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65篇“ 中国古代史学“的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史学的以易解史被引量:1
- 2024年
-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以易解史成为史家阐发其史学思想的重要模式。中国古代的易史关系源于巫史合一,史官长期兼有巫的身份,执行卜筮的职能。作为记录卜筮结果的《周易》,与史官有着不解之缘。史官参与《周易》的撰述、保存与流传,其对历史变动的解说丰富了《周易》的思想。易学思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哲理基础,其整体思维启发了史学的“究天人之际”,变通思维启发了史学的“通古今之变”,“一致百虑”思维启发了史学的“成一家之言”。中国古代易史关系的基本模式有史料学视角的以易说史和历史思维视角的以易解史两种,前者无法解说持续数千年之久的易史因缘,后者则可以通过探究易学内蕴的丰富思维术之于中国古代史学持续的思想影响,揭示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易学思维特征。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具体实践中,历代史家普遍重视治《易》,他们通过在史书中采用“《易》曰”以及编纂易学著作等形式,运用以易解史的模式来阐发史学思想,对为政之道、天人关系、古今之变以及道德史观等史学思想做出了系统阐发。
- 汪高鑫
-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学
- 论《周易》的精义与中国古代史学的关系被引量:1
- 2020年
- 通变作为《周易》一书之精义,与中国古代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通变与考察前人行为,回顾与思考过去往事,探讨与反思前代成败得失,反映出朦胧的历史通变意识,蕴含着隐微的历史鉴戒思想,表明古代史学开始了最初的萌芽。二是通变为考察历史兴替、探讨盛衰成败提供了思维的启示与思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通变历史观。通变历史观视历史为动态的过程,古往今来世代相传,兴亡治乱彼此转化,无始无终而永无止境,不能逆转也不可割裂,原始反终而辩证发展,承前启后而继往开来,既有无限性与一维性,也有自身的内在逻辑。三是通变历史观与中国古代史家治史直接相关,古代史著虽然浩如烟海而体例繁杂,但无论"通古今之变"的通史,还是"通一代之变"的断代史,无不贯穿着通变历史观。
- 庞天佑
- 关键词:《周易》通变中国古代史学
- 近代以来认识论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史学
- 2019年
-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中国古代史学)的影响极其深刻地表现在认识论层面。这一层面的影响大致体现出三种途径:一、与中国古代思想交锋,对中国古代史学产生了连带而来的间接影响;二、与历史学结合,在由此产生的历史哲学、历史认识等概念及讨论中,追溯中国古代史学中的相关知识;三、转化为史学理论的相关问题,从史学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史学。这几种途径既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也在横向意义上从属于不同的层次。无论哪种途径,有关研究与认识都呈现出浅尝辄止的状况,既不利于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史学,也不利于中国史学在认识论层面的发展。对此,我们需要提高自觉意识。
- 廉敏
- 关键词:认识论中国史学中国传统史学中国古代史学
-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特征研究
- 2018年
- 史学想要持续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就必须积极贯彻、落实求真理念。但是,在撰述历史的过程中,即便是许多史学家都尽力揭示一些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还是不免会掺入个人的价值理念和情感特征。究竟历史何为真,又如何求真,着实是一类繁琐的课题内容。本文的任务,就是针对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特征加以深入探究论证,希望能够为日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史学奠定基础。
- 王宇强
-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
- 《周易》与中国古代史学的通变精神被引量:5
- 2015年
- 中国古代史学通变精神的哲理基础是儒家经典《周易》的通变思维,《系辞下》将这一思维概括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受此影响,历代史家都普遍重视以《周易》的通变思维来解说历史,由此形成为一种民族的史学精神。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开始以易解史,将《周易》的通变思维作为解说历史变动的重要依据。具有易学家学渊源的司马迁,深刻领会《周易》"长于变"的特点,最早提出以"通古今之变"为撰史旨趣,《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和承敝通变的眼光,来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治乱兴衰之变,以历史学的形式彰显了《周易》的通变思维。《史记》以后的中国古代史学,无论是通史、断代史,还是史论之作,都普遍以《周易》的通变思维作为哲理基础,传承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的撰史旨趣,在历史与史学的撰述与评论中重视体现通变的精神。
- 汪高鑫
-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学《周易》司马迁
- 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被引量:2
- 2014年
