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2篇“ 产量构成要素“的相关文章
- 影响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籽粒和面粉锌含量的产量构成要素与土壤肥力因素
- 2025年
- 【目的】明确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籽粒和面粉锌含量差异,研究作物与土壤因素对小麦籽粒和面粉锌含量的影响,为提升我国小麦籽粒锌营养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2021和2021—2022年两个小麦生长季,在我国17个小麦主产省/区采集421份小麦植株和土壤样品,研究小麦籽粒、面粉和麸皮锌含量与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以及与土壤pH、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和施肥量的关系。【结果】我国小麦籽粒、面粉和麸皮锌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1、10.8和60.6 mg·kg^(-1),94.8%的籽粒和89.5%的面粉样本的锌含量未达到营养学家推荐含量(40和15 mg·kg^(-1))。麦区间小麦籽粒锌含量存在差异,稻麦区最高,麦玉区和旱作区次之,春麦区最低。稻麦区,较低的土壤pH促进了土壤锌活化,有效锌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麦区,较低的施磷水平也有利于锌吸收和向地上部转移,小麦籽粒和面粉锌平均含量分别为31.5和12.2 mg·kg^(-1)。麦玉区,土壤肥力较高,产量显著高于其他麦区,导致小麦籽粒与面粉锌含量相对降低,分别为27.1和10.3 mg·kg^(-1)。旱作区,较高的土壤pH影响了土壤锌的有效性和小麦对锌的吸收,籽粒与面粉锌含量较低,分别为26.5和10.1 mg·kg^(-1)。春麦区,土壤有效锌含量显著低于其他麦区,不利于小麦吸收累积锌,籽粒与面粉锌含量最低,分别为24.6和9.4 mg·kg^(-1),且随千粒重增加锌含量显著降低。【结论】提高小麦籽粒与面粉锌含量,不仅需要适宜的土壤pH、较高的有效锌水平及合理的氮磷肥调控,还需优化产量构成要素,协同提升小麦产量和籽粒、面粉锌含量。
- 孙蕊卿党海燕佘文婷王星舒褚宏欣王涛丁玉兰罗一诺徐隽峰李小涵王朝辉
- 关键词:小麦籽粒面粉锌含量土壤有效锌
- 榆林旱区不同覆膜处理对红小豆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2024年
- 试验于2022年在榆林市横山区朱家沟试验推广中心进行,针对榆林旱区红小豆受到春季低温、干旱胁迫导致的产量低等问题,以“京农23”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不同材质、厚度、颜色地膜覆盖条件下对红小豆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膜处理的产量均高于露地,其中0.012 mm黑色地膜覆盖处理下产量最高,显著高于露地162.32%,其次为0.010 mm白色地膜覆盖,高于露地147.45%,因此,建议在红小豆生产中推广使用厚度0.012 mm黑色地膜覆盖与0.010 mm白色地膜覆盖。
- 张培培刘娇娇李亚君罗璟铎王雯
- 关键词:地膜红小豆产量构成要素
- 油用牡丹凤丹的单株产量构成要素
- 2024年
- 【目的】为促进凤丹优良种质筛选和高产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6龄凤丹为研究对象,在果实开裂期,检测10个生长性状(主枝基径、主枝长、2年生枝基径、2年生枝长、小枝长、小枝基径、复叶数量、叶柄长、复叶长和复叶宽)和5个繁殖性状(单果数量、单果长、种子量、败育单果荚数量和产量),分析各性状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法筛选与产量相关的性状,再对所筛选的性状进行通径分析,明确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凤丹的繁殖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生长性状。与产量显著相关的性状有种子数量、单果长、2年生枝基径、2年生枝长和小枝长;种子数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R=0.811),其次为单果长(R=0.210),小枝长、2年生枝基径和2年生枝长通过影响种子数量和单果长来对种子质量产生影响。以产量(y)为因变量,以种子数量(x_(1))、单果长(x_(2))、小枝长(x_(3))、2年生枝基径(x_(4))为自变量,构建的凤丹单株产量模型为y=0.142x_(1)+1.123x_(2)+0.027x_(3)+0.014x_(1)x_(2)+0.011x_(1)x_(4)-0.043x_(2)x_(4)-3.386。【结论】单株产量构成的关键要素为种子数量(果实数量)和单果长(果实大小),说明凤丹的单株产量由“库”的大小所决定,同时受到“源”强度的影响。实际生产中在调“源”的同时,更应关注扩“库”增产措施的应用。
- 汪成忠李庆魁李庆魁杨继杨继宋志平胡胜甜
- 关键词:单株产量
- 新疆南疆区域试验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相关分析
- 2024年
- 为了深入了解新疆南疆地区小麦育种的创新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用2021—2022年新疆南疆冬小麦区域试验的18个参试品种(系)作为研究材料,进行产量特性与产量之间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回归及通径分析,目的是探究新疆南疆小麦产量构成3要素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产量的变异系数为5.63%,而影响产量的3个主要因素变异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穗粒数(12.30%)、千粒质量(10.04%)、收获穗数(4.39%)。经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收获穗数与产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600;其次是千粒质量、穗粒数。经通径分析,发现影响产量的3要素中,收获穗数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0.8891),千粒质量的最小(0.0326),收获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较显著。基于分析结果及南疆4个地州的生态状况,应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把多穗型品种作为选育的主要目标,同时努力提升千粒质量并保持穗粒数的稳定性。
