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42篇“ 中国刑法“的相关文章
- 中国刑法
- 厦门大学法律系列教材:本书分总论、分论两册,对刑法三大基本原则、刑法的空间效力问题、犯罪构成理论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对常见、多发性犯罪的构成与认定问题等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 陈立
- 关键词:刑法
- 中国刑法
- 贾宇
- 关键词:法学刑法
- 中国刑法
- 周道鸾主编
- 关键词:法学刑法
- 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阐释与建构路径
- 2025年
- 建构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当代刑法学研究者的重要使命。中国刑法学研究的发展呈现出理论移植的特征,现有的刑法学知识体系存在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理论体系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实际上已经明确指明了中国刑法学研究该往何处去的问题。“中国自主”即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下,立足中国法治实践建构刑法学知识;“知识体系”则是对自主知识成熟化、体系化的更高层次整合与发展的要求。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在法治文明互鉴与优秀刑事法律文化赓续的双重维度中探索创新路径。一方面,应当立足当代中国刑事法治实际对域外刑法理论进行批判性审视与本土化重构;另一方面,激活中华法系积淀千年的刑事治理智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刑事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由此建构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科学性的刑法学知识体系。
- 姚建龙
- 关键词:刑法学研究
- 中国刑法学自主性的基本面向与发展前景
- 2025年
-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刑法学的知识自主性呈现通过体系性思考确立刑法基本立场,对司法实践予以持续关注,保持理论的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三个面向,在切实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建构合理的犯罪论体系,以及深化过失论、共犯论、罪数论、量刑论、具体犯罪认定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理论研究空前深入,为满足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提供了理论资源。是否使用国外刑法学的某一术语,不是判断我国知识是否自主的唯一尺度,对司法难题的妥当解决才是关键;层出不穷的疑难案件决定了我国刑法理论的底色只能是实践性、功能性的,而不是纯规范论的自洽体系建构。我国刑法研究已经能够在活生生的司法实践中发现法律人的本土智慧,寻找理论发展的契机,而不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理论。刑法学的未来发展应当继续坚持其教义学方向,既不需要纯理的推演型思考,也不宜提倡表格化的刑法“学派之争”。刑法学知识体系必须顾及实务的思维逻辑,继续推动刑法的功能主义转向,在过失犯、共犯论和量刑论等领域持续发力,立足于裁判展开深入研究,同时保持理论的反思能力,以建构更加富有解释穿透力的知识体系。
- 周光权
- 关键词:中国刑法学犯罪论体系刑法谦抑性
- 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以刑法教科书为考察中心的讨论
- 2025年
- 方法论是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关键要素,教科书是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以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实施至今的代表性教科书为观察对象,运用“德尔菲法”考察中国刑法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样态,发现中国的刑法学共同体始终是以移植国外的概念工具、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国刑法,进而搭建刑法学知识体系的。尽管学术界历来有着“法学知识本土化”的声音和努力,并且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呼吁下得到加强,但从整体来看,仍然存在“自主性”的投入力度不足、发展路径模糊等问题,没有深入贯彻“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要求。因而,应“以中国为中心、以本土为方法”,增强自主研究主体意识。
- 尹怡
- 关键词:教科书刑法学
- 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探索
- 2025年
- 伴随国际交流的加深,中国刑法学不断融入全球法学研究的浪潮中,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保持和发扬自身特色,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问题。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在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引领下,坚持走法治道路,致力于构建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背景下提出的,不仅能传承和发扬中国刑法学的智慧,更是对当前全球法学变革的积极回应。为此,文章结合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及内容,提出科学、全面的应对策略。
- 邵会敏
- 关键词:刑法学
- 中国刑法适用研究述评(2024年)
- 2025年
- 2024年刑法学者从司法适用的角度对刑法热点问题进行了多维研究,成果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在民营企业权益的刑法平等保护上,探讨了民营企业中的犯罪主体、行为人“利用职务便利”以及行为造成重大损失的认定标准;在刑民关系的处理上,从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正当防卫认定上,分析了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的关系,探讨了防卫限度的原则以及特殊防卫的认定;轻罪治理方面,对当前治理理念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模式与实体制度;在数据的刑法保护方面,解析了数据的概念,强调刑法适用中要注重辨析数据的属性与价值;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明确了个人信息的范围以及侵犯行为的认定标准,提出了基于知情同意的出罪机制;在污染环境罪的认定中,研究了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污染环境中的因果关系和违法性认定的标准,并分析了污染环境罪中的竞合问题;在行贿罪的从重处罚方面,探讨了立法与司法解释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从重处罚的适用原则及特殊情形的处理。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成果为刑法的正确适用提供了多元的理论视角和智力支持。
- 赖早兴胡云腾
- 关键词:刑法适用实务研究
- 论中国刑法上的“二阶刑事违法”
- 2025年
- 在当下中国的刑事立法上,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违法构造。在这一构造中,行为不法被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层次,隐含着违法评价的分阶检验与渐次形成机理,本文称之为“二阶刑事违法”。其中,“初阶违法”是指基于行为人前部行为所形成的违法性,其以前置法上的义务违反为根据;“次阶违法”则指在后续的程序性处置中,因行为人拒不履行相关义务而形成的二次违法。一方面,这两种违法性在违法根据、内涵形成、界分重心及规范评价上有着相当差异,应当被明确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两者既相互补充又相互限制,共同塑造着整体的违法评价。透过这一特殊的违法构造,立法者试图整体性地限缩刑事处罚范围,并与前置法的规制范围保留一定的过渡空间,从而使保障法自身的规范任务得以安置,由此形成了一种“违法阶梯”式的立法架构。这一违法构造将在实体裁判与程序安排上产生体系性与贯穿性的影响:前者体现在违法时点与违法数额的判断之上;后者体现在程序流程的动态引导与追诉时效的附随确定之上。
- 杜宇
- 关键词:客观处罚条件
- 中国刑法学研究主体性的实现路径——由人工智能犯罪主体化问题再出发
- 2025年
- 人工智能犯罪主体化是中国当下刑法学研究的一个前沿热点。而正是由于其具有“前沿热点性”,人工智能犯罪主体化便折射出中国刑法学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所存在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的正面表述是:中国刑法学研究要尊重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中国刑法学研究要遵循基本的思维逻辑,中国刑法学研究要着眼于中国当下的法治实践。尊重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遵循基本的思维逻辑和着眼于中国当下的法治实践,分别构成了实现中国刑法学研究主体性的根基路径、方法路径与目标路径。而前述路径的缺失已经且正在导致中国刑法学研究陷入“空想”或“幻想”或“狂想”或“冥想”甚至“乌托邦”,从而导致“空想刑法学”或“幻想刑法学”或“狂想刑法学”或“冥想刑法学”甚至“乌托邦刑法学”。人工智能犯罪主体化所折射出来的问题,最终是中国刑法学研究的主体性问题,而“守正创新”则是对中国刑法学研究主体性所提出的一种精神要求。
- 马荣春
- 关键词:主体性思维逻辑法治实践
相关作者
- 赵秉志

- 作品数:596被引量:6,155H指数:4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刑法 刑法典 死刑 刑事法治 中国刑法
- 高铭暄

- 作品数:206被引量:2,774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刑法学研究 刑法典 刑法 刑法学 中国刑法
- 魏昌东

- 作品数:101被引量:1,043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贿赂犯罪 刑法 贿赂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中国刑法
- 赫兴旺

- 作品数:29被引量:17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 研究主题:刑法典 中国刑法 法定刑 罪刑法定原则 立法例
- 王世洲

- 作品数:80被引量:867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刑法 刑法学 犯罪 中国刑法 刑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