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398篇“ 中药归经“的相关文章
中药被引量:13
2018年
中药的概念源自《黄帝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所治病证的络和脏腑属为中药理论的临床依据,而物的五味特性是中药的理论依据,二者互参构成了中药理论。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众多研究从物化学、代动力学等角度进行的体内、体外实验研究,证实一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分布与其一致,其临床治疗作用也与其的效用内涵一致,验证了中药理论的科学性。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理论作为重要的中医理论,对于临床根据辩证辨病结果组方、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对于精确地选用适宜的味和炮制规格,等中医传统认识也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余仁欢田佳鑫
关键词:中药归经
中药脾汤治疗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分析中药脾汤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泰州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脾汤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神递质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失眠患者采用中药脾汤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症状,提升神递质水平,提高睡眠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建俊
关键词:归脾汤失眠艾司唑仑睡眠质量神经递质
中药理论源流考释
2024年
论是阐发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络具有趋向性选择和治疗作用的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论根植于物本身性味特征,以藏象络理论为基础,过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最终理论化、系统化。理论最早可溯源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但记载较为零散,缺乏系统论述。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论进一步发展,但仍处于萌芽时期。金代医家张元素首创“引报使”学说,于《珍珠囊》中正式把作为性加以论述,理论正式形成,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在继承张元素学说基础上不断升华,对张氏“引报使”理论进行了总结完善。论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临床疗效,有助于区别同类物的功效差异,并能指导处方中药的配伍和剂量;提高了辨证施治的精准性,确保了辨证论治的个性化;丰富临床治疗的层次,拓宽治疗角度,使医者处理复杂病机更加得心应手。这一理论影响深远,至今已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杨兴华刘扬郝佳
关键词:药物归经引经药易水学派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特点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应用较为广泛的454味中药特点,为临床应用中药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以《中药学》收纳中药名称为主题词收录中药,建立一级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365、SPSS Clementine 12.0、IBM SPSS Statistics 21统计软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及其进行频次分析;以《中医内科学》五脏疾病为条目,整理选用代表方剂常用物,建立二级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应用剂量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结果:《中药学》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共收录454味,频次排前3的分别为肝(18.29%)、肺(15.94%)和胃(14.43%)。治疗五脏病同时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共249味,高频物频次≥24次,共25味,甘草(93次)、茯苓(86次)、陈皮(68次)、当(67次)、半夏(64次)、白术(61次)的用频次居多。关联规则分析有37组物组合置信度=100%,其中白术-黄连(补虚-清热)、陈皮-半夏-当(理气-化痰止咳平喘-补虚)支持度最高,均大于39%。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得出6类新的物组合。治五脏病物在12条脉中以入肝(18.23%)和肺(15.89%)占比居多,即用部位多以肝脏和肺脏为主。结论:中药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临床实践,反过来可指导组方用,对临床选择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王雪纯李秀敏苗明三
关键词:中药归经数据挖掘关联规则聚类分析
基于中药理论探讨国医大师沈宝藩用
2024年
国医大师沈宝藩教授从事临床工作60余年,有着丰富的中医临床诊疗验。在总结先贤的验基础之上,认为多种疾病始于痰瘀互结,治疗时应采取痰瘀同治、活血祛痰并重的疗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沈宝藩教授善用引,并基于中药理论丰富其“痰瘀同治”之治法,临床用灵活,疗效显著,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后附验案二则。
范辉汤菲菲王晓峰
关键词:痰瘀同治引经药心脑血管疾病
中药理论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与思考被引量:13
2023年
中药理论是中药性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征了中药的作用部位,对中医疗效发挥的机理阐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梳理了中药理论的历史沿革、对相关的现代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纳和总结,并进行了相关思考,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建议。梳理发现,理论历了萌芽、奠基起源、形成、发展和完善时期,中药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梳理考证以及创新理论的形成和阐释,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或借助先进学说探讨。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理论文献研究的系统性、重脏腑络功能、基于临床实践探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的实验研究、重视方剂的研究,并应加强多学科与多种先进技术联合探讨
曹灿董肖田颐李慕云任彧娜廖文勇刘晓庆徐向楠吴美晶陈绍红柳海艳修琳琳钟赣生
关键词:归经历史沿革
基于中药的望闻问切理论探析中药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中医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医学体系,其中涵盖的望、闻、问、切4种疾病诊断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总结和浓缩了中医诊断理论的精髓,通过对病情多方位的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中药同样也具有望、闻、问、切四法,安徽省中医院朋汤义通过望其形色、闻其气味、“问”其味道和切其质感四法合用,从而对中药的特征进行基本区分,感受其四气五味,了解其基本功效。此理论可以从中药的形、色、气、味、质来了解中药,解释中药的功效特点,推测其,不仅全方面、能动地反映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完善和发展了中医文化理论体系,而且对于中医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增加了全新动力。
曹策王玉朋汤义
关键词:中药望闻问切中药归经
中药入脑之源流考被引量:2
2023年
通过梳理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中药入脑的论述,发现对其的认识先后历了先秦两汉的理论奠基期,魏晋隋唐至宋金元的传承发展期,以及明清的发展成熟期。秦汉时期《神农本草》已明确地记载物对脑的治疗作用。思想在《黄帝内》和《神农本草》中已有体现。魏晋隋唐至宋金元时期对中药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已形成了入脑的思想。明清时期,对中药选择性作用于脏腑络的理论进入成熟阶段,作为性理论的一部分。现代医家提出中药入脑,既包括在脑中分布并产生效作用的直接,又包括物的有效成分作用于其他部位而对脑产生间接作用的间接中药入脑理论对临床治疗脑病用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萍
关键词:中药归经源流脑病
功能性子宫出血运用中药脾汤治疗的效果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分析中药脾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29例。治疗用分别为西米非司酮片、中药脾汤,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疾病指标,观察组治疗后良好(P<0.05);生化指标,观察组治疗后比对常规组可见优势(P<0.05);不良反应,观察组具有较低发生率(P<0.05);预后一年,观察组复发率得到控制(P<0.05)。结论:运用中药脾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可见较高有效率,且用安全性良好,近期、远期疗效均可达预期。
王莉
关键词:功能性子宫出血归脾汤
中药理论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与思考
中药理论是中药性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征了中药的作用部位,对中医疗效发挥的机理阐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梳理了中药理论的历史沿革、对相关的现代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纳和总结,并进行了相关思考,提...
曹灿董肖田颐李慕云任彧娜廖文勇刘晓庆徐向楠吴美晶陈绍红柳海艳修琳琳钟赣生
关键词:归经历史沿革

相关作者

贺福元
作品数:419被引量:2,098H指数:28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研究主题:中药 指纹图谱 补阳还五汤 总量统计矩 超分子
邓凯文
作品数:153被引量:886H指数:20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中药 总量统计矩 指纹图谱 超分子 补阳还五汤
赵宗江
作品数:318被引量:1,785H指数:21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糖尿病肾病 肾脏保护作用 糖尿病肾病大鼠 大鼠肾组织 肾间质纤维化
李渡华
作品数:63被引量:170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中医学院
研究主题:归经 中药 归经学说 中药归经 数学模型
杨敏
作品数:93被引量:304H指数:9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研究主题:中药 中药学 相对性 META分析 中西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