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90篇“ 农民主体性“的相关文章
国家在场与农民主体性建构的关系图谱——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形象重释
2025年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形象,映射着从集体化时代向改革时代转型过程中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其主体性建构与国家机制高度关联。集体化共同体时期的政治分层与经济差异,促使孙少安基于生存理性做出婚姻选择。国家对乡村治理的改革化转型,是孙少安成长为“经济人”的关键因素。先富起来的孙少安有原则地帮助贫困村民与捐资办学,被树为德性典型,既契合国家的共富远景,也是国家为解决现代化难题对新人范式的一种期待,以及权力技术的运用。在中国乡村现代化过程中,重释孙少安形象,能为国家如何正确处理与农民的关系提供一种参照。
雷鸣张欣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农民主体性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视域下农民主体性意识培育定位及路径研究
2025年
在“三农”工作中农民工作占据着重要地位,广大农民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伴随主体性意识的生成持续发力,因而农民主体性意识培育的成效是影响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因素。从“理论认知”“情感支撑”“实践重心”3个方面明晰培育农民主体性意识的重要价值,定位农民在经济发展、政治参与和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进而明确农民主体性意识培育的责任主体、重点方向和坚实保障,持续实现广大农民在道德观念、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转变和提升,不断激发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李明哲孙小利
关键词:农民主体性意识角色定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变革与重塑:数字赋能农民主体性
2025年
数字时代农民主体性面临着自主性困境、主动性困境和创造性困境,具体表现为参与权、表达权等农民主体权利在不同程度上被虚置;农民的“脱域”和乡村基层组织的悬浮限制了农民主体动力;农民群体组织化程度的降低和体制负面效应阻碍了农民主体能力的培育。基于此,应当通过数字技术搭建数字互动平台,促进农民公共参与和诉求表达,保障农民主体参与权、表达权等权利;通过数字技术催生数字治理场域,助力“脱域”农民“进场”,增进干群互动,激活农民主体动力;通过数字技术塑造数字公共空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克服体制弊病,培育农民主体能力。
舒绍福肖志康
关键词:农民主体性乡村社会
城乡关系演进中农民主体性的迭代嬗变
2025年
城乡关系由分割到融合,理应是农民主体性不断得到提升的重要基础,但是在这一进程中,农民主体性呈现出“流动的主体性”与“主体性的流失”并存的悖论现象。本文从“结构—过程”视角出发,揭示出农民主体性的本质属性与流失理路,并将农民主体性置于城乡关系的演进中,从中窥视农民主体性的“结构”成因与“过程”属性,为找回流失的农民主体性提供一个解释。在梳理城乡关系演进的基础上,总结出农民主体性的迭代嬗变,研究表明城乡关系的演进形塑了农民主体性的迭代嬗变,农民主体性的向外拓展同样助推城乡关系的快速演进,在强制型、有限型、保护型与开放型城乡关系演进下,农民主体性的导向已然由集体化、家庭化向个体化甚至个性化转变。为此,只有充分认识农民主体性的迭代嬗变,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力量之源。
杜龙张庆伟
关键词:农民主体性城乡关系个体化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主体性多向度探究
2025年
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至关重要。据此,从理论向度出发,围绕农民主体性内涵,凝练其总体层面主动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特征;立足于历史向度,以回溯方式将历史分期中农民主体性区分为传统时期、近现代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阶段,在历史层面阐释农民主体性基本样态。观照当下,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探赜农民主体性实践向度。主要包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有效驱动的乡村振兴”新形态;贯彻以人为本核心,发展“农民导向的乡村振兴”新理念;重塑乡村价值基础,探索“根植本土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不断提升农民主位意识,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动能,协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陈继周慧
关键词:农民主体性现实观照
乡村治理视域下党组织提升农民主体性的路径研究
2025年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首先需要明晰治理主体。乡村治理的发展需要农民不断发挥主体性。文章梳理乡村治理中农民发挥主体性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总结农民主体性发挥的三大问题:农民主观上不愿、农民自身素质不能、制度环境不需。强调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探寻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治理主体性的路径。
孙骁雨
关键词:乡村治理农民主体性基层党组织
数字乡村背景下农民主体性提升的困境与路向探析
2025年
