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6篇“ 切开取栓“的相关文章
切开联合游离皮瓣移植治愈陈旧性股动脉血继发足趾坏死1例报告
2025年
给予2019年3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陈旧性股动脉血继发足趾坏死患者于切开术后5周在常规抗感染、抗凝、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部残端创面,移植术后2周皮瓣基本成活,患者出院;出院后6个月随访,皮瓣完全成活,足部未见溃疡复发、可着地行走。
李娜郭文来瞿文瑞刘军田恒杨玉凯
关键词:足趾坏死游离皮瓣取栓术
机械吸切开治疗动静脉移植物内瘘急性血形成的效果比较
2024年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吸与传统切开治疗动静脉移植物内瘘(AVG)急性血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AVG急性血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机械吸组和切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24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结果共纳入130例患者,其中男66例,女64例,年龄(54.1±14.2)岁,机械吸组78例,切开组5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及病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械吸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8.7%(77/78),并发症发生率为5.1%(4/78);切开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4.2%(49/52),并发症发生率为9.6%(5/52)。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械吸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切开组[(62.8±13.9)min比(77.0±17.6)min,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机械吸组术后12、24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2.8%、38.5%,切开组则分别为57.7%、36.5%,两组患者初级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1)。机械吸组术后12、24个月的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8.7%、94.9%,切开组则分别为92.3%、82.7%,机械吸组的次级通畅率高于切开组(P=0.020)。结论机械吸治疗AVG急性血形成安全有效,与切开相比手术时间较短、次级通畅率较高。
倪其泓赵意平陈佳佺王韦仑李一男张岚
关键词:急性血栓形成切开取栓
急诊动脉切开治疗急性下肢动脉塞的临床意义
2024年
急性动脉塞是指来自近端动脉壁、心脏或其他来源的子冲入动脉血流,塞远端小分支动脉,最终导致器官或四肢缺血性坏死,以下肢多见,其典型表现包括“5P”征,即麻木、疼痛、运动障碍、苍白和无脉搏。有文献报道,急性动脉塞导致的截肢率在5%~29%,死亡率高达15%~25%[1]。该病具有发病快、进展快、病情凶险等特点,有效诊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急诊动脉切开能迅速恢复血流,改善肢体供血,减少或避免患者截肢和死亡,更是心源性异位塞首选的治疗手段。本文将近2年收治的急性肢体动脉塞并急诊局麻下行下肢动脉切开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王厚生
关键词:FOGARTY导管
动静脉内瘘切开器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静脉内瘘切开器械,该动静脉内瘘切开器械,包括钳体,该钳体的第一端设有握持部,第二端则设有固定钳头,通过在钳体上设置能翻转的活动钳头,并通过由活动手柄控制的推杆推动活动钳头进行翻转,使活动钳头...
叶侃胡超奇岑一明
切开术在老年急性下肢动脉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切开术在老年急性下肢动脉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2例老年急性下肢动脉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导管接触性溶治疗,试验组给予切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踝肱指数、足部皮温、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83%)高于对照组(82.61%)患者(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的足部皮温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1天、术后3天,试验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切开术在老年急性下肢动脉塞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踝肱指数以及足部皮温,缓解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王成辉荆磊王若鹏芮兴无韩临光
关键词:治疗有效率
下肢动脉切开术后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三维质量模型构建
2024年
目的:构建下肢动脉切开术后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体系,以提供评估下肢动脉切开术后护理质量的评估依据。方法:2022年1~8月,根据三维质量模型的“结构—过程—结果”结构为理论研究框架,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下肢动脉切开术后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现状以初步筛选并确定护理敏感性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德尔菲法由20名专家对初步建立的“下肢动脉切开出术后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体系”的实施2轮函询,确定下肢动脉切开术后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并获得最终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体系。结果:第1轮函询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5.0%,第2轮函询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00%,两轮函询均获得较高的积极性(回收率>70%)。第1轮、第2轮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84、0.913,具有较高的权威程度(Cr>0.800);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第0.117~0.149、0.091~0.115(P<0.05~P<0.01)。最终形成本研究下肢动脉切开术后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52项。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下肢动脉切开术后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体系科学性及可靠性较高,可用于评估下肢动脉切开术后护理质量并促进护理质量的完善改进。
陈叶文姜海英章希炜
关键词:下肢动脉栓塞护理质量
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肺动脉切开术1例
2024年
肺动脉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衰竭,巨大的子堵塞肺动脉可引起急性右心功能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甚至猝死。对大面积肺动脉塞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通常考虑溶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或肺动脉切开术。本文报道1例因下肢深静脉血引起肺动脉血,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术,并复习相关文献,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李珺刘洁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体外循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切开术在老年急性下肢动脉塞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切开术在老年急性下肢动脉塞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6月到2022年6月于衡水市人民医院/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老年急性下肢动脉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切开组(n=100,行切开术)和溶组(n=100,行导管接触性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的血管通畅率,手术前后的踝肱指数、足部皮温以及疼痛程度。结果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通畅率均为100%。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足部皮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切开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5/100),低于溶组患者的14.0%(14/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术与导管接触性溶治疗老年急性下肢动脉塞患者的疗效相当,但切开术的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王立红田少勇杨彦林雷勇
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合并房颤-心力衰竭-交感电风暴老年患者行股动脉切开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被引量:1
2023年
(1)一般情况:患者男性,年龄87岁,身高175 cm,体质量54 kg,主诉"右下肢疼痛数小时"。(2)现病史:患者在本院急诊住院期间突发右下肢剧烈疼痛。查体:右侧下肢皮温低,足背动脉、股动脉未触及,左侧皮温正常。双下肢动静脉超声提示:双下肢深静脉可显示部分,未见血;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多发斑块形成;右侧股浅动脉中下段、右侧窝及双侧胫前、胫后动脉血流显示不满意,重度狭窄或闭塞。
吴林格尔龚亚红高鹏陈跃鑫何怀武刘业成于春华王锷徐桂萍思永玉林钢王东信申乐薛张纲王天龙
关键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胫后动脉皮温老年患者股浅动脉
用于动静脉内瘘切开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动静脉内瘘切开钳,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包括第一钳柄和第一钳臂,所述第二钳体包括第二钳柄和第二钳臂,所述第一钳臂和所述第二钳臂端部处对应设置有用于的第一夹头和...
叶侃

相关作者

陈开
作品数:107被引量:325H指数:10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腹股沟疝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曲张 并发症 下肢静脉曲张
王峰
作品数:18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德州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预防肺栓塞 诊治体会 肝肿瘤
蒋玉柱
作品数:5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磐石市医院
研究主题:溶栓 后置管 戒烟 临床治疗分析 切开取栓
杨超
作品数:43被引量:184H指数: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 髂静脉 椎体肿瘤 静脉血栓形成
缪娜
作品数:35被引量:200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研究主题:体外循环 体外膜肺氧合 婴幼儿 心脏手术 深低温停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