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4篇“ 内脏利什曼病“的相关文章
- 2013-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特征分析
- 2025年
- 目的了解2013—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2004—2023年新疆内脏利什曼病监测数据(不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剔除疑似、重复报告以及皮肤利什曼病例,其中2004—2012年各县(市)报告病例用于定义流行县(区)、潜在流行县(区)和非流行县(区),2013—2023年报告病例依据我国提出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分类,按现住址划分为流行区(人源型、荒漠型和砾漠型)和非流行区报告病例,并且采用Excel 2021和Qgis 3.28软件对报告病例三间分布分别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3—2023年新疆内脏利什曼病波及12个人源型、11个荒漠型、2个砾漠型流行县(区)和8个非流行县(区),发现1个人源型、3个荒漠型、4个砾漠型潜在流行县(市),累计报告内脏利什曼病846例,年均发病率0.34/10万,0~68岁人群均有病例报告,其中2岁以下散居婴幼儿占新疆累计报告病例数的87.12%,男性年均发病率0.41/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0.33/10万,男女性别比1.28∶1;荒漠型流行区累计报告病例数占新疆累计报告病例数的85.34%,其中,伽师县占新疆累计报告病例数的74.94%。结论新疆内脏利什曼病以2岁以下散居婴幼儿众多,男性高于女性,荒漠型流行区疫情较其他流行区和非流行区严重。
- 亚里昆·买买提依明买买提江·吾买尔张海亭史光忠赵江山阿迪力·司马义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白蛉
- 2022—2023年山西省高平市5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
- 2025年
- 为确认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感染来源,防止疫情扩散,对全民健康保障信息系统中山西省高平市2022—2023年报告的所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在病例所在村开展宿主及媒介情况调查,采用诱蛉灯法调查白蛉密度,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法检测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对病例所在村开展病例搜索、传染源管理、媒介处置及健康教育等疫点处置措施。结果显示,2022—2023年山西省高平市共报告5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均为本地感染病例,主要症状是发热、贫血、脾肿大。5例均为成年男性,职业为工人(3例)和农民(2例),发病时间分布在全年,均居住在农村。共采集白蛉608只,平均密度为35.81只/(灯·夜);共调查家犬244只,犬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犬24只,阳性率为9.8%。5个病例所在村均存在媒介中华白蛉及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犬只。共采集病例邻居血样25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24只阳性犬全部扑杀;采用溴氰菊酯类杀虫剂对病例住房及病例村的羊圈、犬舍、破旧窑洞等建筑内外墙壁滞留喷洒约3000 m2;在病例所在村开展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讲座10次,发放内脏利什曼病防治宣传折页5000余份。调查结果提示高平市存在内脏利什曼病的本地流行,白蛉密度和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均较高。应采取犬只管理和白蛉控制措施,防止内脏利什曼病进一步扩散。
- 王陆儿郑玉华姬春花薛淑琴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调查疫情调查
- 2023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了解2023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剔除疑似病例、重复病例和皮肤利什曼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内脏利什曼病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23年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99例,发病率为0.02/10万,较2022年上升25.1%;其中犬源型(山丘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37例,野生动物源型(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7例,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例,非流行区输入性病例54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于山西(114例)、河南(54例)和陕西(38例)等3个省,合计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68.9%(206/299)。125个县中,74个县属于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45例;其余51个县属于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54例。74个流行县中,山西省平定县、阳泉市郊区、襄汾县,河北省井陉县,陕西省华州区,河南省林州市和新安县等7个县为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县,分别报告病例24、16、10、13、12、12和10例,合计报告病例占全国总病例数的32.4%(97/299)。山西省洪洞、黎城、临县、石楼、五台,河北省曲阳、阜平、涞源、平山、涉县、唐县、易县,河南省嵩县、禹州,甘肃省成县、康县,北京市延庆和陕西省澄城等18个县为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流行县,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3例。内脏利什曼病发病高峰为3月。男女病例比为1∶0.4。农民占全部病例数的57.2%(171/299)。病例主要分布于45~74岁年龄段(占64.5%)。结论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但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流行区范围逐渐扩大,农民是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高风险人群,应加强对内脏利什曼病的监测和防控。
- 周正斌李元元李中秋杨丽敏刘琴张仪陈军虎李石柱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疫情
- 内脏利什曼病继发骨髓纤维化1例
- 2024年
