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5篇“ 价值秩序“的相关文章
- 论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宪法价值秩序基础
- 2025年
-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若想从成典走向善治,须以宪法价值秩序为基础。而宪法价值秩序的全面与中立之争,影响其指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具体方式。回到诠释学的视野,以宪法文本为依据厘清宪法的内部规范层次,是宪法价值秩序指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合适方式。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宪法基础已形成以社会主义纲领为前理解、经济社会生态等价值为一阶多元、目的性约束和结构性约束为二阶根本的价值秩序,可合乎国情地指引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具言之,从一阶角度来看,宪法价值秩序能够实质指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其支持了理想而非现实的法典化理论,在区分体系化与法典化的基础上,成为环境法律具有价值完备性而应当编纂法典的证成依据来源,并使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被理解为关照法典创制、实施和文化传统形成的全过程活动。从二阶角度来看,宪法价值秩序可间接约束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其支持了环境公益而非环境权的保护模式,不仅能通过指引生态环境法典立法目的条款的重构,实现环境权益的价值宣示,还能通过对环境国家权力的分工制约和环境立法权力运行的方式限制,实现环境权益的实然保障。
- 黄一帆
- 关键词:价值秩序宪法环境法律体系
- 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秩序与德育趋向被引量:2
- 2024年
- 价值秩序对于人的心灵、社会和谐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形成道德秩序的依据、构成德育内容的中心。价值秩序是社会变迁与社会良性运作的重要标志,也是道德建构与德育转型的基础。在前现代社会,共同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形成了权利限制的等级社会及其道德秩序;现代社会人由“对人的依赖”转向“对物的依赖”,个体意识觉醒,权利开放,社会强调自律与自治,道德教育着力培育个体的独立与自主能力、学会过公共生活。当下,随着人工智能普遍应用于生活诸领域,经济样态与社会治理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增量经济”在以不同于“存量经济”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社会道德秩序,进而改变德育趋向。为了发挥人工智能的正向作用、消解其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可能威胁,德育需要帮助学生对新异化保持警觉,促使其更新“为人”意识,形成“人-机”和谐共生的道德素养。
- 闫旭蕾
- 关键词:人工智能价值秩序道德秩序
- 患者个人信息的国家保护义务:主观权利与客观价值秩序双重属性的统一
- 2024年
- 患者个人信息处理所涉法律关系,为“公民-国家-第三人”的三方结构;选择基于宪法基本权利位阶的个人信息受保护权所对应的患者个人信息之国家保护义务模式,更能保护患者权益。鉴于目前我国在患者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滞后、规范不足、公权力权限界定不清等,建议在明确患者个人信息受保护之基本权利的主观权利和客观价值秩序双重属性的基础上,一方面明晰公权力机关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所应遵守的行为原则,严格限定其权限范围,积极提供行政救济保护,落实国家的消极保护义务,防御国家对患者个人信息的侵害;另一方面基于客观价值秩序属性,以完善追责制度、设立专门的监管组织、优化救济程序、预防第三方侵害等协同保障患者个人信息安全。
- 曾丹丹
- 关键词:国家保护义务主观权利客观价值秩序
- 基本权利作为价值——对客观价值秩序说的澄清与辩护被引量:8
- 2024年
- 基本权利作为价值之说的核心,不是如何建构与防御权不同的基本权利扩展面向的宪法教义学问题,而是作为教义学基础的宪法理论问题,涉及宪法解释方法、权利观、宪法观三个维度。该说主张非实证主义的解释方法,是基本权利防御面向与扩展面向的共同根基。它摒弃经典自由主义权利观,秉持全面的、中道的权利观,以全面的、实际的、群己平衡的自由作为基本权利的价值内涵。它将宪法视为兼具国家宪法与社会宪法维度的共同体根本法,以回应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与自由平等保障需求的多样性。它将宪法视为整个法律秩序——包括法律解释适用——的最高原则。价值辐射的全面性不可被误解为全能,价值秩序宪法仍然可以是留给立法、行政、司法充分填充空间的框架秩序。
- 杨登杰
- 关键词:基本权利宪法解释方法宪法精神根本法
- 网络社会思潮视阈下大学生网络社会价值秩序构建研究
- 全媒体时代之下,网络社会思潮传播方式日趋多元,赋予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方式深刻而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进而导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面临更多挑战。本文通过厘清网络社会思潮的发展规律和传播方式,剖析应对错误社会思潮的根本循序,...
- 谷薇
- 关键词:社会思潮价值秩序思想政治教育
- “双碳”目标下《能源法》的价值秩序及低碳转型被引量:1
- 2024年
- 作为“双碳”改革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21世纪上半世纪必须兑现的国际承诺。我国目前主要以政策引领、技术推进构建“双碳”行动的实施框架,尚未全方位上升到法律制度的高度。法律具有原则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双碳”目标的法治化是其必然归属。能源的安全开发和使用蕴含着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气候变化应对及实现净零排放的要求,“双碳”目标就是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并为《能源法》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指数,二者具有目标一致性和融合性。当下应以《能源法》制定为契机,纳入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目的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双碳”目标,建构完备的“双碳”行动制度,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
