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篇“ 主要表面抗原“的相关文章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SAG1和信号转导蛋白14-3-3的DNA疫苗免疫小鼠诱导的保护性研究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机会性致病原虫,可引起人畜共患的弓形虫病。在一些国家,尤其是热带国家,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一直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全球感染人数大约在10-2...
孟敏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DNA疫苗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0年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它的宿主范围非常广泛,感染包括人在内的190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弓形虫的表面是与宿主细胞最先接触的部分,其表面抗原(SAG,Surface antigen)在虫体对宿主细胞的吸附、信号传导、入侵等过程中以及弓形虫的各个发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对弓形虫表面抗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何勇周鹏尹创成袁子国林瑞庆
关键词:弓形虫弓形虫病表面抗原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苑文英季文琦吴素焕
关键词:表面抗原弓形虫特异性抗原有性生殖无性繁殖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截短型片段的克隆与表达
2007年
为构建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SAG1)的原核重组表达质粒并获得重组表达蛋白,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SAG1基因,经克隆和测序后,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PCR和双酶切鉴定阳性菌株,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观察其诱导的抗体应答.结果表明,PCR扩增出SAG1基因的特异片段,获得的阳性克隆序列与GenBank中的SAG1基因序列一致,SAG1基因被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1,在BL21中表达了SAG1,表达的蛋白能被弓形虫感染兔血清识别.以上结果说明,已成功构建了弓形虫SAG1的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SAG1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
杨盛清唐小异袁仕善陈海明尹乐图
关键词:弓形虫克隆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截短型片段的纯化与鉴定
2007年
目的:表达和纯化弓形虫SAG1,分析其免疫原性。方法:将诱导表达SAG1后菌体裂解,离心,分别收集其上清和沉淀;亲和层析分离纯化裂解上清液中的SAG1,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SAG1纯度和免疫原性。结果:诱导后重组体pGEX-SAG1/Bl21超声裂解上清液、8M脲溶解沉淀的上清中都含有融合蛋白GST-SAG1,从超声裂解上清液中纯化获得融合蛋白GST-SAG1。结论:亲和层析获得具有免疫原性的SAG1。
杨盛清陈海明颜棠尹乐图袁仕善
关键词:弓形虫SAG1纯化免疫原性
空肠弯曲菌的主要表面抗原成分在细菌分型及致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6年
杨庆文李琦涵
关键词:空肠弯曲菌表面抗原细菌分型致病机制
重组泡球蚴主要表面抗原在棘球蚴病免疫诊断中的效果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研究非融合表达重组抗原用于棘球蚴病免疫诊断的效果。方法将泡球蚴主要表面抗原基因编码序列克隆于原核非融合表达载体pQE30(+)并进行表达。以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免疫印迹(WB)试验对重组抗原鉴定。亲和层析纯化重组抗原,用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结果SDS-PAGE及WB分析显示泡球蚴主要表面抗原基因在大肠埃希菌内得到了高效非融合表达。以此重组抗原进行ELISA试验,检测棘球蚴病68例,阳性率达97.1%,检测囊虫等其他感染性疾病80例及健康人血清20份,阴性符合率达98%。结论泡球蚴主要表面抗原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了高效非融合表达,以该重组抗原建立的ELISA试验,对棘球蚴病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属特异性。
王昌源张洪花陈雅棠李文桂唐霓
关键词:免疫学试验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核酸疫苗与蛋白疫苗联合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研究刚地弓形虫RH株主要表面抗原1(P30)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根据弓形虫P30基因的DNA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将PCR扩增到的P30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大量制备pcDNA3.1-P30和pcDNA3.1质粒DNA。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空质粒对照组(A组)第0、2、4周经小鼠股四头肌注射100μgpcDNA3.1质粒DNA;重组P30抗原免疫组(B组)第0、2、4周每鼠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50μgrP30+福氏完全佐剂;P30DNA疫苗免疫组(C组)第0、2、4周经小鼠股四头肌注射100μgpcD-NA3.1-P30质粒DNA;P30DNA疫苗和重组P30抗原联合免疫组(D组)第0、2周经小鼠股四头肌注射100μgpcDNA3.1-P30质粒DNA,第4周每鼠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50μgrP30+福氏完全佐剂。末次免疫4周后每鼠用100个弓形虫速殖子经腹腔感染,观察小鼠存活时间。结果成功构建刚地弓形虫RH株P30DNA疫苗,动物保护性实验表明,虽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cDNA3.1-P30DNA疫苗具有弓形虫病候选DNA疫苗分子的潜力。
