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3篇“ 人工刺槐林“的相关文章
黄土丘陵区分密度对人工刺槐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影响被引量:5
2024年
[目的]探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人工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随分密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期明确改善该区刺槐人工土壤质量的适宜分密度,阐明影响土壤养分可利用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该地区刺槐人工高质量发展的修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县南沟流域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1500株/hm^(2))、中(1200株/hm^(2))、低(900株/hm^(2))3种分密度之间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利用冗余分析探讨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1)中密度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低、高密度;(2)土壤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均随分密度增大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1200株/hm^(2)时最低;(3)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酶活性与对应的养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对土壤酶活性的解释度显著,分别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变异的59.8%(p<0.01),20.8%(p<0.01)和9.5%(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子。[结论]中等密度(1200株/hm^(2))有利于提高刺槐土壤养分、水分含量,是一种适宜的刺槐措施,同时应注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以期及时采取分密度调控措施,从而改善土壤酶活性,进而提高土壤养分水平,促进刺槐质量提升。
刘少华赵敏王亚娟孙亚荣陈云明
关键词:刺槐人工林林分密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
黄土高原人工刺槐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被引量:1
2024年
为研究人工刺槐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以黄土高原人工刺槐为研究对象,分析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的碳(C)、氮(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以及土壤碳、氮和MBC、MBN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人工刺槐表层(0~10 cm)土壤碳、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14、0.67 g/kg,碳氮比为9.1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7.59、25.17 mg/kg,碳氮含量比值为11.43;土壤微生物碳墒平均值为4.68%,土壤微生物氮墒平均值为3.8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碳、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唐志红范以撒廖永峰文倩
关键词:人工刺槐林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黄土高原
黄土丘陵区植被层次去除对人工刺槐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张旭涛
陕西省安塞区黄土高原景观破碎化对人工刺槐碳储存的影响
栖息地破碎化威胁着森生态系统功的完整性与可持续性,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景观破碎化现象趋势显著。而景观破碎化对人工分结构与碳储存服务所造成的影响研究尚少,本研究对于分管理、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具有重要意义...
雷航宇
关键词:景观破碎化退耕还林碳储存异速生长林分密度
退化人工刺槐更新造技术研究
2023年
人工刺槐经过2次轮伐后,逐渐失去培育价值,生态功能严重退化,亟须进行更新改造。由于刺槐根系萌蘖能力强,更新造难度大,通过对比不同技术措施更新改造杜仲、侧柏,探讨了退化人工刺槐相关改造技术。结果表明:与一般整地相比,全面整地可有效提高侧柏、杜仲成活率,增加两树种的生长量;全面整地+人工剔除刺槐树桩根系可有效地控制采伐迹地内刺槐萌条数量,改善更新苗木生长环境;与不平茬相比,平茬可有效提高杜仲成活率。
朱士利朱合志夏宗记厉锋仲伟国乔艳辉李宗泰齐晓青
关键词:人工林刺槐侧柏
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温湿度缓冲效应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对环境温湿度的缓冲效应,探究不同时间尺度带对环境气候的缓冲特点以及森小气候效应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黄土丘陵区的群落构建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该区域同年建立的人工刺槐外空旷地为研究对象,对气温、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监测,量化不同时间尺度人工刺槐的温湿度缓冲效应。[结果]内气温、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和相对湿度年均值分别低于外0.13℃,0.99℃,0.92℃和0.16%。在一天中的14:00—16:00时段,内气温、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分别低于外1.08℃,4.17℃和1.88℃,相对湿度高于外2.72%;在5:00—7:00时段,内气温和地表温度分别高于外0.45℃和0.58℃,相对湿度低于外1.80%。最热月(7月)内气温、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分别低于外0.76℃,2.17℃和3.29℃,相对湿度高于外1.67%;最冷月(1月)内气温和土壤温度分别高于外0.28℃和0.87℃,地表温度低于外0.20℃,相对湿度低于外1.16%。人工刺槐的缓冲效应随环境气候变化表现不同,当外气温、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分别高于16.70℃,9.89℃和1.43℃时,人工刺槐表现为降温作用,低于该温度则表现为升温作用;温度和缓冲值之间为一元三次方程关系,随着温度升高或降低,缓冲值的绝对值增大速率加快。[结论]在人工刺槐温湿度缓冲效应影响下,内温湿度比外更加稳定,形成了优于外环境气候的独特小气候。
高原史海静丁成琴郑诚姜艳敏张艳
关键词:温度人工刺槐林
黄土高原人工刺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演变研究
为评价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以来生态系统服务的演变特征,本研究通过荟萃分析(Meta-analysis,简称Meta分析)和野外多样地调查分析两种方法,对长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MAP=56...
