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45篇“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相关文章
-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合并内脏异位综合征的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 2024年
- 目的总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治疗功能性单心室合并内脏异位综合征(heterotaxy syndrome,HS)的临床经验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21年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行TCPC合并HS的功能性单心室患者(HS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远期生存率以及影响生存的相关因素。将术后早期和晚期结果与匹配的同时期非HS患者(非HS组)进行比较。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前HS组纳入患者55例,其中男42例、女13例,中位年龄6.0(4.2,11.8)岁,中位体重17.0(14.2,28.8)kg。右房异构53例,左房异构2例。一期完成TCPC者8例。TCPC手术类型包括心外管道39例、心内-心外管道14例、主肺动脉-下腔静脉直接吻合2例。术后27例发生感染,19例肝功能损害,11例急性肾损伤。早期死亡5例,中位随访时间94.7(64.3,129.8)个月,1年、5年、10年总生存率为87.2%、85.3%、74.3%。倾向性评分匹配后HS组45例,非HS组81例。与非HS组相比,HS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术后感染率显著增加(P<0.05),术后总生存率明显下降,10年生存率较非HS组低12.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无脾为死亡的危险因素[HR=8.98,95%CI(1.86,43.34),P=0.006]。结论与非HS患者相比,合并HS患者TCPC术后的生存情况较差,无脾是影响该类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韩林江刘湘马坚锐周子秦涂贾子超张如月田苗李莹李莹温树生陈寄梅
- 关键词: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功能性单心室生存率
- 功能性单心室合并肝静脉单独回流入心房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合并肝静脉单独回流入心房(separate hepatic venous drainage,SHVD)的功能性单心室患者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时肝静脉的处理,并对手术方式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7年1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行TCPC术32例合并SHVD的功能性单心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7例,平均年龄2~19(8.0±5.0)岁,平均体重11~66(25.4±15.8)kg。结果32例患者中,20例合并内脏异位综合征,其它类型单心室12例。27例术前明确诊断肝静脉异常回流,其中20例采用心内-心外聚四氟乙烯(Gore-Tex,GOTX)管道连接,另外7例采用心外GOTX管道连接;5例漏诊肝静脉单独回流入心房,均在术后早期出现血氧饱和度严重下降,随即再次手术。术后血氧饱和度92.0%(90.0%,96.0%),中心静脉压10~23(15.5±3.5)mm Hg,机械辅助通气时间16.0(7.5,24.0)h,ICU停留时间3.0(2.0,5.5)d。围术期死亡3例,随访期因脑干梗塞死亡1例。结论心内-心外管道是功能性单心室合并肝静脉单独回流入心房患者有效可行的改良TCPC术式,需结合个体解剖结构制定具体的手术细节。术前须避免漏诊SHVD,否则TCPC术后会出现低循环压力的肝静脉大量窃血入心房,导致不可耐受的低氧血症。
- 刘晓冰岑坚正陈寄梅温树生许刚邱海龙余觉愍庄建
- 关键词:功能性单心室
- 一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患者的中期疗效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治疗功能性单心室患者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广东省人民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一期TCPC治疗功能性单心室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女17例(34%),男33例(66%);手术年龄(10.5±7.6)岁,体质量(25.3±13.2)kg。所有患者术前均有活动后发绀、气促等临床表现。术前动脉血气示饱和度为80.1%±7.5%,术前血红蛋白浓度为(176.9±29.3)g/L,术前红细胞压积为0.52%±0.09%,术前肺动脉指数为(345.5±174.0)mm^2/m^2,术前肺动脉压力为(14.4±4.3)mmHg(1 mmHg=0.133 kPa)。随访截至2016年12月31日。结果全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10%,术后5年、8年生存率均为86%。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与术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随访期间10例患者需再次干预治疗,主要并发症包括反复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房室瓣反流、蛋白丢失性肠病。术后5年、8年未干预率为82%,71%。结论一期TCPC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达到生理性矫治的有效手术方案,但术前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具备条件的患者可行一期手术,对高危患者仍需行分期手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死亡及中远期并发症。
- 葛同开陈寄梅许刚岑坚正温树生罗丹东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功能性单心室
- 微孔调控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中的应用
- 2020年
- 目的总结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中应用“微孔”调控开窗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河南省胸科医院32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术中行“微孔”调控开窗的患者。全部通过心脏彩超及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CTA),术前诊断大动脉转位2例,单心室16例,三尖瓣闭锁8例,右室双出口5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全组患者术中均采用“微孔”调控法开窗。结果围术期死亡3例,总体死亡率9.37%,随访时间6月~5年,其中随访期间死亡1例、蛋白丢失性肠病1例。结论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中应用“微孔”调控法近期临床效果明显,且对术后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能有利于患者围术期平稳过渡。
- 谌启辉王平凡李坤王明伟
- 关键词: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先天性心脏病
- 经右侧开胸二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一例
- 2018年
- 临床资料患儿,女,6岁,因"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肺动脉瓣狭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分流术后6年"入院。入院查体口唇及四肢末梢中度紫绀,单一心音,心脏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杵状指(趾)。经皮血氧饱和度75%-80%,
- 李坤谌启辉王平凡宋峥
- 关键词:右侧开胸先天性心脏病
- 心房内外联合管道法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性先天性心病的临床观察
- 2016年
