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采用系统评价,探明闭合复位后外固定架固定与切开复位后钢板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DRF)时的疗效优劣。方法检索公开数据库,如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收集自建库至2023年7月以来公开发表的关于这两种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人工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对于最终纳入的研究,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与偏倚风险评估,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术后影像学、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等方面的优劣。结果共纳入20篇RCT文献,共计1845例患者,其中外固定架组928例,钢板内固定组91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在在尺偏角(MD=-0.72,95%CI:-1.35~-0.10,P=0.02);尺骨变异(MD=0.80,95%CI:0.59~1.01,P<0.001);旋前(MD=-2.60,95%CI:-4.88~-0.31,P=0.03);视觉模拟量表评分(MD=0.10,95%CI:0.02~0.17,P=0.01);感染率(RR=5.18,95%CI:2.50~10.73,P<0.001)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组优于外固定组,而在掌倾角(MD=0.35,95%CI:-3.40~4.11,P=0.85);桡骨高度(MD=-0.50,95%CI:-1.26~0.27,P=0.21);握力(MD=-0.15,95%CI:-0.51~0.20,P=0.40);背伸(MD=-3.84,95%CI:-9.60~1.91,P=0.19);掌屈(MD=-2.12,95%CI:-6.47~2.24,P=0.34);旋后(MD=-3.22,95%CI:-6.46~0.02,P=0.05);桡偏(MD=-0.01,95%CI:-0.82~0.85,P=0.98);尺偏(MD=0.00,95%CI:-0.33~0.33,P=0.98);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分(MD=0.07,95%CI:-3.02~3.16,P=0.96);并发症总发生率(RR=1.10,95%CI:0.94~1.27,P=0.23);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发生率(RR=1.70,95%CI:0.96~3.03,P=0.07)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目前研究数据观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在术后尺偏角的恢复、尺骨变异、旋前活动、以及感染率等方面优于外固定组,而在掌倾角、术后桡骨高度的减缩、握力的恢复、桡、尺偏或旋后等活动度以及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总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
目的: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作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各有利弊。系统评价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桡骨远端骨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研制提供论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纳入2013年10月至2023年10月发表的关于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1)纳入8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4篇、总样本量648例,外固定支架组328例,钢板内固定组320例;(2)术后3个月,钢板内固定组的背伸、掌屈、旋后范围优于外固定支架组;术后12个月,钢板内固定组的握力、掌倾角、掌屈、旋前和旋后范围优于外固定支架组;钢板内固定组在术后感染方面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其余结局指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现有8项证据表明,在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选择上,外固定支架与切开钢板内固定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综合其他因素钢板内固定更胜一筹,但是对于一些高度严重的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骨质较差、严重污染的开放性骨折以及软组织肿胀而无法进行切开手术的特殊患者,外固定支架才是首选。此次研究结果具有局限性,未来还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另外需重视远期疗效、其他次要指标的观察,补充优化当前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