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245篇“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文章
- 《成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检测及管理专家建议》解读
- 2025年
- 此专家建议为成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最新指导,旨在优化临床管理和减少疾病负担。核心要点包括:推荐成年普通人群一生至少筛查一次HBsAg、抗-HBs及抗-HBc。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检测,确保早期发现和干预。三项检测均为阴性者应接种乙肝疫苗,HBsAg或抗-HBc阳性者需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评估、诊断和管理。该建议对加速我国消除乙型肝炎危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张绍全林炳亮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公共卫生
- 《加速消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扩大预防和治疗专家建议》解读
- 2025年
- 为了早日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炎学组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了《加速消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扩大预防和治疗专家建议》,进一步扩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文章将针对专家建议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疫苗接种、抗病毒治疗策略等方面内容进行解读,指导临床医生加强乙型肝炎的筛、诊、治、管。
- 张翀丁洋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 肝脏巨噬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5年
- 肝脏巨噬细胞是肝脏固有免疫的关键成员,其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受肝脏微环境影响,肝脏巨噬细胞可表现出不同的免疫表型和功能,具有抑制HBV感染和介导免疫耐受的双重作用。HBV也可主动调控肝脏巨噬细胞表型,从而有利于病毒持续感染。鉴于肝脏巨噬细胞和HBV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HBV感染的结局,并且靶向巨噬细胞的标志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实践价值,因此,该文将从肝脏巨噬细胞的来源与异质性、肝脏巨噬细胞与HBV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巨噬细胞相关的HBV感染潜在免疫学血清标志物三个方面,阐述肝脏巨噬细胞在HBV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 郭鸿燕傅亚欧启水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巨噬细胞免疫微环境
- 早筛 早诊 早治,阻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不良临床结局
- 2025年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最终会因为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而导致死亡。虽然目前抗毒治疗不能彻底治愈疾病,但早筛、早诊和早治可阻止或延缓其进展为相关终末期肝病。HBV普遍筛查联合乙肝疫苗接种,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关键措施。针对筛查后发现的HBV感染者,临床管理也至关重要,早期诊断和及时抗病毒治疗是阻止HBV不良临床结局最有效的措施。
- 丁洋窦晓光
-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
-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随着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部分患者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但肝脏或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呈阳性,这种特殊感染类型称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OBI发病机制主要与病毒突变、宿主免疫反应、表观遗传学、与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等相关。OBI临床风险主要包括HBV的传播、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发生HBV再激活、肝癌发生等。由于OBI独特的血清模式、临床表现、部分检测指标的方法学受限等因素,导致OBI检出率比较低。因此,急需寻找新型的血清学标志物来提高OBI的检出率,降低HBV传播的风险。该文主要围绕OBI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彭兰新(综述)向瑜
- 关键词: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发病机制
- miR451a与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分析miR451a与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关系,为OBI的鉴别提供思路。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125003份,通过血液筛查检出OBI感染者。同时选取40例HBsAg双试剂反应性样本(S/CO>3.0)为阳性对照组,40例健康献血者为阴性对照组(正常组)。检测各组的血浆miR451a水平,同时检测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指标,并分析miR451a与OBI的关系。结果:125003份血液样本中54例判定为OBI,OBI感染率为0.043%(54/125003)。与正常组相比,OBI组、阳性对照组血浆miR451a相对表达量下调(P<0.05),但OBI组、阳性对照组血浆miR451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HBV DNA载量、TBil、ALT、AST水平均高于OBI组、正常组(P<0.05);OBI组与正常组血浆TBil、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血浆miR451a可鉴别OBI者与健康者,且曲线下面积为(AUC)=0.904(95%CI:0.829-0.978);但血浆miR451a较难鉴别OBI者与HBsAg反应者。结论:血浆miR451a可作为HBV感染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辅助鉴别HBsAg无反应性献血者的OBI。
- 刘强余薇王芳
- 关键词: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无偿献血
- 徐州地区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及血清学特征分析
- 2025年
