种剥蚀厚度恢复方法在内蒙古雅布赖盆地侏罗系和白垩系中的应用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9
2016年
剥蚀厚度恢复是进行盆地埋藏史、热演化史、油气成藏等定量分析的基础。文中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流体包裹体法、声波时差法和地层厚度趋势法等多种方法,恢复了内蒙古雅布赖盆地侏罗系和白垩系剥蚀厚度。计算结果表明,侏罗系和白垩系总剥蚀厚度为1610.9-2177.0m;在流体包裹体法和地层厚度趋势法约束下,恢复的侏罗系剥蚀厚度为930.2-1395.3m,白垩系剥蚀厚度为0-612.1m。雅布赖盆地侏罗系剥蚀厚度"北大南小",白垩系剥蚀厚度"南大北小",反映盆地改造强度具有晚侏罗世南弱北强、早白垩世南强北弱的特征。大规模隆升剥蚀,导致地层温度下降、烃源岩遭到破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雅布赖盆地的烃源岩成熟演化以及油气生成。
田涛任战利杨鹏曹展鹏杨甫
关键词:剥蚀厚度侏罗系白垩系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剥蚀厚度恢复及构造演化特征被引量:12
2015年
针对钻井少、勘探程度低的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利用丰富的地震资料,综合地层趋势对比法、泥岩声波时差法及沉积波动分析法,对其关键不整合面剥蚀厚度进行了计算,并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及平衡剖面恢复的基础上,探讨了盆地充填结构及构造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古新世末-早始新世时期剥蚀作用强,形成T04不整合面,椒江-丽水凹陷斜坡带和凸起带剥蚀量最高,达800~1 000 m,福州凹陷较小,主要在200~400 m,而钓北凹陷则介于200~600 m;渐新世末—早中新世形成的T02不整合面剥蚀趋势变化较为平缓,钓北凹陷西斜坡、福州凹陷北部、雁荡低凸起以及椒江-丽水凹陷西斜坡南段剥蚀量较大,在500~600 m,其它区域分布较均匀;古新世,裂陷首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形成"东断西超"的箕状结构。始新世,裂陷中心跃迁至东部坳陷带,钓北凹陷形成"双断结构",西带则开始进入拗陷-反转阶段,随后的渐新世东带也进入拗陷-反转期,但反转作用均并不明显,钓北凹陷逐渐变为西向超覆的箕状盆地。中新世之后,东海陆架盆地自西向东逐步进入区域沉降阶段。
李德勇郭太宇姜效典赵汗青王海平
关键词:声波时差剥蚀厚度东海陆架盆地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剥蚀厚度恢复及成熟度标定
赛汉塔拉凹陷位于二连盆地腾格尔坳陷的西部,二连盆地是在内蒙古华力西晚期褶皱基底上和燕山拉张翘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展起来的新生代断陷沉积盆地,在晚白垩世,盆地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对烃源岩的热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恢复剥...
王浩王飞宇周仁志金凤鸣赵贤正
关键词:油气勘探剥蚀厚度生烃潜力
文献传递
济阳坳陷西南端沙三段剥蚀厚度恢复及其区域构造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基于地球物理、钻井等资料,运用地层对比、孔隙度拟合以及盆地模拟的原理与方法,恢复出济阳坳陷西南端沙三段(Es3)剥蚀地层厚度及原始地层厚度,进行构造沉降量和拉张系数计算,探讨沙三段沉积期盆地构造活动特征及主控应力场。结果表明:沙三段沉积期,济阳坳陷西南端沉积中心的延伸方向宏观上呈NE-SW向展布,局部表现为近SN向延伸;该时期盆地的伸展强度并不均匀,表现为中部强,向NW、SE方向减弱;伸展作用宏观上受控于NW-SE向伸展应力场,可能受基底断层走滑的影响,局部伸展受控于近SN向应力场;济阳坳陷沉积中心展布方位前后经历了不同阶段近EW向、近EW与NE向共存及NE向展布的递进演变过程,但最终受控于NW-SE向伸展应力场。
倪金龙郭颖马骁骐张凯王志敏韩帅
关键词:沙河街组三段
常用剥蚀厚度恢复法在东营凹陷南坡西部“红层”的应用被引量:10
2015年
东营凹陷南坡西部是指东营凹陷南坡石村断层以西的部分,孔店期—沙四早期沉积主要是以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主的地层,即为通常所说的"红层"。受后期构造活动的影响,沙四下—孔一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根据剥蚀厚度恢复方法的应用结果及适用性分析认为:厚度趋势法主要用于对剥蚀厚度区间和剥蚀范围进行标定,选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和沉积速率比值法对剥蚀厚度数值的区间进行厘定。在凸起区及纯化构造带"红层"顶部削截明显区可直接使用厚度趋势法;靠近林南断层上升盘和高青平南断层上升盘的区域,选用声波时差法恢复"红层"顶部剥蚀厚度的效果好于其他构造带;平方王潜山构造带优选沉积速率法恢复"红层"尤其是沙四下亚段剥蚀厚度;优化的孔隙度法适合对孔隙度较大凸起区的沙四下亚段剥蚀厚度进行较为准确的标定;包裹体测温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的恢复结果为少数单井数据点,仅作为参考。
张顺陈世悦吴智平王永诗李伟罗阳侯旭波张林
关键词:东营凹陷不整合剥蚀厚度
塔北塔中地区志留系剥蚀厚度恢复及古构造分析
近年来,塔里木志留系受到广泛关注,塔北塔中地区是其中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为分析志留系古构造特征,对区内剥蚀量的恢复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地震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理论指导下,综合地震与钻井资料,运用泥岩声波时差法与地...
魏国财
关键词:志留系不整合剥蚀厚度恢复古构造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牟中海
作品数:94被引量:744H指数:16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柴达木盆地 油田 准噶尔盆地 成岩作用 沉积相
王子煜
作品数:21被引量:463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研究主题:盐岩 物理模拟 盖层构造 燕山运动 印支运动
贾霍甫
作品数:10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东营凹陷 烃源岩 剥蚀厚度恢复 惠州凹陷 川西坳陷
张明利
作品数:28被引量:431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主题:柴达木盆地 中新生代 油气运移 构造应力场 东海西湖凹陷
陆廷清
作品数:25被引量:200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柴达木盆地 油气勘探 二叠纪 剥蚀厚度恢复 柴达木盆地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