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204篇“ 人类文化“的相关文章
人类文化3.0:通用人工智能历史科学定位
2025年
从汇通自然运动-思维运动-社会运动、自然史-人类史的大科学、大历史、大文化看,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人类支配自然力而迈向自由的一步。作为人类文化1.0版,人类幼年期的摩擦生火把机械运动转化为能量运动,开始支配自然力。文字等符号发明之后,思维运动成为这些符号的“社会运动”与个人大脑神经元的“自然运动”的交互活动,个人智力不断汇聚为社会智力,累积发展为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其物化为蒸汽机等把能量运动转化为机械运动,自然力被进一步支配,人类文化升级为2.0版而走向年轻期。作为人类文化3.0版,计算机是继文字等符号之后社会智力的又一生产工具,其把机械运动、能量运动转化为智能运动,通用人工智能将是其成熟版,将自动生成更强大的社会智力从而更充分地支配自然力,人类走向壮年期。扬弃资本后,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都将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刘方喜
关键词:社会智力机械运动
徘徊在人类文化上空的两个幽灵
2025年
以下我说的一切,都是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提供一个文化理论的现实世界背景图而已,实为本人一孔之见也。毫无疑问,随着“后资本主义”的到来,当下的世界格局早已不再是两大阵营意识形态清晰对垒的“冷战”状态了,区域、国别和党派的利益之争,往往超越了人类既定的价值基本理念,野蛮的、毫无理性的斗争,也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俄乌冲突、中东冲突,以及刚刚结束的2024年一波三折的美国总统大选,聚焦了全世界眼球,触目惊心的各种事件,颠覆了人们以往的惯性认知,意识形态的撕裂波及每一个群体,甚至每一个家庭。
丁帆
关键词:美国总统大选背景图利益之争
媒介尚古主义:后人类状况下的人类文化行动被引量:3
2025年
人工智能作为关键技术类行动者的崛起令人机共生成为数字媒体生态的基本结构。人类能动性被机器逻辑弱化乃至褫夺,导致了全球媒介文化的后人类状况。在此局面下,媒介尚古主义兴起,其本质是通过复兴旧媒介实践、重建旧媒介经验的方式对人工智能支配下的数字媒体生态进行反拨的人类文化行动。媒介尚古主义体现出有限连接、反自动化和模拟美学三个核心特征,培育了包括黑胶唱片再生、慢传媒、众包新闻、故障艺术等诸多全球性媒介行动。媒介尚古主义主张复建人类在场的文化生产机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数智时代人类媒介抵抗实践的基本框架。但与此同时,媒介尚古主义也不可避免受制于科技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结构,面临着文化挪用、商品化和拜物教化的困境。
常江
关键词:媒介文化人工智能后人类
人类文化遗产远离战火
2024年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璀璨成果,如不尽快停止武力冲突,未来数年内,将有更多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危行列。战争是人类的梦魔。战事一起,无所不摧。纵观人类历史,战争给人类带来莫大的伤害,无数的生命在战争中消失,人类文化遗产也在战争中经历浩劫。哭泣的文物远的不说,21世纪以来,因现代化武器的广泛使用,在世界各地爆发的武装冲突中,人类文化遗产遭受的破坏尤甚以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不断拉长。
胡光玥
关键词:人类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武装冲突人类文明
从审美心理到人类文化:走向审美人类被引量:3
2024年
由于西方浪漫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权威传统的深刻影响,美学研究长期以来都停留在其最初的哲学思辨领域,这种传统误判了审美的作用,忽视了它在维持和重塑人类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事实上,审美是人类学研究的固有问题。马塞尔·莫斯、弗朗兹·博厄斯、埃德蒙·利奇、克利福德·格尔茨、霍华德·墨菲等现代文化人类学家都曾将审美视为多元文化研究的基础,并以此重建了美学作为跨文化范畴的解释价值的观念。与此同时,审美人类学作为对不同社会感性经验的跨文化研究也应运而生。从人类学研究来看,审美可以概括为审美行为、审美认知和审美经验三个相互联系的维度。审美的这种多维复杂性受到进化论美学、人类认知进化、神经美学等的深时研究和大量边远地区民族志案例的充分支持。审美与人类发展动力之间不是后者决定前者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双向机制,揭示它们之间这种关系,有助于改变我们对人类文化的持存、转型和传播等更为普遍问题的看法。
孙文刚(译)
关键词:审美心理审美人类学文化传播审美人类学
人类文化互动的趋势——基于“文化工具论”的评析被引量:1