- 目的 了解徐州地区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现状、影响因素及血清学特征,为改进血液安全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2019年1月—2023年12月徐州地区的献血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转氨酶检测,检测后合格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NAT)。统计分析乙肝感染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信息,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OBI人群的易感因素和流行趋势。对OBI献血者和合格献血者(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水平。结果 545 292名献血者中,共有388名OBI献血者,阳性率为0.07%。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45岁、大专以下学历、农民为OBI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388名OBI献血者以抗-HBs和抗-HBc阳性(48.71%)、抗-HBs、抗-HBe和抗-HBc阳性(16.75%)及抗-HBc单独阳性(16.49%)居多,合格献血者则以抗-HBs单独阳性(46.96%)及血清学全阴性(26.52%)为主。各模式下OBI献血者的抗-HBs水平均低于合格献血者(P<0.05)。对于抗-HBc阳性者,OBI献血者抗-HBs水平分布以<100 IU/L为主,明显低于合格献血者(P<0.05),合格献血者抗-HBs水平>1 000 IU/L的比例高于OBI献血者(P<0.05)。结论 徐州地区献血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OBI感染,且整体呈下降趋势,NAT有助于提高HBV感染检出率。OBI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方面的流行病学分布存在差异,且在血清学分布特征上与合格献血者比较有差异。
- 刘佳惠王贝周丽玲
- 关键词: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献血者
- 妊娠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血红蛋白水平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
- 2025年
-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妊娠期血红蛋白(Hb)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联性,分析经济水平提升背景下血红蛋白管理对胎儿生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2022年本地医疗机构收治的555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的临床资料。采集孕晚期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水平,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Hb <110 g/L)判定贫血;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测量体重,按标准分为低出生体重(<2500 g)、正常体重(2500–4000 g)及巨大儿(≥4000 g)。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单因素线性回归模型评估血红蛋白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 孕妇平均血红蛋白水平为(119.14±10.71)g/L,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349.84±328.13)g。103例(18.5%)孕妇存在孕晚期贫血,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正常体重及巨大儿比例分别为1.2%、94.2%和4.5%。Pearson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水平与新生儿体重呈显著负相关(r = -0.132,P = 0.045);线性回归提示,血红蛋白每升高1 g/L,新生儿体重平均下降3.04 g(β = -3.04,95%CI:-6.01~-0.08,P = 0.045)。结论 在经济水平保持积极向上的背景下,孕妇血红蛋白升高可能与新生儿体重下降相关,其机制或与血液稀释不足、营养过剩诱导的氧化应激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铁代谢紊乱有关。研究提示需警惕血红蛋白的“双刃剑”效应,优化孕期血红蛋白监测及补铁策略,避免过度干预。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未来需多中心队列研究验证血红蛋白动态变化与新生儿健康的剂量-效应关系。
- 王新蕊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妊娠期血红蛋白新生儿体重经济水平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水平变化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慢性HBV感染者279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52例(CHB组)、肝硬化(LC)125例(LC组)、原发性肝癌(PHC)102例(PHC组),LC患者中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BV-CC)27例(HBV-CC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BV-DC)98例(HBV-DC组)。明确诊断后在抗病毒治疗前收集各组临床资料,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GP73。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GP73对PHC、HBV-DC发生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GP73对PHC、HBV-DC的诊断价值。结果CHB组、LC组、PHC组血清GP73水平依次升高(P<0.05)。HBV-DC组血清GP73水平高于HBV-CC组(P<0.05)。GP73水平升高(OR=1.006,95%CI:1.001~1.011)、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OR=1.021,95%CI:1.013~1.029)、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水平升高(OR=1.008,95%CI:1.003~1.012)是PH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根据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用GP73、AFP、和PIVKAⅡ构建PHC诊断模型(GAP模型),公式:logit(P)=0.006×GP73+0.021×AFP+0.007×PIVKAⅡ-4.103。GAP模型诊断PHC的曲线下面积高于GP73、AFP、PIVKAⅡ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P均<0.05)。GP73水平升高(OR=1.024,95%CI:1.011~1.036)、Hb水平降低(OR=0.932,95%CI:0.897~0.967)是HBV-D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用GP73、Hb构建HBV-DC诊断模型(GH模型),公式:logit(P)=0.023×GP73-0.071×Hb+6.149。GH模型诊断HBV-DC的曲线下面积高于GP73、Hb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P均<0.05)。结论随着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进展血清GP73水平逐渐升高,血清GP73水平可提高其他指标对PHC、HBV-DC的诊断价值。
- 王慧敏谭炳芹王万鹏王万鹏
- 关键词:肝炎高尔基体蛋白73乙型肝炎病毒
- 战伤救治官兵互助输血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供血安全和免疫防护研究现状
- 2025年
- 战伤救治中战地紧急互助输血是拯救官兵生命的重要措施,而传染病暴发始终是军事行动的重大威胁。讨论战伤救治互助输血部队官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供血安全和免疫防护的研究现状,指导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个体免疫制定我军官兵个体化的健康防护策略。文章就部队官兵HBV感染的背景、部队官兵HB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与应用、官兵HBV免疫防护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 杨茜雯(综述)周斌(综述)纪永章(审校)
- 关键词:战伤救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