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68篇“ 二期梅毒“的相关文章
二期梅毒被引量:2
2015年
患者,女,20岁。 主诉:掌部红斑、外阴肛周肿物2月余。
张晓辉柯吴坚王柳苑梁春梅刘晗陈征宇杨立刚
关键词:扁平湿疣二期梅毒
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IL-6和CRP的检测及意义
2025年
目的:探讨二期梅毒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 (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2022年10月到2024年3月期间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的220例二期梅毒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IL-6和CRP的表达水平,以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素试验(TRUST)的不同滴度为依据,对其进行了分组,将TRUST滴度 ≤ 1:4的分为低滴度组,将TRUST滴度 > 1:4的分为高滴度组,其中,低滴度组54例,高滴度组166例,分析各组中IL-6与CRP的表达及相关性。结果:TRUST高滴度的患者CRP和IL-6的表达水平均高于低滴度的患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 0.823)。结论: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的CRP和IL-6的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二者与TRUST滴度联合检查,更有利于提高二期梅毒患者的疗效监控力度。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leukin (IL-6) and C-reactive protein (CRP) leve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stage II syphilis before treatment. Methods: 220 patients with second-stage syphilis admitted to Shanxi Fenyang Hospital between October 2021 and March 2023 were retrospectively selected and analysed. Determination of IL-6 and CRP expression levels by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which grouped by differences in Toluidine Red Intact Serum Test (TRUST) titer. TRUST titers ≤ 1:4 were divided into low titer groups and TRUST titers > 1:4 into high titer groups. Of these, 54 were in the low-test group and 166 in the high-test group. IL-6 and CRP expression and correlation were analysed in each group. Results: Patients with high TRUST titers had higher CRP and IL-6 levels than patients with low titers, thes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nd CRP and IL-6 are correlat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823). Conclusion: Correlation between CRP and IL-6 have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 syphilis. The two together with TRUST titers are useful in improving efficacy monitoring in syphilis patient
施彩珍李佳文惠丹妮郭雅祁一鸣
关键词:二期梅毒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TRUST
二期梅毒患者口腔黏膜损害分析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2025年
目的分析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水平改变情况及口腔黏膜损害临床特征,为该类患者诊断及预防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在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口腔门诊就医的57例口腔黏膜损害的二期梅毒患者(观察组)人口学资料、口腔黏膜损害数目、损害部位、损害分级等临床特征。选取同期体检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CD56^(+))、B细胞(CD19^(+))水平及CD4^(+)/CD8^(+)比值等细胞免疫水平。结果57例口腔黏膜损害二期梅毒患者中,78.95%(45/57)表现为多部位损害。按人口学特征分类,青年组黏膜损害2~3处占比和>3处占比均高于中年组及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86,P=0.045);老年组黏膜损害Ⅲ级占比明显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27,P=0.041)。按损害类型分类,以黏膜斑为最多(68.42%,39/57),其次为黏膜炎(43.86%,25/57);59.65%的患者表现为2种及以上类型损害;损害好发部位依次为舌(59.65%,34/57)、唇(50.88%,29/57)、颚(38.59%,22/57)、颊部(29.82%,17/57)。细胞免疫方面: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比值、NK细胞(CD5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细胞(CD19^(+))、T+淋巴细胞亚群中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期梅毒患者口腔黏膜损害临床特征呈多样性;在细胞免疫方面,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显著下降,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抑制。
蒙珂黄文博赵阳阳
关键词:梅毒黏膜损害细胞免疫
多形态皮疹的二期梅毒1例
2024年
患者男22岁,因“双手掌、外生殖器红斑、斑块、鳞屑,腋下、腹部丘疹、结节2月”就诊,专科查体:双侧腋下、腹部散在大小不一丘疹结节,双手掌散在分布约豌豆至蚕豆大小卵圆形红斑、斑块,表面鳞屑;阴茎中段、阴囊可见片状暗紫红色红斑、表面附有鳞屑,边缘清晰。实验室检查:TPPA+,RPR+(1∶64);HIV抗体:阴性。