- 【提要】患者,男,15岁,学生,河南林州人。2021年3月3日因“间断发热半月余”至当地市级医院就诊,血常规示白细胞2.60×10^(9)/L、血小板65×10^(9)/L、血红蛋白113 g/L,诊断为感染性发热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脾大,予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出院。后患者病情时有反复,于2022年4月19日以“反复发热、乏力,发现全血细胞少1年余”入住省级医院血液科,入院血常规示白细胞1.79×10^(9)/L,血小板54×10^(9)/L,血红蛋白73 g/L;彩超示双侧颈部、腋窝肿大淋巴结,肝大脾大并脾静脉增宽;骨髓涂片示增生活跃,粒系减低,红系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轻度缗钱状排列,巨核细胞0个/片,血小板少见;骨髓活检示骨髓广泛纤维化,红系比例增高,巨核细胞无明显减少,T细胞较易见,散在个别大细胞;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示脾大代谢弥漫性较活跃,肝大代谢未见异常。综合考虑脾淋巴瘤转外科行脾切除+腹腔淋巴结清扫手术,脾脏病理示脾脏组织内见中等量组织细胞增生,胞质内见病原体感染,基因测序提示杜氏利什曼原虫,伴髓外造血样改变,确诊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有犬只接触史,居住城市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2022年6月27日转入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开始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入院查体:消瘦,营养不良,腹部饱满,肝脏触诊右锁骨中线肋下10 cm,质中等,无触痛。血常规示白细胞11.17×10^(9)/L,血红蛋白104 g/L,血小板245×10^(9)/L;rK39黑热病抗体快速检测阳性;腹部CT示肝脏明显增大。予葡萄糖酸锑钠静脉输注1疗程(0.6 g/d,9 d),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情况好转,复查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继续输注葡萄糖酸锑钠1疗程,复查骨髓未见利杜体,痊愈出院。约10个月后随访,患者无不适,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大致正常,未见利杜体,骨髓活检纤维化消失,腹部CT肝脏有所缩小。
- 杨梅向保云魏涛池永娥李娟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骨髓纤维化葡萄糖酸锑钠痊愈
- 全球内脏利什曼病流行风险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内脏利什曼病是由趋内脏的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在印度次大陆、非洲东部和南美洲国家流行,是全球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寄生虫病。受气象变化、城市发展和个体状态等影响,媒介白蛉密度及与人接触机会发生变化,内脏利什曼病存在流行范围扩大的风险。本文总结了影响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自然、社会和生物等相关因素,以期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内脏利什曼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 陈曦师悦周升耿梦杰涂宏宋健东郑灿军孙军玲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利什曼原虫影响因素白蛉
- 2017—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2017—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适合当地的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报告、现住址为甘肃省的内脏利什曼病确诊和临床诊断病例,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7—2023年,甘肃省39个县(市、区)累计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80例,其中21个流行县(市、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58例、18个非流行区报告输入性病例22例。280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中,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MT-ZVL)和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desert-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DT-ZVL)病例分别为262例和12例,另有6例类型不详。麦积区、秦州区、礼县、康县、镇原县、秦安县和永靖县MT-ZVL复燃,敦煌市DT-ZVL复燃,玉门市为DT-ZVL新发区。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数居前5位的地区为武都区、文县、宕昌县、舟曲县和迭部县,累计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20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78.57%。全年每月均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病例发病高峰为7月。280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年龄在6个月~81岁,其中15岁以下占50.71%(142/280),15岁及以上占49.29%(138/280);15岁以下发病人群以0~<3岁儿童最多,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7.14%(76/280)。280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中,男性173例、女性107例,男女性别比为1.62∶1;病例职业以农民最多(40.36%),其次为散居儿童(37.86%)。结论2017—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流行范围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需加强犬只监测、强化健康教育、提升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以控制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回升和蔓延。
- 李凡余大为梁虹杨成明杨国兵杨俊克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复燃
- 内脏利什曼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 2024年
- 患者,女,60岁,农民,甘肃陇南人。因发热、乏力、纳差于2023年8月25日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血液系统疾病,予以输血、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仍有反复发热。2023年9月7日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入院查体:脾脏肋缘下2 cm,质韧,无触痛。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5×10^(9)/L(↓),红细胞计数3.8×10^(12)/L(↑),血红蛋白68 g/L(↓),血小板计数4.3×10^(10)/L(↓);铁蛋白>2000µg/L(↑),甘油三酯2.4 mmol/L(↑),纤维蛋白原1.4 g/L(↓);可溶性CD25为1202 U/ml(↑)。骨髓涂片细胞学分析结果可见吞噬了活体血细胞的特殊巨噬细胞;骨髓涂片镜检结果显示,部分巨噬细胞胞浆内及周围可见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流行病学史调查结果显示,患者长期居住于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区的甘肃陇南礼县某山区,诊断为内脏利什曼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予以葡萄糖酸锑钠(6 ml/d)及地塞米松(15 mg/d)静脉滴注1周,患者再无发热。9月18日出院前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5×10^(9)/L,红细胞计数4.3×10^(12)/L,血红蛋白80 g/L,血小板计数1.1×10^(11)/L,纤维蛋白原1.51 g/L,较入院时均升高。5个月后复诊,化验血常规示白细胞、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均恢复正常;血小板有所升高,但仍低于正常范围。腹部超声:肝脏、脾脏大小正常。
