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64篇“ 儒家伦理“的相关文章
- 儒家伦理
- 本书把枯燥的儒学经典形象化、趣味化、通俗化,辅之以教育载体丰富化与教育环境人文化,初步实现了“读经典之书、育雅德之人”的教育理念。出版机构能慧眼识珠,推而广之,有利于扩大影响,也必将激励基层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地针对青少年...
- 沈连柱主编
- 关键词:伦理学儒家
- 儒家伦理经典的当代重光
- 2025年
- 一部人类思想史,一定意义上就是经典的生成与诠释史。经典的时代价值与不朽生命力,正在于其以一种文化生命体的姿态汇入了人类思想的长河。阐旧邦以辅新命,思想在对话中被激活,正是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传统,参与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 付长珍
- 关键词:儒家伦理中华文明
- 过度、限度及消解——论儒家伦理的主体性
- 2025年
- “主体性”是一个后发的概念,但相应思想却发生于“轴心时代”。就相应思想讲,“主体性”涉及“客体性”的对立,而背后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在中国的“轴心时代”,基于“神文”到“人文”的转向,儒家建构起自身的“主体性”理论,并展现为孟子所代表的“绝对主体性”、荀子所代表的“相对主体性”两大脉络。“绝对主体性”脉络表现为主体性的过度,而这个脉络长期主导儒家道统。在此道统之下的儒学在前现代化阶段曾为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但面对现代化阶段,它亦显露出明显不足——没有现代性建构,不能为现代化提供动力。要消解儒家伦理主体性的过度,合理的路径是“客观化”,在“对列之局”上进行理论建构:重建天人关系,为主体性设立“天花板”;重建物我关系,为主体性设立“防洪堤”;重建人人关系,为主体性设立“防盗网”。唯有如此,现代性建构方可实现,现代化道路才可走好。
- 程志华
- 关键词:主体性儒家伦理客观化
- 宋代诗话政治叙事的儒家伦理话语分析
- 2025年
- 政治叙事是儒家树立理想人格、阐释社会正义、教化广大民众的常见载体与主要途径,可谓是展现儒家伦理的基本场所。宋代诗话政治叙事看似散乱无章,实则是这种主流观念的诗学再现,并汇集为人格伦理、正义伦理、诗教伦理三重主体话语,展示出宋人对儒家伦理的时代阐释。与官方主流话语相比,宋代诗话政治叙事并未脱离史实,反而更具传播力。这不仅印证了诗话是按传播逻辑成篇的文体特性,而且有助于拓展智识精英圈的政治认知,深化受众的伦理意识,并为宋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典型样本及话语助力。
- 周萌
- 关键词:宋代诗话政治叙事儒家伦理意识形态
- 儒家伦理话语体系建构历程与观念史进路
- 2025年
- 学术界对“儒家伦理”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思考和探索,但需要从构建自主知识话语体系的高度进一步拓展。一是就“儒家伦理”进行了史料梳理与义理探讨,对儒家伦理道德资源进行发掘并探究其当代价值,但仍然缺乏有意识地建构具有伦理学学科特质的儒家伦理话语体系;二是积极开展与当代西方伦理学诸流派的深入对话,整合儒家伦理道德资源并进行再诠释,以此来建构儒家伦理形态,甚至尝试以此解决西方伦理学面临的理论难题,虽然借此增强了儒家伦理的体系性和问题意识,但仍然囿于西方伦理学理论的解释框架,甚至将西方伦理形态之争介入“儒家伦理”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通过系统诠释“伦”“理”“道”“德”四个观念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实现对西方伦理学格义儒家伦理这一诠释路径的全景式剖析,进而展望观念史进路的儒家伦理研究进路。
- 韩玉胜
- 关键词:儒家伦理话语体系观念史
- 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认识、特色原则与变易观念
- 2025年
- 儒家伦理思想乃儒家关于人道的学说。天人一体的人道观与通情达理的生存观是当代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时需着力关注的两个基础认识。独特的以人为中心的立人原则与差序构成的结构原则是当代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时需深刻辨析的两项特色原则。基于理一分殊和文质合一之上的观念转换是当代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时需及时省察的两类变易观念。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认识、特色原则与变易观念等三方面内容可构成一个诠释体系,对此三方面内容的系统总结有助于揭示儒家伦理思想的文化特质,对于探讨儒家伦理思想的时代价值和转换路径亦将具有一定的理论奠基意义。
- 华军
- 关键词:儒家伦理
- 论近代汉译言情小说对儒家伦理的现代性转化
- 2025年
- 作为“新小说”的文类之一,近代汉译言情小说蕴含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观念交锋。在译介西方情爱故事的过程中,以林纾为代表的译者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写工作,试图借助“妻妾制”调和家庭伦理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这种妥协性的尝试既延续了古典才子佳人小说“兼娶”的传统观念,又夹杂了对自由情爱空间的保留,成为“五四”个体意识觉醒的先声。然而,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过渡时期,这种在儒家伦理框架内部,借助“妻妾制”调和婚姻矛盾的做法显然是一种折中方案。它一方面具有渐进改良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因为本身对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思想的遮蔽,注定了在“五四”个人主义的时代浪潮来临时落幕的最终命运。
