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7篇“ 共同培养技术“的相关文章
- 一种肝细胞和枯否细胞的体外共同培养技术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普通培养条件下肝细胞和Kupffer细胞的体外共培养技术,其特征是将肝细胞和Kupffer细胞以一定比例混合培养,可延长原代肝细胞的体外培养时间,优化肝细胞的功能,可用于构建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反应器、药物学...
- 韦嘉何凌滔
- 文献传递
- 共培养条件下肌卫星细胞C2C12对软骨细胞ATDC5活性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共培养条件下肌卫星细胞C2C12对软骨细胞ATDC5活性的影响。方法:①将肌卫星细胞C2C12分为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对照组常规培养,地塞米松组采用地塞米松干预,通过CCK8法和BCA法测定地塞米松对C2C12细胞增殖和蛋白合成的影响,以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观察地塞米松对C2C12细胞修复和迁移能力的影响。②采用Transwell小室将正常肌卫星细胞C2C12(共培养组)和经地塞米松预处理的肌卫星细胞C2C12(预处理组)分别与软骨细胞ATDC5共培养,对照组Transwell下层小室内接种ATDC5细胞、上层小室内为无细胞的常规培养基,采用CCK8法和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荧光探针检测ATDC5细胞增殖率和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结果:①C2C12细胞增殖率和蛋白含量测定结果。地塞米松组C2C12细胞增殖率和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78.402±5.401)%,(100.000±3.096)%,t=8.498,P=0.000;(5080.367±296.657)μg·mL-1,(5775.577±150.476)μg·mL-1,t=3.620,P=0.022]。②C2C12细胞伤口修复率测定结果。地塞米松组C2C12细胞伤口修复率低于对照组[(53.173±1.800)%,(79.979±10.176)%,t=4.493,P=0.011]。③C2C12细胞迁移数量测定结果。培养24 h和48 h时,地塞米松组C2C12细胞迁移数量均少于对照组[24 h:(24.200±5.630)个,(57.000±2.449)个,t=11.945,P=0.000;48 h:(57.600±8.820)个,(91.000±4.743)个,t=7.457,P=0.000]。④ATDC5细胞增殖率测定结果。3组ATDC5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00±1.663)%,(116.894±7.917)%,(89.130±2.980)%,F=23.700,P=0.001]。对照组和共培养组ATDC5细胞增殖率均高于预处理组(P=0.037,P=0.006),共培养组ATDC5细胞增殖率高于对照组(P=0.001)。⑤ATDC5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测定结果。3组ATDC5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48±5.636,13.959±4.110,40.691±3.146,F=30.096,P=0.001)。预处理组ATDC5细胞内活性氧含量高于对照组和共培养组(P=0.001,P=0.000),对照组和共培养组ATDC5细胞
- 陈泽华王毅申震李俊毅欧梁
- 关键词:软骨细胞骨关节炎肌萎缩共同培养技术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建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与K562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原代分离培养ADSCs至第3代并鉴定。ADSCs和K562细胞共培养,以单独K562细胞孔为对照,均分别接种24孔。于第1、3、5、7 d分别选择6孔细胞,计数细胞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对重复测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离培养出ADSCs并鉴定成功。细胞生长曲线图显示,随着培养时间从第0 d至第7 d,单独培养组的K562细胞和共培养组的K562细胞增殖速度均越来越快,培养至第3、5、7 d时,单独培养组的K562细胞平均数量分别为(2.85±0.08)×10^(4)/mL、(10.70±0.36)×10^(4)/mL、(39.00±0.30)×10^(4)/mL,共培养组的K562细胞平均数量分别为(2.67±0.11)×10^(4)/mL、(10.01±0.19)×10^(4)/mL、(38.00±0.37)×10^(4)/mL,2组细胞同一天的增殖细胞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ADSCs对K562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 张小林任思坡任思坡韩光宇谭昆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K562细胞共同培养技术增殖
- 基于类器官模型探索肠道与肠道菌群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和多样化作用日益得到认识。从宏基因组微生物组测序研究以及从鼠-人种间差异推断因果关系的困难,促进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体外模型的发展。本文主要回顾微生物与肠道和结肠上皮共培养的最新进展,并将快速发展的类器官模型与传统标准模型进行比较,描述肠道微生物和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具体个体过程如何在体外重现,同时讨论肠道类器官与微生物共培养模型的优势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探索个体化治疗的新方向。
- 王浩元王舒王娟杨建军
- 关键词:共同培养技术个体化治疗
- 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细胞共培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2年
- 体外细胞共培养是一项研究特定生物学问题的重要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多样性、常见性、难治性等特点,一直是科研人员致力攻克的医学难题。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神经细胞共培养技术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带来了希望。该技术实现了在一个系统设计和控制的共培养环境中,探索神经细胞在生理、病理或毒性条件下的形态和功能,以及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子事件。MSCs指导的神经发生和神经再生将对神经系统疾病未来的治疗策略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系统性回顾MSCs与神经细胞共培养技术的进展,阐述共培养模型的应用前景,旨在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刘鸣一张滋彬时嘉悦马雨轩焦凯牛丽娜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共同培养技术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疾病