- 目的总结心房内外联合管道法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性先天性心病的经验,探讨改良技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近下腔静脉段人工管道走形于心房内(约总长度的1/3~1/2)、其余部分走形于心房外再与肺动脉吻合的方法,即改良心外管道(EC-TCPC)治疗 26 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全组病人均有肺动脉瓣或右室流出道狭窄.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11例采用心脏停跳,15例在并行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胸腔积液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随访6月-5.5年,无心律失常发生,无晚期死亡,心功能Ⅰ-Ⅱ级(NYHA).结论改良EC-TCPC 技术治疗不能解剖娇治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长期效果较好;容易掌握,管道走形自然,有效避免术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 葛振伟彭帮田王保才胡俊龙赵子牛乔刚权晓强程兆云
- 关键词:心外管道改良法
- 非体外循环下分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 2014年
-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分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29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分期TCPC,其中单心室伴肺动脉狭窄11例,三尖瓣闭锁、右心室发育不良13例,三尖瓣下移畸形并右心室发育不良2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伴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狭窄3例。6例患者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第一期手术行双侧双向Glenn术。患者双向Glenn术后平均23个月行非体外循环下TCPC。结果 患者术后无早期死亡,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5~10年,失访7例,无中远期死亡。所有患者紫绀消失,血氧饱和度89%~97%,心功能Ⅰ级18例、Ⅱ级4例。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分期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
- 鲍春荣梅举丁芳宝张韫佼汤敏朱家全马南
- 关键词:先天性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非体外循环
-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总结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经验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脏外科中心52例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行一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40例为双向Glenn手术后行二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情况等。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死亡率3.8%。其中1例术后因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1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50例治愈出院。二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患者(40例肌械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一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患者(12例),但两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动脉血氧饱和度(二期手术与一期手术比较:93%±3%vs.94%±3%)、死亡率(二期手术与一期手术比较:2.5%vs.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5例(90%),随访时间6~5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3个月,存活患者心功能均为Ⅰ~Ⅱ级,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显示:腔静脉肺动脉吻合口血流通畅。结论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血流动力学更符合生理血流动力学特点,手术操作简捷,是不能进行双心室治疗时的有效手术术式;分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较一期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手术适应证广泛,术后恢复较好,更易推广。
- 颜涛于浩王显悦林曦彭小波毕生辉梅鲁刚马涛王晓武张卫达
- 关键词: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心外管道先天性心脏病
-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围术期管理
- 2013年
- 目的探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管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91中心医院2002年1月至2011年5月施行TCPC术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一期手术31例,二期手术22例。术前做好术前状况评估;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期间做好循环、呼吸功能监测,观察体静脉与肺动脉连接通路通畅程度,控制合适的补液量,促进静脉回流,降低肺血管阻力和压力;加强胸引管管理,监测早期胸腔引流量。结果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死亡4例(7.5%),死亡原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脏骤停、感染、蛋白丢失性肠病和低心排血量。其余患者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显示吻合口通畅,心功能评级为纽约心脏协会功能II级,恢复良好。结论对于适应证明确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TCPC手术治疗,围术期加强术前评估、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术后循环功能、呼吸功能监测,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 浮志坤董自超徐文婷马琳梁玉霞
- 关键词: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管理
- 一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总结一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5月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3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一期TCPC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7.2±4.5)岁;体重(23.2±10.7)kg。三尖瓣闭锁19例、单心室5例、肺动脉闭锁2例、右心室发育不良2例、右心室双出口3例。25例采用外管道手术,6例采用心房内通道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9.7%),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脏骤停。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2.6%(7/31),主要为肺水肿、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心包积液、蛋白丢失性肠病和低心排血量。术后2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100%),平均随访26(9~87)个月。随访期间再次住院率为14.3%(4/28),其中2例再次出现胸腔积液,经胸腔引流、强心、利尿治疗好转出院;2例因自行停服肠溶阿司匹林后外管道堵塞再次行手术治疗,1例再次手术后因低心排血量死亡。其余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结论对适应证明确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一期行TCPC治疗,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 浮志坤董自超谷小卫杜虹裴琳赵君姚伟
- 关键词: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