袁菊管朝勇曹兰杨小燕
关键词:梅毒二期梅毒
误诊为痒疹的二期梅毒1例
2024年
患者男,36岁,因“躯干、四肢丘疹、结节伴痒1个月”就诊,曾被误诊为痒疹。皮肤科专科查体示:躯干、四肢散在黄豆粒至花生米粒大小暗红斑巨疹,质硬,未见水疱,右手掌中心可见1cm×1cm鳞屑性暗红斑。TPPA(+),TRUST 1:16(+)。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真皮浅层可见较多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治疗后皮疹消退。
杨钧任情情付锐
关键词:误诊痒疹二期梅毒
以肉芽肿为病理改变的二期梅毒1例
2024年
患者男,39岁,5个月前生殖器出现黄豆大小丘疹,逐渐发展为无痛性溃疡,后自行愈合。2个月前躯干、四肢出现多个黄豆至蚕豆大小散在分布的暗红色斑块,伴轻微瘙痒,自行外用“丹皮酚软膏”无效,皮疹逐渐增多。半年前有冶游史。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体检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黄豆至蚕豆大小暗红斑片和斑块,上覆少许鳞屑(图1),手足及口腔、外阴黏膜未见皮疹。实验室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滴度1:64),梅毒螺旋体明胶凝聚试验(TPPA)阳性;HIV抗体检测阴性。
李万磊石滢田亚平于艳
关键词:二期梅毒无痛性溃疡梅毒螺旋体丹皮酚软膏
青霉素用于妊娠合并二期梅毒的临床应用探讨
2024年
此次主要以妊娠合并二期梅毒为切入点,对实施青霉素治疗的疗效临床评估。方法 参与调研的病例都为医院科室近几年接收的患者,95例病患都为妊娠合并二期梅毒表现,对病患实施差异性的治疗方案,以此完成分组,A组选择单一苄星青霉素干预,B组以A组为基础加以头孢曲松钠干预,对病患各时间段的血清试验进行对比,对新生儿结局情况综合分析,评估各小组新生儿血清学转阴率,统计新生儿 Apgar 评分并对比。结果 针对病患治疗后血清 Trust转阴率实施评估,相对来讲,3、6、18个月组间无突出的区别,9,12个月在转阴率方面有明显区别;对组间的妊娠结局实施评估,不良结局统计,A组为8例,B组5例;针对新生儿血清学转阴率评估,评估表示,组间数据表示无显著的区别。查看各小组新生儿 Apgar 评分,1分钟显示B组突出,5分钟无突出对比性(P>0.05)。结论 此次研究妊娠合并二期梅毒病症进行治疗,经过临床分析,表示患者开展头孢曲松钠加苄星青霉素干预,不仅能够提升患者血清学转阴率,同时能够改变妊娠结局。
王素青
关键词:青霉素妊娠二期梅毒
2005—2019年中国一、二期梅毒发病趋势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 明确中国2005—2019年一期与二期梅毒发病情况及趋势,为我国梅毒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提取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2005—2019年梅毒各年龄组发病人数、发病率数据。使用Joinpoint回归拟合发病率变化趋势;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模型),分析梅毒发病风险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结果 Joinpoint结果显示,2005—2019年一期梅毒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1.90%,AAPC_(2005—2019)=-1.90(95%CI:-3.80~-0.01,P<0.05);二期梅毒发病率平均每年上升0.20%,AAPC_(2005—2019)=0.20(95%CI:-1.50~1.90,P>0.05)。2005—2009年,一、二期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17.56%、1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2—2019年,一、二期梅毒发病率呈下降趋势(APC=-13.82%、-8.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PC结果显示,梅毒发病率受年龄、时期和队列的影响(P<0.001)。年龄效应显示,两个高风险年龄组为25~29岁及≥55岁。时期效应显示,发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队列效应显示,一期梅毒队列效应随着出生队列的后移而增加,但1998—2002年出生队列后出现下降趋势;二期梅毒2003—2007年出生队列后呈下降趋势。结论 2005—2019年一期、二期梅毒发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青年和老年人群是高风险年龄组,需加强防控工作。为有效防治梅毒,应该实施针对性强的综合措施。
古丽加衣娜·艾肯周燚然张宇航王悦亚库普·阿卜杜热克巨珂珂卢耀勤
关键词:梅毒发病率
儿童获得性二期梅毒一例
2023年
患儿,男,4岁。掌跖出现红斑12天。皮肤科情况:掌指,足跖见红铜色斑,肛周可见红色湿性斑丘疹。TPPA(+),TRUST 1∶16(+)。诊断为获得性二期梅毒。予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治疗,皮疹完全消退。治疗后3个月复查TRUST 1∶4。目前随访中。
李珮珊李海翩
关键词:儿童二期梅毒
斑块型银屑病合并二期梅毒1例
2023年
二期梅毒误诊为银屑病比较常见,但在银屑病基础上感染梅毒使皮疹加重的比较少见,本文分析了1例重度斑块型银屑病合并二期梅毒患者的相关材料,希望对临床诊治提供参考。1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全身发鳞屑性红斑块伴瘙痒反复10年以上,近1个月加重,前来就诊。患者既往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给予多种药物治疗(口服阿维A,甲氨蝶呤、雷公藤及中药等,外用卤米松,复方丙酸氯倍他索及卡泊三醇等,具体用法不详),间断治疗.
张晓梅朱超英
关键词:斑块型银屑病二期梅毒

相关作者

林昭春
作品数:122被引量:366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尖锐湿疣 性病 梅毒 流行病学 二期梅毒
施辛
作品数:248被引量:768H指数:1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神经梅毒 梅毒 梅毒患者 皮肤斑贴试验 梅毒性
杨戈
作品数:51被引量:90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研究主题:尖锐湿疣 二期梅毒 皮损 MYD88 PCNA
王爱平
作品数:216被引量:1,069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特比萘芬 伊曲康唑 足癣 甲真菌病 体股癣
杨建文
作品数:29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二期梅毒 尖锐湿疣 乳膏治疗 梅毒 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