- 共培养条件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的研究
- 2022年
-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胰岛细胞共培养体系下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的可能性。方法无菌条件下从Wistar大鼠的股骨及胫骨分离纯化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标志物CD_(44)和CD_(90)表达;行成骨方向及成脂肪方向诱导分化,采用茜素红染色和油红O染色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分离纯化大鼠胰腺的胰岛细胞,采用双硫腙染色鉴定。使用ELISA法检测胰岛细胞培养液的基础胰岛素水平;分别加入含葡萄糖5.6 mmol/L(低糖)和25.0 mmol/L(高糖)的培养液,ELISA法检测胰岛素释放量。取第5代BMSCs和胰岛细胞,随机分为干细胞单独培养组(干细胞组)、干细胞-胰岛细胞共培养组(共培养组)及胰岛细胞单独培养组(胰岛组),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BMSCs的形态学变化;使用ELISA法检测各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及高、低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释放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共培养组诱导形成的胰岛样细胞团的胰岛素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胰岛样细胞超微结构。结果BMSCs表面标志物CD_(44)和CD_(90)的阳性率分别为99.48%、99.50%,经成骨方向诱导分化形成多个钙结节,经成脂肪方向诱导分化胞质内形成较多脂滴。双硫腙染色显示胰岛中β细胞呈棕红色,每个胰腺可获得胰岛约450个,平均纯度达80%。低糖、高糖组刺激后胰岛的胰岛素释放量分别为(7.105±1.551)mIU/ml和(20.231±1.592)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组培养7 d后,见局部干细胞开始聚拢并以出芽的方式向上生长成小团块,直至最后形成球形的胰岛样细胞团结构。干细胞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0.5 mIU/L;胰岛组培养5 d胰岛素分泌量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13 d时降至最高值的20%;共培养组胰岛素水平在5 d时达到峰值,13 d时仍维持在峰值水平的40%左右,胰岛组与共培养组8、10、13 d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
- 刘鑫岑妍慧贾微杨瑞李森姜娜黄泽萍宁志莹黄威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岛共同培养技术细胞分化胰岛样细胞团
- CRISPR-Cas9诱导KRT5基因突变的HaCaT细胞对共培养人黑素细胞的影响研究
- 2022年
- 目的探究敲减角质形成细胞KRT5基因对共培养黑素细胞黑素含量的影响,以解释屈侧网状色素沉着症(DDD)的色素增加性皮损形成的机制。方法通过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9(CRISPR-Cas9)技术获得KRT5基因杂合突变的HaCaT细胞,将转染非靶向单向导RNA:Cas9蛋白复合物的HaCaT细胞设为对照组,分别与人原代黑素细胞HEMn体外共培养。免疫荧光观察共培养细胞中细胞角蛋白及黑素小体表达;差异胰酶消化获得不同共培养组中黑素细胞,检测细胞内黑素含量。免疫组化检测1例KRT5突变DDD患者皮损和正常对照皮肤中黑素细胞特异性前黑素小体蛋白17(Pmel17)的表达改变。结果Sanger测序显示,实验组HaCaT细胞KRT5基因第1外显子起始密码子发生杂合突变(c.1delA),对照组HaCaT细胞KRT5基因未发生突变。Western印迹显示,实验组HaCaT细胞KRT5蛋白表达水平(0.60±0.05)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00,t=32.38,P=0.001)。HEMn细胞与实验组HaCaT细胞共培养体系中Pmel17标记的黑素小体较与对照组共培养体系增多,且细胞内黑素含量增加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25)。KRT5突变DDD患者皮损组织中Pmel17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皮肤增加。结论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诱导KRT5基因突变的HaCaT细胞,与黑素细胞在体外建立共培养细胞模型,验证了其对共培养黑素细胞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角质形成细胞与黑素细胞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皮肤色素异常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初级研究模型。
- 贾苇雪王建波罗玲玲张媛媛王雪郭右铭孔令卓姜祎群李诚让
- 关键词:黑素细胞角蛋白细胞共同培养技术色素沉着过多
- 神经细胞炎症模型的构建: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系统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通过建立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系统,制备体外神经细胞炎症模型。方法选用小鼠BV-2小胶质细胞、NSC34运动神经元、HT-22海马神经元。实验Ⅰ采用不同浓度LPS(10、100、500和1000 ng/ml)刺激BV-2小胶质细胞,提取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即条件培养基,分别培养两种神经元,采用CCK-8法选取导致神经元活力明显下降50%的LPS浓度用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实验Ⅱ将小胶质细胞接种于Transwell上室,神经元种于下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2):对照组和LPS组,小胶质细胞分别用细胞培养基、LPS培养或孵育6 h,随后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12 h,合并上、下室细胞继续培养。BV-2-NSC34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12 h,BV-2-HT-22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24 h。采用ELISA法检测神经元培养液IL-1β、IL-18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凋亡率,采用qRT-PCR检测神经元Bcl-2、Bax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元cleaved caspase-3、Bcl-2、Bax的表达。结果实验ⅠBV-2-NSC34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LPS刺激浓度为10 ng/ml,BV-2-HT-22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LPS刺激浓度为1000 ng/ml。实验Ⅱ与对照组比较,LPS组神经元培养液IL-1β和IL-18浓度、神经元凋亡率升高,Bax及其mRNA表达上调,Bcl-2及其mRNA表达下调,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P<0.05或0.01)。结论通过条件培养基技术与Transwell共培养技术成功建立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系统,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神经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方案。