- 闫东宁牟晓丽陈小军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噬血细胞综合征血液病
- 2013—2022年临汾市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山西省临汾市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内脏利什曼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3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山西省临汾市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区域分布、年龄和职业等特征。2023年7月在洪洞县、吉县、霍州市用诱蛉灯法对白蛉密度开展监测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2013—2022年临汾市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78例,无死亡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199 6/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78.000,P<0.01)。其中2013—2016年共报告3例,2017年后逐年增多,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19例、28例。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最多为4月(14例),占总病例数的17.95%(14/78);最少为10月,为1例。共10个县(市、区)有内脏利什曼病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前3位的分别是襄汾县(20例)、曲沃县(20例)和乡宁县(18例)。报告病例的县数由2013年的1个增加到2022年的8个。78例病例中男性57例、女性21例,男女性别比为2.71∶1;报告病例年龄以0~9岁组(23例)和60~69岁组(19例)为主,各年龄组报告病例数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19,P<0.01);职业以农民(41例)和散居儿童(22例)为主;外省(市)诊断42例(占53.85%),临汾市诊断36例(占46.15%)。共捕获2 299只雌性白蛉,经鉴定均为中华白蛉,平均密度为1.58只/(灯·夜)。结论 自2017年以来,临汾市疫情呈上升趋势,流行区范围扩大,应加强防控意识和防控力度,控制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
- 邵宏莉冯美娟黄丽史临爱梁红云张建张重辉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
- 陕西省内脏利什曼病伴黑曲霉菌感染1例
- 2024年
- 患者,女,55岁,因“发现血细胞异常9月余”于2024年4月17日入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血液科。多次检查血常规见血细胞进行性减低,白细胞最低1.4×10^(9)/L,血红蛋白最低90 g/L,血小板最低90×10^(9)/L,间断给予“地榆升白片、粒细胞刺激因子”等升细胞治疗,白细胞难以维持正常。患者既往较长时间从事户外工作,自诉有蚊虫、白蛉叮咬史。入院后查体,体温37℃,血压73/43 mmHg (1 mmHg=0.133 kPa),精神欠佳,慢性病容,皮肤散在约黄豆大小皮痂及鳞屑分布。CT示肝稍大,巨脾,门脉增宽,脾大。骨髓穿刺,涂片可见巨核系成熟延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巨噬细胞内查见利什曼原虫利杜体;骨髓活检示吞噬有寄生虫或微生物的吞噬细胞。宏基因捕获法(MetaCAP)病原微生物检测示婴儿利什曼原虫序列数为371 554,黑曲霉菌序列数为86880。诊断为内脏利什曼病伴黑曲霉菌感染。给予葡萄糖酸锑钠(6 ml/d)联合避光泵入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50 mg/d)治疗,两周后症状好转,患者出院。1月后随访,复查血常规均恢复正常,余未见明显异常。
- 邢佳余艳丽汪建军许世娟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感染性疾病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辅助诊断内脏利什曼病1例被引量:1
- 2024年
- 1例患者因“反复高热、肝脾肿大、伴全血细胞减少待查”收住入院,排除细菌、病毒、真菌感染及血液系统疾病后,采集患者外周血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显示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rk39快速诊断试剂检测显示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骨髓涂片检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最终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激素进行抗感染、保肝、升白细胞等治疗及个性化护理后,患者康复出院。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病因检测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维苹王兴蕾王兴蕾马丽赵睿豆欣蔓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
相关作者
- 伍卫平

- 作品数:138被引量:919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研究主题:棘球蚴病 包虫病 内脏利什曼病 黑热病 影响因素
- 童苏祥

- 作品数:63被引量:206H指数:9
-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内脏利什曼病 黑热病 感染率 疟疾 肠道寄生虫
- 管立人

- 作品数:63被引量:320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研究主题: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病 白蛉 皮肤利什曼病 内脏利什曼病
- 汪俊云

- 作品数:76被引量:22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研究主题:免疫层析试条 利什曼原虫 内脏利什曼病 黑热病 囊型包虫病
- 伊斯拉音·乌斯曼

- 作品数:26被引量:119H指数:8
-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内脏利什曼病 黑热病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调查 棘球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