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22篇“ 农业转型“的相关文章
-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陆良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 2025年
- 对陆良县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瓶颈进行逐一分析,理清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明确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同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措施。
- 吴琼芬李红斌
- 关键词:农业转型升级
-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转型升级:理论逻辑、运行机理与实践路径
- 2025年
-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基本要素、核心要素、价值要素、载体要素和渗透要素等五大要素的整体作用赋能农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农业走向专业化、高效化、绿色化、完整化与韧性化。新质生产力作用于农业链的基础端、生产端、加工端、流通端与销售端。通过研究,文章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转型升级的5条路径,即在农业基础端实现要素转换、在农业生产端实现机械替代、在农业加工端实现技术迭代、在流通端实现网络构建和在农业销售端实现渠道多元。研究者在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
- 赵鹏宋耀茹易星同
- 关键词:农业农业现代化
- 新兴数字农业主体助推数字农业转型发展研究
- 2025年
- 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与数字技术的有效融合,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本研究认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最根本的因素是技术引进、管理变革与人力资本提升;数字化转型发展离不开数字化资本的私人投资;数字初创企业是农业数字化渗透的主要推动者。同时聚焦河南益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带动数字农业转型的智慧农业,剖析了益民控股作为新兴的数字农业科技主体,如何进行5G数字辣椒产业种植的智能化生产转型,以及通过延链、赋能、共享带动农民致富。之后,在理论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培育数字科技新兴农业主体以助推数字农业转型的政策建议。最后,从新质生产力角度对数字农业转型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数据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落实到数字农业的产业发展上,数字科技新兴农业主体将成为数字农业的主导企业。
- 姚恺桢施春艳张良悦
- 数字技术视角下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析
- 2025年
- 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既是乡村产业的华丽蜕变,也是乡村产业发展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过,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农民数字化能力较弱、数字化转型成本较高、产业融合程度较低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农业数字化转型。鉴于此,应提升农民的数字化能力、健全“政府+市场”的合作机制、推动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 吴琼张幸
-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业
- 农业转型时期劳动力农内配置的内在逻辑与社会效应——基于中西部传统农村的实践
- 2025年
- 本文以晋南S镇为研究案例,分析了农业转型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实现农内就业的内在逻辑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研究发现,随着规模经营的发展以及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的环节分工深化拓展了农业生产领域内部的就业空间,种植结构调整带来的多样化生产延长了农忙时间,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在全年的大多时期得以有效利用。为了提高工作搜寻效率以及与雇主的议价能力,雇工内部开始出现合作,同时雇工从“参与分工”走向“参与生产”,呈现出多元化的生计策略,实现了农内就业收入的极大化。最后,研究发现农业转型带来的农内就业增加具有明显的社会效应:一方面,产业发展使原先呈现“原子化”的个体得以连接,乡村治理结构得以重塑;另一方面,农业转型促进了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实现了城乡的良性互动。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当重视农业转型发展对乡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通过拓宽农内就业空间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 苏会曹冉刘华王琳
- 关键词:农业转型
-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转型升级: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 2025年
-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从本质属性来看,新质生产力从多个层面加速农业转型升级: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多元价值体系,创新主导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成为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提质增效、推动优质发展的硬支撑、落脚点和总基调。理论上,新质生产力通过影响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要素,促进数据要素与生产力三要素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等赋能农业转型升级。现实中,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经济主体推进意愿有待增强、生产要素有效供给亟待扩大、数据要素赋能农业支撑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仍需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农业转型升级开启了一扇窗,为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受困的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具体可从四个方面推进实践,即形成农业新型生产关系、打造农业新型业态、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和培养农业新型人才。
- 方茜
- 关键词:农业转型升级
- 工业化背景下农业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基于对农牧交错地带农业转型的考察
- 2025年
-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地理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业形态的多样性和区域性。在传统农业中,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东缘为中心的农牧交错地带属“欠发达地区”,由于水、热条件有限和劳动力不足,农作物以旱地杂粮为主,生产方式粗放。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该地带逐渐发展起资本、劳动密集的蔬菜产业,并在全国性蔬菜产业布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一变化并非地方性农业的延续性增长,其动力主要来自工业化带来的宏观技术环境升级、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全国性大市场的发展,体现了工业化为传统农业欠发达地区带来的跨越式发展契机。这一变化也带来了地方性农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以外地雇工和高度劳动分工为特征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人力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能路径。
- 王娟
- 关键词:农业地理农牧交错地带农业现代化工业化蔬菜产业
- 农户淡出,政府看护——农业转型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构
- 2025年
- “离土不失土”的的人地关系调整,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等发达地区依托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快速实现了城乡社会转型,乡村地区快速实现了非农化,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就业部门。这个过程被总结为“离土不离乡”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以浙江省为典型代表的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并不是以农民离开乡村为前提,这也形成了特殊的城乡关系格局。
- 付伟张倩华
- 关键词:农业转型人地关系
- 低空经济对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力研究
- 2025年
- 如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效率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大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因此,我国农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低空经济能够为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本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检测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水平和低空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在合理控制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因素的影响背景下,研究低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并考虑了产业集聚的调节效应。然后进一步建立了门槛模型,分析经济发展和政策帮扶对农业转型升级的门槛效应,进而得出一些结论。总之,本文意在通过研究低空经济对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力,扩宽农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视角,为低空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
- 梁斯佳谈熙晨严瑾伏慧郁云右程恭品
- 县域农业转型 基于农业全产业链视角
- 本书以四川省青竹县柑橘产业为例,基于嵌入性理论,运用田野调查法,阐释了青竹县柑橘产业的转型过程,从产业兴旺和小农户的主体性视角指出未来县域农业转型需要:一是立足农民传统,从“去小农化”向“再小农化”转变;二是重拾农业价值...
- 陈健
相关作者
- 孙景淼

- 作品数:45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省人民政府
- 研究主题:现代农业 农业转型 浙江农业 科学发展观 农业转型升级
- 孙新华

- 作品数:33被引量:600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地方政府 农业转型 家庭农场 土地流转 农民
- 刘茂松

- 作品数:156被引量:605H指数:13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 研究主题:农业工业化 洞庭湖区 长株潭城市群 工业化 生态经济
- 傅宪华

- 作品数:17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杭州市农业局
- 研究主题:农业转型 信息经济 农业建设 畜禽养殖 农业现代化
- 王道泽

- 作品数:72被引量:258H指数:9
- 供职机构:杭州市植物保护和土壤肥料总站
- 研究主题:农作物病虫害 栽培技术 农业转型 土壤酸化 斑潜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