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2804篇“ 分子生物学检测“的相关文章
羊口疮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25年
羊口疮是一种由羊口疮病毒(ORFV)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疫病,给养羊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而及时准确检测病原体有利于减少因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现已建立了多种ORFV检测方法,其中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大幅提升ORFV检测能力,在防控羊口疮病发生和流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叠氮溴化丙啶结合PCR(PMA-PCR)以及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检测OFRV方面各有优势,但也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实际应用时要结合各自的条件和需求以及检测目的因地制宜地选择。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如数字液滴PCR(ddPCR)和第三代测序(TGS)等也将被探索用于ORFV检测研究。本文对ORFV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原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制和检测标准制定提供借鉴。
刘庆伦孟继彬张淑芹刘冰蒋福涛孙百栋刘守广
关键词:羊口疮病毒聚合酶链式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
高职生分子生物学检测岗位能力需求调研
2024年
分子生物学检测行业快速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型技术人才。对北京检测类公司分子生物学检测的高职生岗位设置、能力需求和岗位素养进行调研分析,以缩小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差距,优化教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查阅文献和咨询发现:分子检测岗位设置种类多元,需要分子检测类技术人才的单位多元;岗位方法能力中,国家标准或SOP正确实验能力被多数单位所看重,认为其非常重要的占91.7%,其次是基本技术操作能力和检验仪器操作能力;专业能力中,多数单位认为核酸分离纯化能力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力重要性程度较高;岗位素养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人际沟通表达能力受多数单位重视。这将为课程内容优化、教改革和教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依据。
李晓红马长路王辉王丽杨洋句荣辉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岗位教学改革
一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涉及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预处理,PCR扩增,计算CT值,根据CT值确定检测结果,计算CT值包括如下子步骤:对至少40个周期的原始扩增数据...
黄章发赵章程李潇雄
猴痘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PXV)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2022年以来,世界多国出现猴痘疫情,并呈快速扩散态势。因此,在感染初期检测出MPXV并对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治疗,对于控制疫情传播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者建立了多种MPXV分子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多重荧光定量PCR(mRT-PCR)、数字PCR(dPCR)和核酸等温扩增等。本文现就MPXV分子诊断检测方法的技术原理、特点、应用场景以及优缺点等综述,以期为开发更高效、更准确的MPXV检测方法提供新思路,并对MPXV未来研究方向和防控策略提供参考和建议。
王雯雯
关键词:猴痘病毒分子检测技术核酸PCR
新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疾控工作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研究新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疾控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为疾控相关工作提供帮助。方法本文选用2023年天津市宝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分离培养的6例细菌样本,应用分离培养、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脉冲场电泳(PFGE)和纳米孔测序等多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病原微生物样本进行病原检测和分析。结果6例细菌样本均培养成功;脉冲场电泳检测成功并将图谱上传“国家致病菌识别网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比对分析;qPCR检测成功,扩增曲线正常,判定结果呈阳性;纳米孔测序成功,经生信分析软件,均组装得到完整的基因组数据,测序深度>100×。结论新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在疾病预防和工作中的应用已逐渐展现出巨大潜力。新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提供了快速、准确和灵敏的病原体检测手段,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发现疫情、制订防控策略和追踪传播路径,从而保护人民健康、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影响。
陈英磊
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PCR脉冲场电泳
食品中植物源成分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2024年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食品中植物源成分的检测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旨在叙述食品中植物源成分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定量PCR、基因芯片技术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等。随后,详细讨论了这些技术在检测食品中特定植物成分,如转基因成分、天然植物毒素和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非法添加和食品掺假的识别上,这些技术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最后,还探讨了这些技术在未来食品检测中的潜在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分析和未来趋势的预测,旨在为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质量控制提供科的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
刘音
关键词:食品掺假
分子生物学检测幽门螺杆菌抗生素敏感性的临床价值
2024年
测试幽门螺杆菌对5类抗菌药品的耐药情况,并研究其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2019年9月——2021年6月在本院消化内科看诊病人的胃黏膜样品165例,通过13C呼吸实验明确Hp阴性,隔离培养Hp。使用琼脂模式测试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等的耐药情况。提炼Hp元素组脱氧核糖核酸,PCR扩充23S rRNA元素,把PCR元素检测解读突变特性。结果 Hp药理分析表明,165例Hp菌株对甲硝唑的耐药性偏高,数据是90.91%(150/165),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达到83.03%(137/165),对全部抗生素都敏感的Hp菌株比例达到9.09%(15/165)、多重耐药菌株比例达到90.91%(150/165),当中双重耐药性达到28.49%(47/165),三重耐药性达到35.15%(58/165)、四重耐药性达到20%(33/165),五重耐药性达到7.27%(12/165)。23 rRNA基因测定成果显示,最为多见的突变位置是A2143G,突变比例达到82.67%((96/116)。结论 Hp对克拉霉素、甲硝唑与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偏高,对阿莫西林与利福平的耐药性偏低,23S rRNA基因突变是致使克拉霉素耐药的重要诱因。
徐燕朱嗣伟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幽门螺杆菌敏感度临床价值研究
食用菌菌种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进展
2024年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食用菌菌种混乱、来源不清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食用菌菌种鉴定方法,如形态特征观察、品种拮抗试验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需求,但存在鉴定周期长、准确性不高等问题。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也提升了食用菌菌种检测、品种鉴定与种质资源保护水平。常见的食用菌菌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有DNA分子标记、DNA序列分析与DNA条形码技术等。DNA分子标记技术包括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DNA标记,如RFLP;以PCR为基础的各种DNA指纹技术,如RAPD;以及以测序为基础的新型分子标记,如SNP与MNP等。DNA序列分析技术主要指ITS、IGS以及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序列分析。DNA条形码技术包括ITS条形码和蛋白编码基因条形码,如EF-1α、β-tubulin等。概述了近年来食用菌菌种分子生物学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食用菌菌种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建议,为食用菌菌种的快速准确鉴定及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
宋浩源赵鹏
关键词:分子标记
临床输血科经血传播相关病原体分子生物学检测规范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2024年
为了减少医疗机构院内交叉感染,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提高经血传播性疾病溯源性,确保临床输血安全,规避医患纠纷,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专业委员会结合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和相关规范指南,召集了临床输血、感染病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了此专家共识。以期能够规范临床输血科开展经血传播相关病原体分子生物学检测相关规则,降低经血传染性疾病发生率。
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胡俊华吕先萍李丽玮马兴焕张芃张芃宫济武
关键词:血源性传染病分子生物学
沙门氏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4年
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目前多个部门已经颁布了相应的检测检验标准,同时一些新型检测方法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总结介绍了沙门氏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等,以期为该菌的检验检测及新型检测方法的研制提供参考。
吴玉霞马彩云杨飞王宇李建亮
关键词:沙门氏菌分子生物学技术

相关作者

郭婷婷
作品数:385被引量:22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研究主题:美利奴羊 绵羊 藏绵羊 碱基 免疫性状
刘建斌
作品数:478被引量:42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研究主题:绵羊 美利奴羊 藏绵羊 碱基 免疫性状
袁超
作品数:276被引量:11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研究主题:美利奴羊 藏绵羊 绵羊 碱基 免疫性状
岳耀敬
作品数:352被引量:29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研究主题:美利奴羊 绵羊 特异性引物 细毛羊 分子遗传学技术
杨博辉
作品数:493被引量:679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研究主题:绵羊 美利奴羊 细毛羊 羊毛 特异性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