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95篇“ 中国民族学“的相关文章
中国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早期尝试——以1928—1937年的理论探索为例
2025年
近年来,中国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演进脉络与内在逻辑成为界热点,其中1928—1937年间的探索尤其引发广泛关注。近十年间,经世济民的爱国氛围、术机构的研究旨趣与地域特色,以及者的多样化专业背景与共同的社会关怀等综合作用下,中国民族学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与理论体系。在积极引介西方理论并有选择地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与创新的基础上,围绕“历史”“民族”“社区”等关键词,以中央研究院、燕京大术机构为主要依托,中国民族学研究者逐渐发展出“历史—民族”“社区—发展”两种研究范式。这些早期探索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民族学后续发展的基础,对于理解民族学理论在中国的演进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区缵张敏
俄罗斯民族学中国民族学的影响
2024年
民族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问,其研究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被特定的社会环境所形塑,从而孕育出不同的民族学术传统。中俄两国同是多民族国家,又曾有过密切的历史关联,故而两国在民族学领域的交往互鉴是十分重要的。者以往对俄罗斯民族学中国民族学相关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苏联时期,重点讨论苏维埃民族学中国民族学的形塑和影响。本文以时间为纵轴,从俄国民族学的产生到苏联时期民族学全面“渗透”及对中国民族学科建设、科理论的影响,以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学的“危机”、对华影响的衰弱等方面,探讨了俄罗斯民族学影响中国民族学发展进程的历史背景和主客观因素,探讨中国如何在借鉴中发展出中国民族学道路等议题,力求从中俄两国民族学的发展脉络中探索科的交织互鉴之处,实现更为深入的术交流与理论互鉴,发挥承前启后的术价值。
丁宏陈曦
2024年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年会综述
2024年
2024年4月19—21日,由中国社会科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三峡大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年会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的汉民族与巴楚文化术研讨会’”在湖北宜昌举行,来自60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140余名专家者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少聪研究员主持。
杜倩萍
关键词:巴楚文化
中国民族学会2023年术年会综述
2024年
2023年11月25-26日,中国民族学会2023年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会议由中国民族学会主办、中央民族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院、北京大、北京师范大、中央民族、宁夏大、中南民族等8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位专家者参加会议。
宋小丹(整理)马洁(整理)
中国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原则与方法初探被引量:2
2024年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任何人文社会科的思考都是人们针对特定时代背景下某个问题域做出的能动性回应。与社会现实联系极为紧密的民族学,自然也不例外。19世纪末,西方现代民族观念开始逐步传入中国,并于20世纪初进入术知识脉络。20世纪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中华民族经过百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围绕民族议题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也经历了复杂变化。
何明
关键词:中国民族学人文社会科学问题域
区域与区域化作为方法:中国民族学研究的元概念
2024年
“区域”与“区域化”均是中国民族学用于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元概念。区域本身具有分类尺度的意义,而区域化更能够从长时段的历史角度展现中华文明不断交融的特性。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多元区域不断合为中华一体的过程。各区域不断实现跨区域的连合、结合、融合,绵延吸收中华文明的特性,使得地方区域不断获得中华民族性,此即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区域化”。因此,“区域”“区域化”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民族学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法论尺度。冀朝鼎、林耀华、费孝通、施坚雅等民族学、人类经典作家的区域类型理论均启发了这一观点。这些经典区域理论从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基架出发,用理论演绎或者经验归纳的方式对中国区域类型和区域化过程展开了叙事,并汇聚为一种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综合视野,共同呈现中国民族学的区域关怀。
黄志辉李雷雷
关键词:中国民族学
中国民族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为何必要、有何挑战及如何推进
2024年
中国民族学知识生产经历了中国化引进时期、本土化实践时期、沉寂与蛰伏时期、恢复与繁荣时期、深化与创新时期。建构中国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以其开展知识生产的价值转换特点回应当今科建设的大背景,厘清开展知识生产的现实制约:科内部矛盾日益严峻、科外部面临多重压力、自主知识体系尚不完备。依据现实,中国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应循着新的价值基准,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知识体系建设,分别从科发展的继承性挖掘与民族性转化、科发展的原创性创新与时代性关注、科发展的系统性布局与专业性培养的需要相结合三个方面提出建构中国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以此来回应建构中国特色民族学知识体系的旨归。
王迎春沈桂萍
关键词:民族学知识生产
基于文明比较研究的中国民族学被引量:4
2024年
中国民族学科建设要以发现基于自身的普遍知识价值为目标,在西方民族学之外提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进而将中国从近代西方民族学民族主义研究的知识谱系中解脱出来,从比较文明研究入手,重新思考中国民族”概念的意涵。中国文明是以时空循环制度为基础的,不同于以律法为基础的印欧文明和以信仰为基础的闪米特-阿拉伯文明,中国民族也因此不同于西方基于日耳曼人的现代性为基础的nation。中国民族学的知识使命即在于以一种普遍知识方案提防走向过度的相对主义、在时空制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探寻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方案、在后革命时代以国家的道德事业为基础来重构中国的整体性。
张亚辉
关键词:中国民族学少数民族
海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暨中国民族学会2024年高层论坛综述
2024年
2024年6月22-23日,海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暨中国民族学会2024年高层论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召开。会议由中共海南省委统战部、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族学会、海南大共同主办,海南大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海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海南大人文院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院、中央民族、西南民族、中南民族、新疆大、西藏大、宁夏大、云南省社会科院、福建社会科院等40余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近百位专家者,来自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5省区民族事务部门及海南省委宣传部、统战部,省民委,省旅文厅,团省委以及海南省各市县民族事务部门的代表,共150余人参会。会议提交论文100多篇。
孔敬周子翔(整理)蒋梅(整理)
关键词:国家民委
基于文明比较研究的中国民族学
2024年
就今天中国的社会科状况而言,没有哪个科比民族学更呕须进行再次的本土化变革。这一变革不再是筛选和组合西方社会科中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而是要以中国经验为基础,形成对世界经验的再分类,并构建一种有普世解释力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首先要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具有包容性,换句话说,一种有效的中国民族学应该对世界经验都有可依赖的解释力。
张亚辉
关键词:中国民族学本土化包容性

相关作者

陈吉生
作品数:8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桂林陆军学院
研究主题:八桂学派 中国民族学 壮学 新史学 壮族
胡鸿保
作品数:116被引量:59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主题:人类学 民族志 社会学 功能学派 学科史
郝时远
作品数:165被引量:1,518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民族问题 中华民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工作 民族学
杨圣敏
作品数:80被引量:34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民族学 维吾尔族 民族关系 中国学派 人类学
周星
作品数:24被引量:119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文化人类学 中国民族学 习惯法 少数民族社会 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