2024年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即各族群文化的互动演化趋势会怎样?马汉和亨廷顿认为这是“文化的冲突”,并先后给出了自己的系统论证。但他们说的文化冲突其实既不是文化本身的相互冲突,也不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引发的冲突,而都是利益之争的冲突。除此外是否还会有可以成立的文化冲突论?根据“文化工具论”的评析也不会。因为文化的冲突只会出现在使用文化工具时仅有的两个特殊情境中,不可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趋势。相反,文化的融合才是人类文化互动的趋势。因为文化是满足人需求的工具,工具的种类越多越好,于是,很多具有优越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工具会从一个族群流入其他族群。也许有人担忧人类文化互动的融合趋势会消除族群文化的个性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使人类文化不能继续在差异中相互促进。通过文化工具论的评析可知,这同样是完全不必要的担忧。
韩东屏
关键词:族群文化文化互动文化冲突文化融合
农民画:后全球化语境下民族—人类文化的一种建设路径——以余东农民画为例
2024年
后全球化语境需要使用民族—人类文化的策略建设能够被世界认同的民族文化,参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设。农民画可作为我们民族—人类文化建设的重要样本。它承载的意义类型按时间顺序可被分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意义、民俗生活的意义以及创意时尚的意义等三种类型。其中,每种意义类型都对应农民画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农民画在这些阶段中将民众具有民族性与日常性的感觉结构以审美乌托邦的形式表现出来,批判和否定现实对人类本性的异化,打破既定等级秩序和常规教条,进而集体走向自由和解放。民众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建立起独立的文化身份。不过,知识分子在其中的参与和引导功不可没。余东农民画可作为农民画建设民族—人类文化的重要例证。
杨东篱
关键词:农民画审美乌托邦
多学科融合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宁夏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为例
2024年
文章以高中地理新课标核心素养培养为主题,融合地理、生物学、历史、美术等多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充分考虑高中教学现实需求,遵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原则,针对打破学科知识壁垒的学生发展需求,构建以“穿越时空,对话古今”为主题的宁夏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研学课程目标体系,探索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展的新路径。
李佳萌邹淑燕邓春梅李丽
关键词:高中地理
科技创新推动人类文化与经济发展
2024年
人类文化与经济是以对自然界的认知及改造为基础的,历史上的数次科技革命,也就带来了文化与经济的数次跳跃发展。科技革命是将科技创新进行实践运用的认知突破,本质而言是科技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与经济发展。本文将通过简要分析创新与人类文化发展关系、现代科技进步与创新对文化经济作用,并由此提出我国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前瞻。
罗加丁
关键词:科技进步与创新
人类文化学习的认知工具论:社会脑双系统视角
2024年
文化演化心理学强调文化是超越于先天-后天争论的人类心灵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资源。认知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特定区域集成的高阶认知加工过程。在个体层面上,认知工具是一种通过个体发展早期的社会互动组合而成的装置,而不是“先天模块”或“认知本能”;在群体层面上,它通过文化学习以保持、发展和传递其功能。读心和模拟是两种核心的认知工具,其功能获得了来自社会脑双系统假设和实验证据的支持:心智化系统负责读心,而镜像神经元系统负责模拟。最终,认知工具论使自身建立在了文化演化而非基因演化的达尔文式新进路基础之上。
冯骏陈巍
关键词:文化学习镜像神经元

相关作者

邹广文
作品数:358被引量:1,637H指数:17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文化 文化哲学 中国式现代化 企业文化 文化自信
张瑞琴
作品数:15被引量:108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
研究主题:漆树 生漆 人类文化 文化 漆蜡
李霞
作品数:89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胶南市滨海街道办事处中心中学
研究主题:校长 老师 泛文化 教师 学校督导评估
何中华
作品数:280被引量:1,410H指数:20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哲学 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
贺娜
作品数:24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
研究主题:生漆 漆树 文化 人类文化 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