- 杨秋侠黄鑫杨志刚李字辉张慧张健
- 关键词:小麦通径分析
- 高温干旱气候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2023年
- 2022年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连续近60 d的极端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给水稻及其他旱地作物的生长、结实带来严峻的考验。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准确把握水稻田间群体结构,控制冠层温、湿度,减少不良气候条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本文对20个籼稻品种(系)进行田间调查,主要调查不同品种的分蘖成穗能力、单穗结实能力、籽粒灌浆能力,结合室内考种,搜集统计2021年和2022年水稻季同期气候数据,对比分析水稻不同生育时期遭遇不利气候条件对水稻最终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持续高温干旱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不同品种(系)(遗传背景差异)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较耐高温干旱气候条件的品种(系)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水源便利、合理灌排能够有效缓解高温干旱对水稻生长的不利影响。2022年的高温干旱胁迫主要影响水稻产量构成要素中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对有效穗数影响不显著,年际间变化受栽培技术的调控影响较大。水稻二次灌浆的习性能够较好地抵御不利气候条件对其灌浆结实的影响。
- 李家起潘志文高素权蒋博文张孟孟代梦雪周玉沈家成
- 关键词:水稻产量构成要素高温干旱
- 叶面喷施不同化控剂对小麦品种泛育麦17株高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为探讨不同化控剂对小麦新品种泛育麦17株高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本试验以5%多效唑、5%烯效唑、10%多唑·甲哌嗡、0.01%芸苔素内酯、钜控微生物菌剂等5种药剂为试验药剂,以泛育麦17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药剂对泛育麦17生产发育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返青拔节期施药后,15%多效唑50 g/亩处理对泛育麦17基部茎节化控作用最明显;10%多唑·甲哌嗡100 mL/亩处理化控效果次之,对第1、第2节节间长化控效果较明显;5%烯效唑对基部第3茎节化控作用较明显,加施芸苔素内酯后,第1茎节化控效果有缓解作用,第2、第3茎节化控效果有增加作用;钜控对泛育麦17基部第1、第2茎节有化控作用,加施芸苔素内酯后,化控效果不显著;多效唑50 g/亩处理对株高降低最明显。综合分析可知,叶面喷施钜控生物菌有利于泛育麦17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形成。
- 贺华杰孙硕亮张东亮
- 关键词:化控产量构成要素株高
- 高油酸花生开农111产量构成要素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及适应性评价被引量:1
- 2023年
- 利用高油酸花生品种开农111在2019年、2020年国家北方片小粒组花生区试中的数据,通过多种分析手段,探讨开农111产量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产量的关键要素,并对其区域适应性进行评价。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开农111的单株饱果数变异幅度最大,其次是单株总果数,变异系数分别为45.41%和38.72%;出米率变异系数最小,变异系数为3.8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荚果产量与百果重和百仁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出米率呈显著正相关,与侧枝长、总分枝数、主茎高和结果枝数呈负相关,但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百果重对荚果产量的直接正效应最大,其次为主茎高,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08和0.437,百仁重通过百果重对荚果产量产生了较大的间接正效应。由此说明,百果重和百仁重是荚果产量提高的两个关键因素。主成分分析将开农111的11个农艺性状归纳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4.285%。通过开农111在黄淮海区域的18个鉴定点的适应性分析显示,在常规管理下,开农111最适合在固镇、驻马店、济宁、泰安、菏泽等5个地区种植。本研究为开农111的高产栽培和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 殷君华邓丽苗建利李阳郭敏杰芦振华李绍伟胡俊平任丽
- 关键词:花生主成分分析
- 冈杂棉10号丰产性和适应性以及产量构成要素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为全面了解冈杂棉10号的选育过程及其在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域的高产稳产性、适应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依据2018―2019年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产量数据汇总资料,采用多重比较(邓肯多重范围检验)、变异系数、高稳系数、环境指数和产量的回归系数及坐标曲线、适应度、相关系数等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冈杂棉10号2年区域试验平均666.7 m2皮棉产量为122.3 kg,比对照GK39增产13.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现出高产特性;变异系数分析发现冈杂棉10号属于高产但稳产性一般的品种,但冈杂棉10号的2年区域试验高稳系数分别为83.76%和86.90%,较同组区试品种相对较大,说明冈杂棉10号具有很好的丰产性,且兼顾稳产性;环境系数和产量的回归分析中,2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10和1.18,但回归线位于群体平均线上方,适应度平均为81.25%,说明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较好;相关分析表明,冈杂棉10号的皮棉产量受总成铃数的影响最大。综上,棉花品种冈杂棉10号具有丰产性,兼具稳产性,能较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因此,该品种在审定区域内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 闫振华赵树琪张华崇黄晓莉戴宝生李蔚
