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9篇“ 农村共同富裕“的相关文章
- 数字经济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 2025年
- 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讨数字经济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市场繁荣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民获得感,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农村产业经济收益,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因此,要加强我国农村和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大力度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农业数字化融合,提升农民的数据化专业素质,优化农村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 孙茵
-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 乡村振兴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路径分析
- 2025年
- 作为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中的核心战略部署,乡村振兴不仅是达成共同富裕愿景的具体路径,还担当着引领新时代“三农”工作全局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遭遇了多重挑战,主要包括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乡村优质人才资源匮乏、土地问题制约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困境,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强化特色产业培育,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农业产业创新;高度重视土地问题,强化其基础作用;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提供有力支撑。以期通过创新与发展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 赵英姿
- 关键词:农村金融产业结构
- 县域数字普惠金融何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传导机制与地区差异被引量:1
- 2025年
- 论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二者的内在一致性,以及县域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然后将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微观数据与北京大学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匹配,实证检验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富裕、农业发展、农村生活与社会发展共享均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而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机制分析发现,县域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金融市场参与和县域产业升级两个渠道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两者的中介效应比例分别为10.4%和77.2%;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中西部地区、二线城市和数字普惠金融高水平发展地区,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更大。论文为发展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证据。
- 张林张林
- 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探析: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例
- 2025年
-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应有之义,关乎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有着内在方向的一致性,农村集体经济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党带领人民在农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新时代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这个矛盾的实践需要。新发展阶段,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不强;其次是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主体性难以有效发挥;最后是农村市场体系难以平等对接资本、技术、管理等现代要素。为解决以上问题,应当建强村“两委”班子、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实现集体经济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向互动。
- 徐熠
- 关键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 新质生产力、就业结构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 2025年
- 选取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并探讨就业结构在新质生产力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之间的传导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以显著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就业结构在新质生产力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之间发挥显著中介效应。空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着力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推动省际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快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借鉴与经验证据。
- 王琦
- 关键词:就业结构
- 农村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现实障碍及对策研究
- 2025年
- 农村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更涵盖了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社会公平正义的彰显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然而,当前实现农村共同富裕仍面临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缓慢、“半城镇化”问题凸显、区域发展不协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落后等多重挑战。对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综合施策以有效破解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
- 王智垚孟凡榕
- 关键词:农村共同富裕
-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研究
- 2025年
- 文章从价值、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视角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行了阐释。从价值逻辑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体现了马克思关于农村发展的论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带领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目标,不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从实践逻辑看,新时代扎实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坚持人民立场,持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推进,落实共同富裕的要求。
- 徐强
-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被引量:1
- 2025年
- 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赋能。基于2012—2022年我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未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且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在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超过门槛值后,其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边际效应明显增强。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集聚优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带动本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而且能够破除资源流通梗阻,畅通要素循环渠道,助力周边地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较于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其影响在粮食主产区更强;相较于非资源型地区,其影响在资源型地区更强。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各地应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同时,结合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发展方针。
- 李建明夏鑫
- 关键词:农业生产效率空间溢出效应
- 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农村共同富裕:异质性影响与路径分析
- 2025年
- 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发展与农民共同富裕带来了重要机遇。文中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国家统计局等机构公开数据及各地区统计年鉴,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整体上显著促进了农村共同富裕,但在不同地区和技能群体间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受益程度显著高于西部地区,而高技能群体如青年和高学历人群受益显著,低技能群体受益有限,凸显了缩小地区和群体之间数字鸿沟、实现普惠发展的必要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促进数字金融发展、拓展就业机会、增强社交互动和转变文化观念等路径,实现了农民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裕。文中为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数字金融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主观福利提供了实证支持和政策参考。
- 李青原齐晓雨张佩
- 关键词:农村共同富裕数字金融
- 习近平关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内蕴与当代价值
- 2025年
-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我国共同富裕的内在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社会愿景,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富民”等思想,发展于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关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是深刻回答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地位、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过程特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保障条件。习近平关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农”理论,为我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刘雨萌
- 关键词:共同富裕
相关作者
- 叶兴庆

- 作品数:363被引量:3,707H指数:28
- 供职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乡村 农业 农民 农业竞争力 粮食安全
- 郭文轩

- 作品数:18被引量:80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 研究主题:农村经济 农村共同富裕 信息化 农业发展 经济发展
- 崔朝栋

- 作品数:49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研究主题: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劳动价值论 中国经济学 经济制度
- 罗明忠

- 作品数:331被引量:2,514H指数:27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人力资源管理 农村劳动力 农民创业 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
- 林万龙

- 作品数:122被引量:2,064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农村 乡村 农业 共同富裕 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