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4篇“ 兰州盆地“的相关文章
- 大气边界层物理化学过程对半干旱区兰州盆地冬季污染的调控机制
- 我国严格的大气污染减排措施有效降低了污染物的直接排放,但目前城市地区季节性的二次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问题仍然严重。半干旱区盆地城市污染源复杂、扩散能力差,冬季污染问题比平原城市复杂,且污染机理与湿润区...
- 张敏
-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
- 小波分析等方法在兰州盆地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预测中的应用
- 2024年
- 文章根据2019—2023年兰州盆地大气监测数据,结合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ARIMA模型等方法,研究了CO、NO2、O3、PM10、PM2.5、SO2这6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并对2024年6项污染物浓度变化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显示,此6项污染物均呈现出6个月左右的明显周期。2019—2023年,CO、NO2、SO2浓度年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是O3浓度年总量仍处于上升趋势,PM2.5、PM10浓度年总量则呈现上下波动变化。CO、NO2、SO2浓度在冬季、春季呈现上升趋势;而O3浓度在冬季、春季呈现下降趋势;PM2.5、PM10颗粒物浓度突变时间点在2021年3月重叠。2024年的预测结果表明,除O3外,其余5项污染物浓度均存在一定的下降趋势。
- 杨田
-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小波分析ARIMA模型
- 利用InSAR技术的兰州盆地地面沉降监测被引量:4
- 2023年
- 兰州盆地位于我国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边缘与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带,是典型的黄土地貌,发生地面沉降的可能性极大,目前对于兰州盆地的监测手段和预测手段都较少。利用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期间的30景Sentinel-1A数据,基于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y,SBAS-In SAR)技术对兰州市进行了地面沉降监测,获得了兰州盆地该时间段年均沉降速率和时序地表累积形变图,揭示了观测期间兰州盆地详细的地面沉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019年至2021年整个观测期间,兰州盆地地表形变总体上处于平稳状态,只有小部分区域出现了沉降,与该地区历史沉降监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但大部分路段波动幅度都非常小,处于稳定状态。这一监测结果有助于全面掌握兰州地区最近的地面沉降状况。
- 焦美榕吴静李纯斌张佩佩
- 关键词:地面沉降
- 青藏高原东北部兰州盆地新生代沉积相与古环境演化被引量:1
- 2023年
- 兰州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系列盆地中最早接受沉积的地区之一,也是探讨高原隆升与古气候演化的理想场所。通过大量野外露头观察,综合岩石学特征、古生物化石及沉积地球化学等多种指标,对兰州盆地始新世—中中新世沉积演化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兰州盆地始新统西柳沟组桔红色、砖红色砂岩应属于风成沙漠沉积,而非前人认为的扇三角洲或河湖相沉积。西柳沟组沉积之后,兰州盆地进入河流—三角洲—湖泊演化阶段:始新世—渐新世早期(野狐城组沉积期)气候总体干热,形成以滨浅湖(含干盐湖)为主、间或出现小规模三角洲的沉积格局;早渐新世晚期(咸水河组沉积早期)开始发育三角洲沉积,之后水体范围逐渐扩大,至晚渐新世浅湖沉积发育,该时期古环境由半干旱半湿润的开阔林地—灌丛演变为干旱气候背景下的灌丛—草原。早中新世初期(咸水河组沉积中期)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之后快速过渡为三角洲前缘—浅湖沉积,代表了湖盆在新生代最后一次扩张,古气候以半干旱为主;中中新世(咸水河组沉积晚期),湖盆逐渐萎缩消亡,兰州盆地整体演变为河流相沉积,仅在局部残存小型洼地,古环境仍为温带半干旱的灌丛—草原。
- 李兆雨李永项李文厚张云翔谢坤张倩李兆扬
- 关键词:青藏高原兰州盆地新生代沉积相古环境
- 遥感监测兰州盆地1990-2020年自然资源分布及变化趋势被引量:2
- 2022年
- 国家战略要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流域要协调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冰川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草地等资源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影响机制均为当下较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以黄河上游兰州盆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监测,对该地的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1990-2020年间的自然资源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兰州盆地2019年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包括耕地、园地、草地、森林、灌丛、城市绿地、河流、湖泊、裸岩、裸土、盐碱地,其中草地面积最大,占区域面积的45.36%;耕地占区域面积的24.29%;森林、灌丛面积分别占6.84%、6.31%;湖泊面积为0.22 hm^(2)。1990-2000年间,兰州盆地的大面积裸地被开垦为耕地,同时,城区建筑用地呈现扩张态势,而盆地边缘的兴隆山区域森林向草地转变。2000-2010年间,兰州盆地建设用地进一步扩张,占用了耕地和草地资源;同时盆地北部的大部分裸地转变为草地,而兴隆山一带部分林地则转变为草地和灌丛。2010-2020年间,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有所减缓,榆中盆地的城市建设强度加剧;兰州盆地北部大片的裸地转变为草地;该时期兰州北部山区以及南部的兴隆山地区的灌丛面积显著增加,且表现为主要由林地和草地等转变而来。综上,自然资源分布及变化数据可以为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理论研究和国土空间生态监测和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 王兵王军高亚芳王玉玺刘晓煌李小强李小强曹泊鲁蕾潘保田