- 关键词:棉花品种选育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 基于GIS的河南省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时空差异分析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分析河南省不同产区小麦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时空差异,明确不同产区进一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的主攻方向。【方法】选用河南省小麦固定监测站点实地监测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选择最优模型,绘制2017—2020年河南省4个小麦生产区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空间分布图,分析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小麦产区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产区间存在差异,其中,产量和穗数均表现为豫北和豫中产区显著高于豫南和豫西产区,以豫北产区最高,豫西产区最低。而穗粒数表现为豫中、豫南和豫北产区显著高于豫西产区,豫中产区最高,豫西产区最低。千粒重表现为豫北产区最高,豫南产区最低。小麦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多在豫中和豫南交汇处(漯河、周口、驻马店等地)表现较高且在年际间稳定。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小麦产区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的关系不一致。其中,豫北和豫中产区以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而豫西和豫南产区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则表现为穗数最高,千粒重次之,穗粒数最低。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4个小麦产区间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其中,豫北产区以穗数、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均为0.67;豫中和豫南产区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豫西产区则为穗数最大,千粒重次之,穗粒数最低,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9、0.45、0.39。同时,间接通径系数显示,豫北、豫中、豫南产区提高千粒重的增产效果优于提高穗粒数,而豫西产区则为提高穗粒数更优。【结论】河南省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小麦产间区及年际间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不同小麦产区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因此,河南省在进一步挖掘小�
- 熊淑萍高明张志勇秦步坛徐赛俊付新露王小纯马新明
- 关键词: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
- 从产量构成要素探索绿豆新株型被引量:1
- 2022年
- 从产量构成要素方面分析了直立型和半蔓生型绿豆品种的典型特征,结果表明两者的表现正好相反,产量构成要素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直立型品种荚多、荚短、粒小,半蔓生型品种荚少、荚长、粒大,单株荚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提出了利用荚长、粒大、品质优良的半蔓生型品种改良现有直立型绿豆品种,创制单株荚数多、荚长、粒大的直立型绿豆新株型的育种方法,并指导育种实践,育成了新株型品种吉绿14。根据其品种特点分析了应用垄上双行栽培模式对产量等的影响,应用垄上双行栽培模式,吉绿14较常规栽培模式增产11.6%。
- 徐宁王明海窦金光邓昆鹏王桂芳包淑英兰天娇刘洪霞檀辉郭中校
- 关键词:绿豆产量构成要素新株型
相关作者
- 郭中校

- 作品数:91被引量:353H指数:10
-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绿豆 品种选育 选育 绿豆品种 栽培技术
- 王明海

- 作品数:58被引量:211H指数:9
-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绿豆 品种选育 选育 栽培技术 绿豆品种
- 冯浩

- 作品数:481被引量:4,597H指数:36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冬小麦 苹果树腐烂病菌 水分利用效率 黄土高原 夏玉米
- 王桂芳

- 作品数:54被引量:208H指数:9
-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绿豆 品种选育 选育 栽培技术 绿豆品种
- 刘学军

- 作品数:105被引量:377H指数:10
- 供职机构: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水稻 杂交粳稻 选育 杂交粳稻新品种 粳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