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4篇“ 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相关文章
长期保护性耕作制度下紫色土剖面无机磷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16年
以1990年建立的耕作制定位试验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常规中稻-冬水田平作(CF)、中稻-冬水田垄作免耕1(RNT1)、中稻-小麦或油菜垄作免耕2(RNT2)和中稻-小麦或油菜水旱轮作(CR)等耕作方式对紫色土剖面不同形态无机磷分布演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前土壤相比,长期不同耕作处理的土壤上下层全磷、有效磷和各形态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各处理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大小顺序为RNT2>CF>CR>RNT1.除了Fe-P含量下层土壤高于上部耕层外,Ca_2-P、Ca_8-P、Al^-P、Ca_(10)-P、O-P都表现为耕层高于下层的特征.不同耕作措施对紫色土剖面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影响显著,对各形态无机磷有效影响效果为CR>RNT>CF.长期水旱轮作更有利于作物对磷的吸收.相关分析表明各组分无机磷对紫色土有效磷的贡献为Ca_2-P(0.936 9)>Al^-P(0.915 8)>Ca_8-P(0.901 2)>Fe-P(0.828 7)>Ca_(10)-P(0.805 9)>O-P(0.747 2).
韩晓飞高明谢德体王子芳
关键词:紫色土垄作免耕无机磷剖面分布
保护性耕作制度下青海麦油轮作田间杂草群落组成调查被引量:12
2011年
采用倒置"W"取样法对青海麦油轮作区保护性耕作田间杂草进行了调查,以明确田间杂草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青海省保护性耕作田杂草有55种,隶属于22科,其中优势杂草有密花香薷(Elsholtziadensa Benth)、藜(Chenopodium album)、荞麦蔓(Polygonum convolvlus L.)、遏蓝菜(Thlaspi arvenseLinn.)等4种,区域优势杂草有9种,常见杂草有8种,一般杂草有34种。发生优势度较大的杂草为野燕麦(Avena fatua Linn)、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Benth)、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Linn.)、藜(Chenopodium album)等,是构成保护性耕作制度下麦油轮作田间杂草群落的优势种。
魏有海郭青云冯俊涛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杂草群落物种组成优势度
渭北旱原不同保护性耕作制度技术研究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旱地农业研究的发展状况,并针对渭北高原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生产特征,设计了不同保护性覆盖对玉米、小麦生产,不同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土壤、水肥、生态、病害和滋生杂草等方面的影响,取得了以下主要试验研究结果:...
方日尧
关键词:渭北旱原保护性耕作深松覆盖耕作处理渗水地膜小麦病害
保护性耕作制度下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在分析了国内外保护性耕作农田病虫害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保护性耕作制度下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要求和配套技术的原则,以及病虫害防治的主要防治技术。
张克诚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病虫害防治耕作制度
中国南方集约多熟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度被引量:14
2007年
总结了南方集约多熟农区稻田耕作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了南方集约多熟稻田保护性耕作制的技术特征、模式和研究进展。认为中国南方稻区已形成一系列突破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南方集约多熟稻区的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途径;指出了研究和推广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在今后南方集约多熟稻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加强区域布局、技术机理和生态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规范模式和技术集成,为制定保护性耕作技术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李向东陈源泉隋鹏高旺盛马月存
关键词: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度
保护性耕作制度下的杂草治理被引量:5
2006年
Robert E.BlackshawJames R.Moyer
关键词:杂草治理耕作制度种子扩散耕作措施多年生杂草杂草防除
保护性耕作制度下的杂草治理
数百年来,农民们一直利用耕作措施来消灭杂草。不过,耕作措施对杂草防除有利有弊。耕作可以根除、斩断或深埋杂草,从而消灭许多杂草植株。但间断耕作可能会加剧某些多年生杂草的发生,因为它将杂草的根茎或块茎斩成断节,使每节都有...
Robert E. BlackshawJames R. Moyer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杂草治理免耕化感作用土壤微生物
保护性耕作制度下的杂草治理被引量:1
2006年
罗伯特.布莱克韶吉姆斯.莫耶
关键词:杂草治理耕作制度种子扩散耕作措施多年生杂草杂草防除
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应估算被引量:14
2006年
耕作制度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和积累作用显著,探讨耕作制度演变下农田土壤碳库动态,将有助于农田土壤碳收集的技术选择及政策制定。利用已发表的田间定位试验数据,构建不同耕作制度下长江三角洲水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估算模型。依据该区近20多年来耕作制度演变动态,对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土壤碳收集效应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油菜面积的扩大、小麦的少免耕和作物秸秆的还田分别约增加土壤耕层有机碳0.94 Tg、2.76 Tg和3.95 Tg,其中以麦稻复种转向油稻复种的单位面积碳收集效应为最高。最后,就碳收集效应估算的方法进行了相关讨论,并就土壤碳收集研究和如何提高土壤碳收集潜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芮雯奕周博张卫建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保护性耕作制度土壤有机碳全球变化
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应估算
本文拟通过收集已发表的田间多年定位试验数据,来构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估算模型,对近2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保护性耕作制度应用下的土壤碳收集效应进行估算。
冯金侠芮雯奕张卫建卞新民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土壤碳库耕作制度

相关作者

张卫建
作品数:261被引量:3,114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粮食安全 水稻 气候变暖 稻田 气候变化
芮雯奕
作品数:29被引量:562H指数:12
供职机构: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全球变化 海堤 基干林带 林带 土壤有机碳
吕霄鹏
作品数:7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信息》编辑部
研究主题:农产品贸易 公共卫生问题 进口食品 世界卫生组织 食品安全问题
王子芳
作品数:132被引量:1,807H指数:24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紫色土 生物炭 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土地利用方式
冯金侠
作品数:36被引量:327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稻鸭共作 长江三角洲 南方稻区 耕作制度 农牧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