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20篇“ 中国农地制度“的相关文章
-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演化博弈与政农互动被引量:1
- 2023年
-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过程表明,农户对农地带来的收益与自身付出的成本有着明确的主体认知,文章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深入分析政府与农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农地制度变迁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公社时期农户积极性受到抑制造成制度变迁成本过高;两权分离时期农户在收益的推动下自发地进行农地制度变革,政府与农户诉求不一致造成协商成本过高;三权分置时期政府通过补贴等方式降低改革成本,但农地“禀赋效应”的影响导致农户协商成本增加。通过演化博弈模型解释了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三个典型阶段,最后提出促进农地制度变迁的建议。
- 刘发蔚赵奕钧姜军松
- 关键词:农地制度变迁演化博弈模型
- 当代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综述——基于租值消散的分析范式
- 2023年
- 新型农地制度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对包括“三权分置”在内的新中国历史上三次农地制度改革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抓住产权结构这一关键词,采用租值消散范式对历次改革中的农地转让权界定与经营制度安排的问题详加分析,以一个全新视角对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进行了解释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三权分置”改革中存在的经营模式问题进行探讨,为理解资源配置效率与产权安排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 张一楠
- 关键词:交易费用产权结构
- 机制设计视角下中国农地制度激励相容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中央政府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农地制度变迁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构建农地制度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分析,最优合约形式最优激励合同设计的影响因素,并着重探讨了农地制度改革的实施成本对地方绩效评估系统权重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优激励合同中农地制度的评价指数与农地制度改革的实施成本存在正相关关系,中央政府的主观行为及其与地方政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农地制度变迁路径。因此,农地转让权制度实现实质性突破需要中央政府的主观意向真正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以公平促效率”,并构建中央和地方双赢的激励相容机制,包括与改革目标耦合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明确有效的土地监督制度,更好地推进政策落地。
- 李怡忻蒋妍
- 关键词:农地制度变迁机制设计理论激励相容约束
- 通往“权利束完整”之路: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被引量:5
- 2022年
- 要判断中国农地制度改革方向,必须厘清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过程可被理解为组成农地权利束的各项权能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化组合:经过土地改革后农民拥有了完整的农地权利束;农业集体化造成了农民的农地产权不完整;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确立将完整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再次让渡给了农民;“三权分置”改革仍是以农民拥有完整的农地权利束为指向的。中国农地产权权能分化组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实践证明,国家或集体每次将某项权能赋予农民时,农业生产活力就会得到释放;每一次收回某项权能时,农业生产活力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可被提炼为: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农民的农地产权向权利束完整状态转变。
- 罗浩轩
- 关键词:农地制度变迁理论逻辑权利束处置权
- 中国农地制度 农户、集体与国家的互动
- 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农地制度的产权建构;农地产权的法律实践;嵌入家产制的农地产权;土地流转与阶层分化;土地流转与社会保护;土地开发权及其变现逻辑等。
- 林辉煌
- 基于“设计—演化”视角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逻辑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本文将制度的人为设计理念融入"制度创新—制度选择—制度扩散"的一般性制度演化分析中,并基于中国特色制度变迁的情境,构建了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设计—演化"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逻辑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农地制度变迁逻辑表现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集体与农户间基于制度设计与演化的有机互动。整体上符合制度"创新—选择—扩散"的演化机制,人为设计内嵌于制度创新、制度选择和制度扩散三个环节,但是农地制度改革不同阶段人为设计的介入程度呈现显著的差异性:土地改革阶段表现为"设计—演化"的有效互动,中央政府通过主动选择和扩散制度满足了源自村集体及农户的土地改革需求,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农业合作化阶段的农地制度演变主要体现为在中央政府宏观"设计"行为下地方及村集体在制度创新和选择行为方面做出的有限调整,导致了集体化的失败;而中央政府对地方基层创新行为的认可或否定,构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补充和完善阶段的主要内容。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确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奇迹"的诞生。基于此,在未来农地和其他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中,应该在坚持改革底线基础上,放宽对于集体的行政约束,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和村集体进行自主创新和自主选择,同时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审慎严谨的制度推广以降低其他地区制度创新的交易费用。
- 吴一恒曲福田马贤磊
- 关键词:农地制度
- “变”与“不变”之间:现代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演进逻辑被引量:2
- 2021年
-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向度,是以国家明确的目标预设和强力主导为核心,围绕着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配置方式,在"变"与"不变"之间不断地进行调整或创新。其演进路径是:改革开放前进行的是以农村土地"生产关系"为中心的革命,在"变"中寻求"不变",确立起现代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并对所有制进行"锁定";改革开放后推动的则是以土地"经营制度"为中心的改革,最终将农地制度改革定格在总体上沿着"不变"或"稳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和"扩大"或"强化"农民土地使用权这样一种思路或模式演进。究其实质,支撑这种"变"与"不变"演进逻辑的背后力量是国家基于公有制偏好而对农地产权体系进行的原则性设定。而且,这种设定在相当大程度上框定了国家未来时段农地制度演进的基本方向。
- 赵泉民
- 关键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 中国农地制度变革趋势探讨
- 2021年
- 文章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我国耕地承包制度演变的历史逻辑,分析了在当今形势下耕地及其他集体资源对我国三农发展及国家的价值意义、提出对农民和农民收入的概念要重新认识、探讨了我国农地制度变革的现实需求,指出了我国农地制度未来的发展趋势。
- 蒋步银
- 关键词:农地制度
- 一本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改革的佳作——评简新华著《中国农地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研究》
- 2021年
- 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学术界多年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的《中国农地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研究》,是简新华教授在长期结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跟踪研究"三农",特别是在近三年到东中西部五省18村实地调查研究最新情况的基础上,撰写的"三农"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 杨承训
- 关键词:中国农地制度三农
- 个体认知、权威决策与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个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及检验被引量:9
- 2020年
- 超越"强制性-诱致性变迁"二分法,构建动态制度变迁模型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和难题。本文初步构建了一个以个体和权威为主体,包含制度变迁成本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并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历程中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权威决策是正式规则的主要来源,个体共同认知则是非正式约束的主要来源,二者共同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变迁成本是重要的激励约束因素,制度变迁的速度则取决于制度变迁成本与个体认知、权威决策三者的一致性程度,一个高效、有序的制度变迁过程应尽量避免三者的背离和冲突。因此,政府主导进行的农地制度改革应特别关注农民认知,尊重农民意愿;对具有高变迁成本的制度变迁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适时建立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并在改革的速度与质量之间做好权衡,以减少改革阻力,提高改革效率。
- 丰雷张明辉韩松江丽
- 关键词:制度变迁成本农地制度演化博弈
相关作者
- 简新华

- 作品数:236被引量:3,117H指数:28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工业化 城镇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城市化
- 姚洋

- 作品数:326被引量:7,219H指数:4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 研究主题:中国经济 经济增长 中性政府 城市化 宗族
- 蒋文华

- 作品数:18被引量:539H指数:7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订单农业 蜂业 农村 浙江农户 一般分析框架
- 徐美银

- 作品数:61被引量:512H指数:12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商学院
- 研究主题:土地流转 农民 农村土地流转 农地制度变迁 农地制度
- 汪军民

- 作品数:25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法经济学 权利配置 公平 土地用益物权 农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