- 关键词:黄河流域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土地利用类型
- 兰州盆地早渐新世-中中新世古土壤环境磁学特征及古气候
- 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季风演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是全球气候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兰州盆地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区、东亚季风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交汇地带,是研究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季风演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兰州盆地对亭沟剖面咸水河组古...
- 王伟彬
- 关键词:古气候古土壤环境磁学兰州盆地
- 史前时期兰州盆地开发研究
- 兰州盆地,其覆盖范围大体等同于现今的兰州市区,即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共同组成。史前时期该区域的原始先民从采集植物果实,到开发农耕生产,并以旱作农业为重,耕种粟和黍,是当时人们的首要食粮来源,平稳的农业发展为该...
- 安然
- 关键词:兰州盆地史前时期
- 兰州盆地新生代古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气候演化
- 新生代是地球表层系统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兰州盆地是连接中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重要枢纽,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本文以兰州盆地对亭沟剖面西柳沟组、野狐城组和咸水河组红层沉积为研究对象,根据根迹、土壤层次和...
- 贺陆胜
- 关键词:气候演化古土壤元素地球化学新生代
- 文献传递
- 兰州盆地新石器时期遗址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1
- 2020年
- 研究遗址和地形等环境要素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作用机制。基于GIS空间分析和二元逻辑斯蒂模型分析了兰州盆地新石器时期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定量研究了地形等环境要素与遗址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均沿黄河分布,主要集中于河流阶地上坡度较小的区域。距河流的水平最近距离为318.6~17721.7 m。新石器遗址特别是马厂遗址的空间集聚性明显。从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发展到马厂类型,单一型遗址的占比逐渐由53.3%增多至92.6%。马厂类型的分布中心距离黄河最近。地形等环境要素显著影响遗址的空间分布,遗址出现概率主要受坡度、坡向和距黄河最近距离的影响,模型的解释程度可达65.0%。引入历史时期和现代聚落进行比较,历史时期聚落分布受到高程和坡度的影响,而现代聚落的分布主要受到高程、坡度和距河流距离的影响。聚落分布和影响因素的演变可能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 姜梦迪张鹏丽梁博毅李育
- 关键词:兰州盆地地形
- 中国西部兰州盆地大气硝基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呼吸暴露风险
-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具有“三致”作用的重要有机污染物,由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而非经意排放进入大气,由此排放普遍且污染严重。而其衍生物硝基多环芳烃(NPAHs)在环境中的浓度通常较母体PAHs低,但其毒性和致突变性却...
- 刘攀亮
相关作者
- 张鹏

- 作品数:20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兰州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缘 岩石磁学 磁性地层学 地层学研究
- 邱占祥

- 作品数:52被引量:459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研究主题:化石 晚中新世 甘肃临夏盆地 兰州盆地 哺乳动物
- 张云翔

- 作品数:116被引量:1,042H指数:19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化石 动物群 三趾马动物群 古环境 红粘土
- 安芷生

- 作品数:258被引量:4,760H指数:4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古气候 黄土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 李永项

- 作品数:61被引量:221H指数:8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 研究主题:化石 中更新世 渭河盆地 环境意义 兰州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