- 马宝育张振江张蕊刘婕赵永军
- 关键词:小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同培养技术炎症
- 体外间充质干细胞对甲状旁腺细胞原代培养及分泌功能的干预作用研究
- 2022年
- 目的寻找不同比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对甲状旁腺细胞增殖能力及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功能变化的影响及规律。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10只SD大鼠两侧甲状旁腺及腹股沟脂肪,经过消化分离分别获取甲状旁腺细胞和ADMSCs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检测方法对P3代ADMSCs表型进行检测。按照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比例为2∶1、1∶1、1∶2和1∶5进行共培养,观察不同共培养比例下两种细胞的生长状态,并取细胞上清进行PTH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与对应数量单独培养的甲状旁腺细胞上清中PTH进行对比,利用细胞形态学和PTH检测结果综合判断ADMSCs对甲状旁腺细胞PTH分泌功能的影响。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可较稳定地完成体外单独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原代培养,且两种细胞不同比例的体外共培养显示出对PTH分泌的不同影响,其中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比例为1∶5时体现出较强的促PTH分泌作用,高于单独甲状旁腺细胞培养,其PTH含量在第2、4、6、8天分别为[(1.3±0.0)比(0.8±0.1)、(1.3±0.0)比(0.9±0.0)、(1.7±0.5)比(0.9±0.0)、(1.7±0.0)比(1.2±0.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6、64.30、3.32、7.16,P值均<0.05);其次为比例为1∶2时,PTH水平呈上升趋势。结论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体外共培养具有可行性,且1∶5细胞比例下PTH分泌效果有着更显著的影响。
- 张洋高文郭伟黄俊伟钟琦黄志刚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甲状旁腺甲状旁腺激素共同培养技术
- 脂肪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复合脱细胞基质材料修复兔尿道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本实验拟探讨应用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和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体外共培养,联合脱细胞基质材料构建人工尿道修复兔尿道缺损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获得兔脂肪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别将ADSCs、VEC以及二者共培养细胞群与脱细胞基质结合。将48只雄性成年新西兰兔阴茎腹侧尿道制作成缺损长度为2.0 cm的动物模型,然后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无细胞对照组:单纯应用异种脱细胞基质修复组。ADSCs组:脂肪干细胞复合异种脱细胞基质手术修复组;VEC组:血管内皮细胞复合脱细胞基质手术修复组;ADSCs与VEC共培养组:ADSCs与VEC共培养后复合异种脱细胞基质手术修复组。分别于术后第1周、2周、4周、8周取各组实验动物的重建尿道组织,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分析。术后第8周观察各组动物排尿情况,记录有无尿瘘和尿道狭窄。结果体外培养扩增的ADSCs呈梭形生长,VEC形态多样,呈铺路石样;两者共培养7 d时部分细胞仍保持原有的梭形,另外一部分细胞呈多角形,巢样分布,14 d时观察可见细胞间存在许多相互连接的突触,并且部分细胞可融合成团块状。术后4周、8周分别对各组兔子尿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可见ADSCs与VEC共培养组上皮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明显多于无细胞对照组、ADSCs组、VEC组。术后8周无细胞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9/12),ADSCs组为41.7%(5/12),VEC组为33.3%(4/12),ADSCs与VEC共培养组为16.7%(2/12),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1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无细胞对照组与ADSCs与VEC共培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无细胞对照组与ADSCs组、无细胞对照组与VEC组、ADSCs组与VEC组、ADSCs组与ADSCs和VEC共培养组及VEC组与ADSCs和VEC共培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3)。结论A
- 石志康张胜利赵敏利杜昆峰李泸平张谦范应中
-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内皮细胞共同培养技术脱细胞基质
相关作者
- 刘石平

- 作品数:101被引量:498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研究主题:骨密度 骨质疏松 2型糖尿病 巨噬细胞介导 2型糖尿病患者
- 贺利宁

- 作品数:11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研究主题:巨噬细胞介导 GHRELIN 胰岛Β细胞 炎症反 胰岛细胞
- 李敏燕

- 作品数:28被引量:91H指数:6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利妥昔单抗 利妥昔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原菌分布 血流感染
- 王吉刚

- 作品数:101被引量:209H指数:6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骨髓基质细胞 白血病 利妥昔单抗 骨髓基质 利妥昔
- 肖扬

- 作品数:117被引量:423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 脂肪酸结合蛋白 代谢综合征 巨噬细胞介导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