- 中国古代史学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对象、特点、方法与目的的多重思考,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特征,一是"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旨在探讨天人关系,将天道与人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体现出天人一体的特点;二是"通古今之变"的通变思维,旨在探讨古今关系,在贯通古今的过程中审视历史的盛衰之变;三是"成一家之言"的创新思维,力求史学认识要见解独到,史书编纂能发凡起例;四是"以史为鉴"的鉴戒思维,强调本着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以为现实政治作出借鉴;五是"求真"与"求道"的二重思维,要求既要追求史实之真以反映历史本来面目,又要追求道义之真以维护社会与政治伦理,而史实之真必须服从于道义之真。对中国古代史学思维特征的具体阐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史学思想的民族特性。
- 汪高鑫
-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学思维特征以史为鉴
- 中国古代史学的“求道”理念被引量:4
- 2014年
- 如实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精神,而彰显道义则是其一贯理念,“求真”与“求道”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二重属性。以往论者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阐述较多,而对于“求道”理念则或语焉不详,或简单加以否定。本文试对中国古代史学“求道”理念的主要内涵和理论根源作出论述,并对其合理性作出评述。
- 汪高鑫
-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学求道二重属性求真直书
- 比较视野下中国古代史学的特征被引量:3
- 2013年
- 本文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对中国古代史学特征进行了深入阐释。中国古代史学重视历史的鉴戒与教化作用,同时对历史的解释也掺杂着浓厚的当下意思。尽管中国官修史学以官吏为主导,官私史学双途并行,史书体裁多种多样,但考辨史实,追寻历史的真相,是历代史家所奉行的标准。中国古代史家对历史有着崇古、怀古和信古三种不同态度,由此决定他们对历史的形塑与分期特征。中国古代史学对于当下西方史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伍安祖王晴佳孙卫国秦丽
- 关键词:中西比较
- 中国古代史学的“大历史”传统被引量:2
- 2013年
- 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和东方史学界几乎同时都有史家大力倡导"大历史"。但"大历史"并非20世纪才出现的新事物。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史学便已经开始逐步形成自家特有的"大历史"传统;而其开创者,正是被世人誉为"史圣"的司马迁。他提出的"究天人之际"的主张,为其"大历史"史观的关键之所在。这是将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天人论具体运用于史学领域,去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存在的统一和谐,去探讨"天"的客观趋势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司马迁最匠心独运之处,是在所著《史记》中为"天"设立了专门的篇章名日《天官书》。虽然他清醒地认识到"星气之书"的"不经"与"不殊",但仍然"比集论其行事,验于轨度以次",编撰为专篇,从而为中国古代史著编写树立了一个"天""人"同书的范式,意义重大。自此而后,在中国古代史学经典式的所谓"二十四史"当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史著都设置有《天文志》一类关于"天"篇章的事实,雄辩地表明"天""人"同书在中国古代史学中确乎蔚然成为一种传统。而这实质上也就是"自然史"、"人类史"并重的"大历史"传统。于正史之外,中国古代史学的"大历史"传统还可从众多的其他形式史著以及类书那里明显看到。例如以《通志·二十略》、《初学记》为代表的一大批著述,所具有的那种包罗万象的规模和气势,无疑是与司马迁开创的"大历史"传统一脉相承的,属于"大历史"的做派。有着数千年"大历史"传统的中国史学,必将对当今新兴的"大历史"史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 黄留珠
- 关键词:大历史
- 浅论中国古代史学的功能和作用
- 2011年
- 中国古代史学作为瑰丽的文化宝库,对于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文章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功能及其作用进行简要探讨。
- 闫颖王长坤
-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学
相关作者
- 瞿林东

- 作品数:148被引量:244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史学 史学发展 中国史学史 史学 史学理论
- 朱露川

- 作品数:37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研究主题:历史撰述 中国古代史学 叙事 良史 历史叙事
- 汪高鑫

- 作品数:134被引量:321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研究主题:史学 史学思想 司马迁 传统史学 汉代
- 张秋升

- 作品数:35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史料 历史观 儒家 中国古代史学 西汉
- 史索

- 作品数:7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研究主题:古代史研究 中国古代史研究 新资料 中国古代史学科 出土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