沈健仝德胜钦亚萍华晨司进
关键词:P30DNA疫苗保护性免疫
编码刚地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与主要表面抗原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英文)
2006年
目的构建编码弓形虫RH株棒状体蛋白2(ROP2)和主要表面抗原1的重组表达质粒,纯化和复性的融合蛋白为弓形虫病快速诊断试剂盒及蛋白质疫苗的研制作准备。方法用PCR技术从弓形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ROP2和P30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入pMD18-T载体,并对重组入外源基因的质粒通过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将pMD-ROP2中ROP2基因片段经EcoRⅠ和HindⅢ酶切、连接等反应,亚克隆入pET-30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pET-ROP2载体,然后再将pMD-P30中的P30基因片段与经同样NcoⅠ和EcoRⅠ酶切的pET-30a(+)载体连接,经含卡那霉素的LB平板筛选,酶切和PCR鉴定。阳性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产物用SDS-PAGE进行鉴定。大量的表达融合蛋白经纯化和复性后,用Western blot分析。结果从弓形虫RH株DNA中扩增出特异的ROP2和P30基因片段,成功克隆出pET-ROP2和pET-P30载体。结论成功构建了pET-ROP2和pET-P30重组体,获得纯化和复性的弓形虫ROP2和P30的高效表达产物,为弓形虫病的诊断和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佃波高红刚崔勇魏庆宽宰德富李瑾柏雪莲赵立江刘克义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P30基因WESTERNBLOT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单链抗体与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表达及其生物活性初步观察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构建、表达和纯化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主要表面抗原1(SAG1)单链抗体S1与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融合蛋白,体外观察其与弓形虫速殖子的特异性结合能力。方法分别设计引物,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6b-GFP和pET-26b-GFPS1,测序验证后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基因中GFP的表达情况。用Ni2+螯合柱亲和纯化融合蛋白GFPS1,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融合蛋白GFPS1。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GFPS1与弓形虫速殖子体外孵育后单链抗体S1对弓形虫速殖子的靶向作用。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弓形虫SAG1单链抗体S1与GFP的融合基因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6b(+)中;IPTG诱导表达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E.coliBL21发出的特异性绿色荧光。SDS-PAGE检测到表达的融合蛋白GFPS1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53000,多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免疫荧光检测可见弓形虫速殖子表膜周围发出特异性的绿色荧光,表明纯化的GFPS1可特异性地结合到弓形虫速殖子表膜。结论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SAG1)单链抗体S1与弓形虫速殖子表膜有较强的结合能力。
司进朱荫昌曹利民王晓婷梁幼生管晓虹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单链抗体绿色荧光蛋白

相关作者

游东生
作品数:5被引量:17H指数:1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研究主题:弓形虫 主要表面抗原 P30基因 P30 克隆
沈继龙
作品数:394被引量:1,475H指数:18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弓形虫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病 克隆 日本血吸虫病
余龙
作品数:556被引量:482H指数:1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抗肿瘤药物 多肽 小分子化合物 多核苷酸 核苷酸
戴克胜
作品数:138被引量:122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研究主题:血小板 GPIB 药物 血小板膜糖蛋白 血栓形成
古钦民
作品数:68被引量:173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弓形虫 P30 复合基因 弓形体 P30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