王稳
关键词:人工刺槐林退耕还林生态系统服务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尺度人工刺槐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根据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尺度的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的年轮宽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刺槐树木生长趋势,以及刺槐年表对气候响应随降雨梯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延安以北的刺槐样点(绥德、神木)年轮指数近期趋于下降,树木有生长衰退现象;而延安以南刺槐样点(延安、富县、宜君、永寿)年轮指数近期趋于上升,树木无生长衰退现象。气候响应结果表明,刺槐年表对气候响应均以延安样点最为敏感,表现年表与温度的负相关关系,以及年表与降雨和干旱指数的正相关关系,而延安以北和以南刺槐样点对气候响应敏感性均较低。黄土高原中部延安地区地处森草原过渡带,刺槐生长对外界环境变化最为敏感,年表中气候信号也较强;延安以南地区地处森植被带,气候条件较为适宜刺槐生长,因而年表中气候信号较弱;延安以北地区地处草原植被带,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刺槐生长对干旱气候已有一定适应性特征,因而年表中气候信号也较弱。
李宗善陈维梁焦磊李兆林王聪高光耀孙婧雅白应飞温润泉
关键词:气候响应人工刺槐林黄土高原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黄河三角洲人工刺槐生物量估算被引量:1
2023年
利用哨兵影像、数字地形数据及森实地样方调查数据,分别构建K-近邻(KNN)模型、随机森(RF)模型、极值梯度增强(XGBboost)模型、Stacking模型,实现对黄河三角洲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生物量的估算。结果表明,相较于K-近邻模型、随机森模型、极值梯度增强模型,集成学习Stacking模型明显提高了生物量估测的精度(R2=0.61、RMSE=13.42 t/hm2)。
汪逸聪
关键词:哨兵黄河三角洲
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与有机碳组分的关系被引量:10
2023年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区人工有机碳矿化特征及有机碳组分变化规律,选择恢复13 a的人工刺槐以及临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开展3种不同温度处理(15、25和35℃)下的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表现出先剧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有机碳累计释放量表现为培养初期增加迅速,后期逐渐缓慢;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其温度敏感性系数Q_(10)为1.52,而刺槐地仅为1.38.通过单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可知刺槐地和坡耕地土壤矿化潜力Cp分别在2.02~4.32g·kg^(-1)和1.25~3.17g·kg^(-1)之间,即刺槐的矿化潜力更高.培养期内各种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随时间延长而下降,且刺槐地大于坡耕地,土壤累计碳释放量与MBC和DOC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Q_(10)(15~25℃)与SOC、EOC含量和SWC均呈线性关系(P<0.05).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下黄土丘陵区土壤碳固存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朱玉帆刘伟超李佳欣苏玉博简俊楠杨改河任成杰冯永忠冯永忠任广鑫王晓娇
关键词:刺槐林矿化有机碳组分

相关作者

刘国彬
作品数:365被引量:7,293H指数:50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黄土丘陵区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植被恢复 土壤侵蚀
薛萐
作品数:127被引量:1,551H指数:2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黄土丘陵区 侵蚀环境 土壤酶活性 玉米幼苗 白羊草
邸利
作品数:71被引量:422H指数:13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小流域 水土保持 陇东黄土高原 人工刺槐林 箭胡毛杨
陈维梁
作品数:13被引量:16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流域 人工刺槐林 气候响应 羊圈
张超
作品数:134被引量:1,125H指数:19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黄土丘陵区 小麦 柳枝稷 干旱胁迫 碳库管理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