- 安忆萱宫立
- 关键词:儒家伦理个人主义
- 人何以“泛爱众”?儒家伦理精神性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机制
- 2025年
- 目的:探究儒家伦理精神性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和共情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儒家伦理精神性量表、自尊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199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儒家伦理精神性、自尊、共情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四个变量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2)儒家伦理精神性能够通过三条间接路径影响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即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共情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自尊和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结果揭示了儒家伦理精神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引导大学生重视儒家伦理精神性对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影响,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参考。
- 杨继李柯漾郑文浩郭斯萍
-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自尊共情大学生
- 从情感现象学视角重审儒家伦理的“结构性伪善”问题
- 2025年
- 邓晓芒教授利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根本恶”思想审视儒家“圣传心法”,认为儒家所讲的“反身而诚”只停留在自然情感经验层面,无法导向彻底反省,因此是一种“结构性伪善”。这种以西方传统哲学的反思模式看待儒家心性论的做法存在一定偏颇,自欺结构并不能取代自欺现象成为批评儒家“结构性伪善”的直接论据。马克斯·舍勒有关自身意识与自身欺罔的现象学分析表明,自欺本质上是一种假象或遮蔽,这与儒学尤其是阳明学说视自欺为私意的阻隔有不谋而合之处。通过阳明学说对良知与意的区分可知,意只是心体应物起念时呈现出的具体感受状态或意念内容,而意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更为原发的良知无时无刻不表现为具体的价值感受活动并能使此态势充分涌现出来。因为两者皆出于内,所以极易出现对两个意识层级的颠倒。“反身而诚”不是传统反思模式下对意念内容的不断回返,而是在“慎独”“诚意”等工夫基础上对感受行为予以还原,破除私意之障蔽,使心体之创生性得以澄明。循此理路,儒家“惟精惟一”的工夫指向不仅是对“人心惟危”这一根本难题的直接回应,同时也展示出一条通过不断“归根反证”达成中道的人格生成之路。
- 王文静
- 关键词:伪善自欺诚意
- 当代医疗的儒家伦理负载——回应评论者
- 2024年
- 为《当代医疗与儒家思想》一书作出的11篇精彩评论予以回应,这些评论均认识到以问题为导向的当代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同儒家伦理传统的思想和价值的密切相关性,同时指出当代儒家医学伦理学与现代西方伦理观点和价值难以若合符节。分析如何发展儒家美德理论来适当地解决这些问题,回答这些评论对于拙作提出的一些明确的批评意见,深入探讨如何继承儒家家风,在医疗保健领域延续和再兴儒家家庭主义伦理传统。最后,对于“儒家公共理性”与“儒家生命伦理观”的关系问题,作出初步反思,提出区域全球伦理学取代全球伦理学的构想。
- 范瑞平
- 关键词:儒家思想美德
相关作者
- 柴文华

- 作品数:188被引量:279H指数:7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 研究主题: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 现代新儒家 儒家伦理
- 邵龙宝

- 作品数:143被引量:363H指数:10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儒学 儒家伦理 中西 儒家 人格建构
- 邓晓芒

- 作品数:327被引量:2,300H指数:26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形而上学 黑格尔 哲学 自由意志 中西
- 陈少明

- 作品数:120被引量:631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 研究主题:中国哲学 哲学 儒家伦理 儒学 《论语》
- 王泽应

- 作品数:274被引量:1,414H指数:18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伦理 伦理思想 伦理学 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