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47篇“ 分析前因素“的相关文章
- 面向体外诊断的体液蛋白质组学分析前因素研究进展
- 2025年
- 在体外诊断领域,蛋白质组学研究对于生物标志物的发现、验证和确认至关重要。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不同的样本处理和操作步骤会影响蛋白质的丰度和检测的可靠性。体外诊断中的大多数异常和错误都发生在样本的分析前阶段,这些变量会对分析物的测定结果产生巨大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分析前变量对样品采集和储存后蛋白质的稳定性以及完整性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文系统综述了分析前变量对生物体液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影响,以期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李玙应超李奇萌赵立芳蔡燕宁
-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分析前因素血液脑脊液尿液
- 神经病学领域循环游离DNA研究的分析前因素研究进展
- 2024年
- 目前,以神经系统疾病为重点的临床专科对非侵入性、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的检测方法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循环游离DNA(cfDNA)是一种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因其携带了丰富的诊断和预后信息,在神经病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各研究机构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的cfDNA分析操作程序,导致cfDNA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仍受到一定限制。本综述通过系统性讨论影响cfDNA质量和产量的分析前因素,旨在为cfDNA在神经病学的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供参考。
- 应超赵立芳蔡燕宁
- 关键词:神经病学分析前因素
- 分析前因素对MQ-800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测定结果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分析前因素对惠中MQ-8000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MQ-8000)HbA1c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影响。方法收集高、低2个水平的全血样本,评价MQ-8000的携带污染率。收集空腹、餐后2h、随机采血样本和使用不同抗凝剂采血样本,分别用HA-8180和MQ-8000系统对收集样品进行双份重复测定比对。评价不同采血时机和抗凝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别将样本在2~8℃条件下保存0、1、2、4、8、24、48h,评估保存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别将样本置于2~8℃、15~28℃、37℃条件2h,探讨不同保存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MQ-8000检测高值样本后对低值样本的结果无明显携带污染。空腹、餐后两小时、随机采血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均在可允许的范围内。采用EDTA-K_(2)、柠檬酸钠、肝素锂抗凝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均在允许范围内。EDTA-K_(2)抗凝全血在2~8℃贮存48h,37℃贮存2h以内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在允许范围内。结论MQ-8000具有较低的携带污染率,采血时机、抗凝方式及保存温度对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影响,能够满足临床检测诊断的需求。
- 尹元王正印顾征璟邢嘉翌华晋赵俊梅赵延荣陆群
- 关键词:温度稳定性糖化血红蛋白分析前因素
- 分析前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分析
- 2022年
- 分析前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进行血常规检验且由于前因素影响而导致检验结果发生误差的血常规检验资料5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引起误差的前因素,并制定质量控制措施。结果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因素包括溶血、输液侧采血、末梢采血、送检超时等。结论 血常规检验过程,制定质量管理措施,规避前因素产生的不利影响。
- 白晓莉
-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
- 分析前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研究
- 2022年
- 分析了前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临淄区金山中心卫生院124例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2例须复查血常规(观察组),62例无需复查血常规(参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采血前准备、采血指标、血液标本储存与运动等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前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可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各大医疗结构须高度重视血液标本质量控制,强化相关环节质量,以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进而为临床诊治患者提供更精准参考依据,以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水平。
- 张友金
-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
- 探讨影响本院检验科凝血功能三项和D-二聚体检验的主要分析前因素及处理措施
- 2022年
- 探究检验科凝血功能三项与D-二聚体项目检验前存在的影响因素及应采用的处理措施。方法 将本院采集的110例凝血功能三项、D-二聚体标本检验不合格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第1次送检与重新送检的结果,并分析出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结果 重新送检的标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检测结果均低于第1次送检标本的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高于第1次送检标本的结果,数据间对比呈明显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分析对比结果可挖掘出影响因素包括药物干扰、采集量、标本采集方法、标本运输过程等方面,应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而达到提升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目的。
- 钟莉华
- 关键词:检验科D-二聚体影响因素
- 分析前因素对临床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前,虽然临床检验项目不断增加、检测方法不断更新,但常规生化项目检测在各临床实验室检测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有诸多因素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尤其是分析前因素。“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前影响因素”专题汇集了相关热点的2篇综述、1篇论著及2篇病例报道,分别阐述了样本性状、检测方法、样本周转时间(TAT)及各类药物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高度关注此类问题,注重患者状态和临床沟通,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王微王蕾
-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前因素药物
- 分析前因素对血液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分析前标本处理因素对血液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的影响。方法收集300例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进行HBsAg检测。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对比离心温度为常温(18~27℃)和4℃、采集后储存0 h和8 h离心、离心后2~8℃储存2 h和2~8℃储存2 h后离心、抗凝管和促凝管、常温(18~27℃)和2~8℃储存5种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离心温度、标本采集到离心间隔、储存温度3种因素的t值分别为6.120、-5.694、3.691,对HBsAg检测结果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温度、标本采集到离心间隔、离心和储存顺序、标本管类型、储存温度5种因素复合标准差分别为0.0055、0.0045、0.0026、0.0020、0.0049,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离心温度、储存温度、标本采集到离心间隔、离心和储存顺序、标本管类型。结论离心温度、标本采集到离心间隔、储存温度3种因素对检测结果有显著影响。环境温度升高和全血标本长时间不分离导致标本不合格,从而对检测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上述因素。
- 孙俊艳何成涛刘海波陈跃
- 关键词:分析前因素乙肝表面抗原
- 分析前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 2021年
- 分析前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策略。方法:选择本医院2019年6月到2020年6月的血常规的检查患者中,选出40例患者,选出20例患者在正常情况下做一次血常规检测,这组标本称为规范组;然后其余20例患者用不规范的方法做一次血常规检测,这组标本称为对照组;并把两组标本进行对比。结果:在采血之前进行饮食、用药或者激烈活动等相关的因素会导致结果不准确。结论:在采血前要对患者的状态进行多次核实,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魏庆玲
- 关键词:分析前因素血常规检验
- 分析前因素对血清肾功能检测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尿酸、肌酐、尿素和胱抑素C(Cys C)是临床常用的血清肾功能检测项目。然而,由于生理因素、样本性状和药物等的影响,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符,从而影响临床判断,造成误诊和错误干预,增加患者风险。检验人员均需重视以上分析前因素,知晓其影响,特别是及时发现因分析前因素干扰检测方法而导致的错误结果,从而正确指导患者做好样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对检验结果的解释和沟通工作。文章就影响血清尿酸、肌酐、尿素和Cys C检测的分析前因素展开综述。
- 刘非胡炎伟
- 关键词:肾功能分析前因素血清药物
相关作者
- 何法霖

- 作品数:174被引量:922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生物学变异 室内质控 精密度 参考值 实验室
- 周玉

- 作品数:42被引量:216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老年患者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分析 耐药性 老年病房
- 白洁

- 作品数:110被引量:523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血小板聚集 精浆 老年男性 氯吡格雷 血栓弹力图
- 王治国

- 作品数:544被引量:2,906H指数:26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精密度 质量指标 实验室 生物学变异 西格玛
- 钟堃

- 作品数:171被引量:861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生物学变异 实验室 室内质控 精密度 常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