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99篇“ 伊格尔顿“的相关文章
- 重新定义文学批评——伊格尔顿新世纪的批评转向
- 2025年
- 从将文学视为没有自己“本质”的体制性产物,到将文学视为有其“核心属性”的事物,体现了伊格尔顿批评观念自新世纪以来的明显转变。伊格尔顿重新定义了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政治批评”和“修辞批评”概念。理想的文学批评是对“形式”和“主旨”的双重关注,既关注作品本身的文体因素,又牵涉道德(政治)评价,而且,还必须是通过“怎么说”来评判“说什么”。在这样的批评中,文学被视为“事件”或“策略”,其本身被视为审美的“道德实践”形式。
- 陈太胜
- 关键词:文学批评政治批评修辞批评
-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研究
- 与通常西方哲学美学意义上“事件”概念不同,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主要强调文学作品意义生成中的偶然性与突变性,是“作为事件的文学”而非“文学的事件”。伊格尔顿从这一特定的事件角度思考文学作品,深入文学事件与结构间的策略/结构化...
- 罗民
- 关键词:伊格尔顿文学事件
- 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领域内的杰出学者,其撰写的著作《审美意识形态》中,对“审美意识形态”这一理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围绕精神飞地之外——感性身体,并深入探讨了美学矛盾性...
- 张莎莎
- 关键词:阶级性伊格尔顿
- 论伊格尔顿批评观的演变
- 2024年
- 伊格尔顿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批评观有一个不断转变发展的过程,具体呈现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的读法》两部著作中。前书主要想表达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的理论观点,后书主要展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变化,体现了伊格尔顿在批评观上从“政治批评”到“形式-政治”批评的转变。
- 罗婧
- 关键词:伊格尔顿批评观政治批评
- 伊格尔顿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研究
- 伊格尔顿作为当今世界颇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文艺理论家,一直着力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伊格尔顿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体的自由和解放,而后现代文化看似追求自由解放,实则已经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其最终是为资本主义服务...
- 梁梦真
- 关键词:伊格尔顿后现代文化社会主义
- 论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
- 2024年
- 马克思主义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引导下,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逐渐凸显了意识形态分析的批评策略。他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观念出发,将“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两种范式相结合,提出了新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的解释模式。在具体分析中,伊格尔顿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放置在与其相关的意识形态场域中进行研究,力图在揭示文学作品内容和结构的同时,映射出意识形态所隐藏的政治权力斗争。
- 石敏
- 关键词:伊格尔顿文学生产意识形态
- 形式如何成为媒介——重审伊格尔顿形式批评
- 2024年
- 在《如何读诗》中,伊格尔顿提出以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在其视域下,形式既有足以搭建“对话空间”的丰富性,又有意义的可预想性。意义的可预想性也即效果的确定性,据此可以建立形式与媒介间的有机联系,以新视角重审形式范畴及形式批评。但这一新视角在伊格尔顿语境下尚显依据不足。因为文学文本在诉诸逻辑的同时,又以感知性经验为体验中心;并且,伊格尔顿以意义的社会建构性为论据,这一论据基于“文化史”的宏观视角,在文学文本的微观与内在层面并不充分,故此,有机联系在其语境下只能部分成立。为修正上述缺陷,必须结合“阐释学”以及“数字人文”等语境来对之作补充,从而提供从媒介视角来重审文学形式、重建形式批评传统的新可能。
- 曾勍
- 关键词:伊格尔顿媒介文学批评
- 穿透回音壁:评伊格尔顿《批评的革命者》
- 2024年
- 本文从伊格尔顿新著《批评的革命者》中提取了关于学院内外、审美公共性、批评的求真这三条线索,梳理了伊格尔顿在本书中与自身著作谱系的对话;同时也探讨了本书在宏观问题意识和具体论述层面,与近十年涉及文学批评伦理的其他重要著作的对话,尤其是诺思的《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本文提出,《批评的革命者》通过重返20世纪上半叶剑桥英语系“批评革命”的传统,希望召唤一种能够穿透学院话语回音壁的公共批评,并期待在批评中重建一种更广阔的审美意识。本书人物的选择和论述的重点,也暗示了一套可欲的批评传统:一种肉身实践与话语相互印证的努力。
- 许小凡
- 关键词:伊格尔顿诺思瑞恰慈
- 文本向历史敞开的路径——伊格尔顿文艺形式观研究
- 2024年
- 形式是构成文本的重要一环,伊格尔顿引入形式概念与意识形态相连接,意图回答文本中被现存社会秩序遮蔽的话语问题。伊格尔顿反思英美新批评讨论形式问题时的精英主义立场,重新将形式自上而下地与政治和社会相连接,这种连接需在形式具体化为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历史事件被截取,但虚构的文本却能够达到更高的真实。这种真实以由作者个人经历所决定的作者意识形态为基础,能够打开被社会秩序所遮蔽的话语空间。遮蔽话语的还原需借助意识形态的意指作用,审美批评则是还原的实践路径。伊格尔顿文艺形式观是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纵深发展,并对如何解决英国本土社会问题进行了回应。
- 王健谢思敏
- 关键词: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本
- 作为“策略”的文学:伊格尔顿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新发展
- 2024年
- 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中对言语行为理论显示出极大的关注,并在探讨“文学性”这一概念时,提出“文学作为一种策略”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文学乃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策略性回应,为现实问题提出“想象性解决方案”。伊格尔顿的这一思想是继米勒之后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新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文学不再是记录世界的工具,而是作家创造与改变世界的策略,是他们现实关切与社会参与的重要体现。伊格尔顿的“文学策略类”为文学批评打开新思路,带来新启示。
- 张凤梅
- 关键词:伊格尔顿言语行为
相关作者
- 特里·伊格尔顿

-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牛津大学
- 研究主题:城乡差距 金融海啸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 特里·伊格尔顿

- 作品数:5被引量:18H指数:1
- 供职机构:伦敦大学
- 研究主题:悲剧 暴力 后现代 历史决定论 左派
- 特里·伊格尔顿

-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 研究主题:勃朗特三姐妹 勃朗特姐妹 《克兰福德镇》 流浪 理查逊
- 柴焰

- 作品数:74被引量:14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伊格尔顿 马克思主义 后理论时代 宏大叙事 终结
- 王伟

- 作品数:122被引量:105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罗蒂 伊格尔顿 文学 反本质主义 舒斯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