- 曾鹏
- 关键词:能源立法低碳转型
-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智育使命——基于教育价值秩序变化的考察
- 2024年
- 对于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于19世纪中期提出的“智、德、体”三育说,后世学人多从教育要素上加以承传,而对其内蕴的教育价值秩序观鲜有关注。从历史视野看,古代儒家经典《中庸》中有关智、仁、勇“三达德”的教育学说与斯宾塞的教育价值秩序观一致。至近代,虽然严复早在19世纪末就已宣示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标”,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才是国家现代化的“本”,但在近代学人引用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三个“中国化”的版本:一是严复和蔡元培因应近代民族“救亡”之需,将其改造为“体、智、德”的教育价值秩序观;二是梁启超出于“维新”之需,将其改造为“德、智、体”的教育价值秩序观;三是晚清政府出于“保皇”之便,又将其改造为“德、体、智”的教育价值秩序观。这三个版本在教育价值秩序观上的改造,不仅造成20世纪中国民众在“爱智”之求真(而非“用智”之求利)教养上的明显缺失,也最终导致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真正处于智力核心地位的卓越推理判断能力(而非传统教育所固着的记忆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瓶颈难破。为此,智育不仅是教育强国的关键,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强国事业未竟的历史使命。
- 王占魁
- 关键词: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钱学森之问
- 智媒时代社会价值秩序建构被引量:4
- 2022年
- 智媒时代,社会价值秩序建构场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算法技术在优化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现实挑战。算法世界中,主体意识始终被置于智能终端“凝视”中,主体自由意志遭遇算法逻辑的导控;类真实情境的虚拟体验刺激视觉文化消费,磨损主体的价值辨识能力;算法推荐机制致使受众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削弱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整合。为有效应对智媒时代的诸多挑战,更好地建构社会价值秩序,首先应以“祉”建“智”,以实现民生福祉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信力,夯实智能媒体价值传播的物质基础;其次要以“治”规“智”,建立智能传播的制度伦理规范,构建风清气朗的媒介环境;最后须以“质”强“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性要求为智媒赋能,引领多元的社会文化思潮。
- 程丽琴方正
- 朝向美好生活的课堂价值秩序建构被引量:5
- 2022年
- 美好生活是基于基本生存目的之上的一种对有价值生活的追求,课堂作为学科教学及学校育人的重要场域,与不同学段学生美好生活之间内隐着一种深切的价值关怀。在个体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至大学历经的课堂生活中,通过建构以学习为中心、充满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超越讲台及教室空间、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及充分的交往对话的课堂,为个体享用美好生活奠定基础;从历时性的视角让个体在不同学段经由课堂教学促进情感、审美、智识、道德及创造性的充分发展并通达美好生活;从共时性的视角,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身心健康、伙伴关系、自由等基础价值的培育,捍卫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及生命价值从而体验美好生活。
- 魏善春
- 关键词:课堂价值秩序
- 网络社会价值秩序建构的路径选择基于网络社会思潮的视角
- 2022年
- 任何社会思潮都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环境的产物,网络社会思潮是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社会基础交叉作用下的思想现象,更是寻求价值或观念认同的社会运动。网络社会的出现深刻变革着当前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思潮的本质规律,寻求网络社会价值秩序建构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的用网治网水平以及更好把握网络社会思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 刘秉鑫
- 关键词:网络社会价值秩序社会思潮
相关作者
- 冯凡彦

- 作品数:20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物资学院
- 研究主题:价值秩序 舍勒 思想政治教育 现象学 手机媒体
- 张永芝

- 作品数:18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价值秩序 舍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先天 价值观
- 宋友文

- 作品数:59被引量:33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 历史主义 虚无主义 文化自信
- 宋友文

- 作品数:13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存在论 价值秩序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形而上学 虚无主义
- 刘进田

- 作品数:67被引量:84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研究主题:价值哲学 和谐社会 信念 公正 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