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和重要推动力,正全面融入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断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农民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性的实然状态与时代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主要面临社会历史条件遮蔽下资源“失衡”、农民组织化程度疏离下村庄“失散”、机制偏离下治理主体“失序”、数字技术固化下的农民“失能”四个方面的“难为”窘境。因此,通过“思想破冰”重拾农民自主意识、“利益弥合”重构农民能动潜能、“多管齐下”重塑农民自为地位、“引育并重”重振农民创造活力是夯实农民主体性、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内在动能的“可为”路径。
李砚忠蔡晴晴毛丽萍
关键词:农民主体性数字乡村乡村治理
“文化功能聚合”:乡村振兴中激发农民主体性的文化理路
2025年
激发农民主体性是中国“三农”实践及其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乡土文化系统中,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行动主体的协同实践。主体性作为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统一,是人类文化实践的产物。鉴于此,本文从主体性的文化生成逻辑出发,建构“行动协同-功能聚合”分析框架,以苏北汤沟村的文化发展为案例,探讨文化实践激发农民主体性的逻辑及机制。研究发现:民生需求观照、文化资源挖掘、发展理念确证、治理结构优化和实践价值汇聚等环节的递进演化,是农民主体性在“文化功能聚合”机制中得以激发的实践基础。究其根源,产生激发作用的关键在于文化认同、文化涵育、文化资本和文化效益等深嵌于文化形态之中的生成性文化要素。文化要素具备的主体凝聚、价值引导、惯习增能和效能转化等文化功能,作用并助益于农民确立主体身份、提升主体意识、拓展主体能力和凸显主体作用。凭借行动方法的甄别、实践逻辑的演化和积极效应的凝聚,多元文化功能实现聚合,内蕴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农民主体性得到层递式激发。“文化功能聚合”理路的挖掘,对于农民主体性问题的理论分析和乡村新内生发展的实践创新具有双重启发意义。
张剑宇
关键词:农民主体性乡土文化
农民主体性视域下乡村体育赛事发展的逻辑探讨与矛盾纾解
2025年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是实现乡村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所在。以贵州“村超”为案例,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探讨农民主体性视域下乡村体育赛事发展的逻辑、困境与纾解之策。研究表明,遵循农民“主动性激活、自主性延伸、受动性转化、创造性萌生”的办赛逻辑,能推动乡村体育赛事在人本性、持续性、传承性与本土性四个维度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乡村体育赛事仍面临一定发展困境。未来应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办赛逻辑,严防政绩动员影响下的盲目办赛;注重满足农民精神与物质需求,推动乡村赛事经济与社会效益双收;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积极引入政府与社会力量创新办赛;延续农民体育热情与运动基因,聚焦体旅深度融合与青训体系建设。
王一琳李理
关键词:农民主体性
资源匮乏型乡村何以激活农民主体性?——基于“价值——制度——组织”分析框架
2025年
农民主体性激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但资源匮乏型乡村却存在外部“输血”模式难以适用、内生“造血”功能发挥有限的问题。广西C市L村立足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现实,从农民与外部主体力量互动关系着手,以农民主体性激活为核心,识别与培育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有助于破解其外部资源长期短缺与内部资源不足不活的发展困境,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激活路径的选择上,以价值引领唤醒乡村价值认同,以制度激励注入强劲动力,以组织推动赋予支撑载体,从意识、动力及行动层面持续激活农民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路径选择下的微观实现机制上,全面盘活乡村沉睡治理要素资源,促进外部主体农民主体有机双向互动,农民逐渐从乡村建设的“局外人”向“局内人”转变,农民主体性得以充分“活化”,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能力实现有效激活。
李国梁梁玲
关键词:农民主体性内生动力

相关作者

黄琳
作品数:54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
研究主题:农民 主体性 农民主体性 传统农民 主体性发展
李卫朝
作品数:63被引量:113H指数:6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农民 启蒙 乡村 农民主体性 新农村建设
武正雄
作品数:26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玉溪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农民 主体性 农民主体性 价值观 传统农民
李银兵
作品数:139被引量:228H指数:7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民族志 文化 民族志书写 花腰傣 传统节日
宋国晶
作品数:4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研究主题:农民主体性 新农村建设 民主 中农 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