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7447篇“ 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关文章
新时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及评价研究
2025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观,为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共建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本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借鉴部分国家、组织、机构、学界等设置的反映生态环境方面的逻辑架构和具体指标选择,聚焦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系统保护和“双碳”目标落实四个维度,选取12个具体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指标进行测算,识别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存在的短板或需要给予持续关注的指标,包括集装箱铁水联运量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城市蓝绿空间占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未来,需要采取着力推动铁水联运、加快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着力扩大城市蓝绿空间、全面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降碳、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等举措,加快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进程。
安淑新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能源转型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挑战路径
2025年
基于2011—2021年全国30个省市的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动态QCA模型,从理论层面重新审视能源转型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赋能逻辑。结果表明:①能源转型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契合“天合一”的自然生态观、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②全国层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已进入由“失调”向“协调”的过渡阶段,但区域间呈失衡态势。③各地区可因地制宜通过“能源—环保双轮驱动型”“能源—生态资源协同提升型”和“环保—社会互促深化型”3种路径实现高水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最后,从7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启示,以期对破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桎梏难题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邹瞳李繁荣郭丕斌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能源转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意蕴
2025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蕴藏着丰厚的生态伦理意蕴。其孕育的生态伦理取向为“万物相系”的生态伦理认知、“共生共荣”的生态伦理本意和“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两山理论”折射出“谦逊友好,善待自然”的生态伦理诉求,“环境权益”明廓出“普惠民生,互利共赢”的生态伦理目标,“绿富同兴”揭示出“系统治理,职责共担”的生态伦理方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的生态伦理旨归是,在认知层面上展现出对“德性”的崇尚,在格层面上表现出对“至善”的追求,在实践层面上呈现出对“公平”的探索。赋予生态伦理意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人与自然、发展保护、环境民生等辩证统一关系的本质性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新突破,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底蕴,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尚卫红张胜旺
关键词:生态伦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基础
2025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推进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态文明要求,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认识论以及价值论等哲学思想基础。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关系,且这种关系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法看待和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的认识论打破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观点,把主体和客体自然通过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了起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的价值论看到了实践基础之上的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坚持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共同体的发展观点,把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因此,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规律,才能确保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健康发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
曹嘉芙张钰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基础
习近平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及其意义
2025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习近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一系列系统科学的阐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为什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新路,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新范式。
柴艳萍
关键词:中国式生态文明
论北疆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
2025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疆地区各民族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法律规约。生活在北疆地区的各民族形成了“万物有灵”的生态观和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选择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种生计方式。“游而牧之”的蒙古族生计方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渔猎采集生计方式、达斡尔族“农牧渔猎”的多元生计方式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新时代,北疆地区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麦拉苏一博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化生态安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现代化
2025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向度。从《宪法》确定的国家目标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应着《宪法》规定的“生态文明”和“美丽”。新征程新目标提出了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现代化的新要求新任务,需要建构新的环境法理学,《生态环境法典》作为承担生态文明建设宪法任务、履行国家责任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现代化的标志性立法。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必须立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对现行立法的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集成升华。
吕忠梅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法学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意蕴路径探索
2025年
针对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该理念具有丰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进程中,亟待改进之处也应被关注,助推建设生态文明新高地。
吴洋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生态保护
新质生产力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引擎”
2025年
新质生产力融合创新绿色的生态还原属性、生态产出效能生态文关切,表明其本身就是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推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引擎”,擘画了类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图景”。新时期,新质生产力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引擎”的实践进路是:推进绿色生产力的顶层设计,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科技支撑,加快“绿色才”和生态产业化的长效供给,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
邢云马基昌刘凌峰
关键词:绿色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岭南园林格局——香山文化艺术中心
2025年
“在自然城市交接的地带,该如何发展出既历史和记忆相连,又能在瞬息万变的当代城市文化景观中,起到实效作用的自然文化地标?”设计背景香山湖公园位于凤凰山西南角,珠海第一中学东侧,大镜山水库西侧,梅西水库南侧,以74000 m^(2)的湖体为主体,环湖建设的自行车道,缓步道各自独立,成为天然的“城市氧吧”和珠海市民的“健身圣地”。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提质增优融合发展,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市民文化艺术中心,毗邻珠海核心城区的自然风景宝地——香山湖公园及周边自然成为文体、休闲、度假建设的热土。
张鹏飞张鹏飞李娇钟文婷潘君樊锐何欣余真真江沛珊张灏(摄影)
关键词:岭南园林文化艺术中心自行车道核心城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关作者

周生贤
作品数:362被引量:985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研究主题: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 林业 科学发展观 环保工作
方世南
作品数:335被引量:1,739H指数:21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研究主题: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张云飞
作品数:210被引量:1,112H指数:18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
周宏春
作品数:460被引量:2,260H指数:23
供职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循环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 碳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丁宪浩
作品数:107被引量:214H指数:7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 社会融入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 国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