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79篇“ 中华蟾蜍“的相关文章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罪名适用探讨——以野生中华蟾蜍的非法交易为例
2024年
办案中发现,目前部分危害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已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犯罪网络。在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制度确立后,为斩断利益链条,应对非法猎捕、运输、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全链条打击,并综合考量行为人的主观目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用途、行为对动物资源的危害程度、在犯罪链条中的作用等方面适用恰当的罪名。尤其对分散收购者,不能对其上游作机械地理解,应结合交易中食用和药用的双重价值进行全面评价。
于静
关键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罪名适用
增温影响中华蟾蜍蝌蚪表型可塑性的生理代价
2024年
为探究增温促进变态发育的生理学代价,测定了23、25、27、29℃条件下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从37期蝌蚪发育至46期幼蟾,其变态时长、身体和内脏器官大小、应激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温度升高,变态时长缩短,存活率下降,个体变小;内脏器官中,胃湿重和长度系数均在25℃组最高,27℃组最低;小肠湿重系数25℃组最高,29℃组最低,小肠长度系数无显著性差异。(2)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两者的比值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25℃组显著高于其他各温度组,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分别在23℃组和27℃组最高,均在25℃组最低。(3)对植物血凝素(PHA⁃P)的反应均在注射后5 h达到最大反应值,29℃组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适度增温有利于幼蟾胃和小肠发育,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增殖,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殖;高温刺激PHA⁃P反应强度增加,存活率下降,但对应激反应能力无影响,为快速适应陆地环境而被短暂激活的免疫能力可能不利于其未来存活。
张志强彭秀娟裴鑫怡王萍李文慧高歌李龙萱伍亮
关键词:蝌蚪植物血凝素应激
九寨沟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肠道菌群差异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采自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肠道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共有的扩增序列变体(ASV)数目为440,其中特有的ASV分别为313和539。在门级水平上,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肠道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总丰度分别为96.18%和79.00%。在属级水平上,丰富度0.1%以上的有17个属级单元,总丰度分别占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肠道菌群的69.82%和41.37%,其中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最丰富,分别占48.35%和10.75%。在中国林蛙肠道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另枝菌属Alistipes、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丹毒杆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 UBA1819、理研菌属Rikenella表现出更高的均匀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
黄飞云向朋尚可杨宇赵春霖岳碧松
关键词:中华蟾蜍中国林蛙肠道微生物
重金属铅对峨眉林蛙和中华蟾蜍蝌蚪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由于重金属不可降解、且可以在生物体内富集,因此其潜在的生态毒性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中,Pb由于其较高的环境丰度和广泛的生物毒性成为受关注的重金属之一。大量研究表明,Pb经吸收后可以直接靶向动物的细胞组分,引起氧化损伤...
吕燕
关键词:中华蟾蜍重金属生态毒理学
关于保护中华蟾蜍打击非法猎捕行为的对策建议
2022年
蟾蜍属无尾目、蟾蜍科的水陆两栖动物,有340—360种蟾蜍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我国主要分布有中华蟾蜍、黑眶蟾蜍和花背蟾蜍三种。中华蟾蜍,俗名癞蛤蟆,是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蝶类、蝗虫、金龟子、蚊、蝇、白蚁等害虫的天敌,捕食量极大,是捕食害虫的能手和守护森林的“忠诚卫士”。2000年,中华蟾蜍被国家列为“三有”保护陆生野生动物。
王波潘明
关键词:陆生野生动物捕食量中华蟾蜍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
中华蟾蜍RAC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022年
为了探究中华蟾蜍Ras相关C3肉毒菌毒物底物2(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2,RAC2)基因(BgsRAC2基因)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试验对中华蟾蜍RAC2基因进行了全长cDNA序列扩增并对其编码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检测分析了BgsRAC2基因在8种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克隆获得RAC2基因全长765 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579 bp,编码192个氨基酸;BgsRAC2氨基酸序列与非洲爪蟾的相似度最高,达96.88%;BgsRAC2蛋白的分子质量为21.36 ku,理论等电点为7.54,二级结构多为无规则卷曲,含Rho家族标志性保守结构域,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BgsRAC2基因在肾脏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在耳后腺中表达量最低,在耳后腺和皮肤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舌、心脏和肾脏(P<0.05)。结合RAC2功能,推测BgsRAC2基因可能与中华蟾蜍造血细胞增殖有关。
叶杨玉张恬黄晓高波罗川杨艳袁铭君李军德
关键词:中华蟾蜍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雄性中华蟾蜍交配前竞争和交配后竞争的关系
雄性繁殖行为受交配前竞争(配偶竞争)和交配后竞争(精子竞争)共同影响。为获得最大适合度,雄性需权衡交配前与交配后竞争投入,采取最佳策略。精子竞争博弈理论(sperm competition theory)认为雄性交配前和...
程馨兰
关键词:雄性繁殖策略中华蟾蜍
中华蟾蜍静止代谢率与高耗能器官大小的关系被引量:1
2022年
摄食增量假说认为,持续能量支出与静止代谢率正相关,且需要较大的高耗能器官(心脏、肝脏、肾脏和小肠等)与其匹配。因此,该假说预测静止代谢率与高耗能器官质量正相关。该预测在脊椎动物种间研究中得到普遍支持,但在种内研究中的结论尚不一致。在外温动物中的种内验证尤其缺乏。本研究以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复测量的研究范式分解静止代谢率的个体间方差,并与高耗能器官的相对大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并无相关性。这说明静止代谢率与高耗能器官大小的相关性在外温动物种内研究中不具普遍性,不支持摄食增量假说。
杨巧谭松张月婵傅金钟陈竞峰
关键词:静止代谢率中华蟾蜍
中华蟾蜍的种群遗传学结构及基因组学视角下的局域适应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广泛,海拔跨度可达4000m。评估中华蟾蜍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对不同时期栖息地分布范围进行预测有助于探究其种群遗传结构的现状和成因。种群遗传结构的...
张露文
关键词:中华蟾蜍栖息地线粒体DNA种群遗传SNP
中华蟾蜍RAC2、KRAS、MEK2及CD3Z基因的克隆、分析与功能验证初探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四部)规定,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 Cantor)为蟾酥及蟾皮、干蟾等珍贵药材的基原动物之一,其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蟾蜍蟾蜍属,并于2014年被正式列为国家“三...
叶杨玉
关键词:中华蟾蜍KRAS基因HELA细胞

相关作者

张志强
作品数:125被引量:364H指数:16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研究主题:消化道 植物血凝素 长爪沙鼠 PHA 分布密度
张耀光
作品数:234被引量:1,573H指数:23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
研究主题:南方鲇 组织学 中华倒刺鲃 鱼类 血细胞
李军德
作品数:56被引量:30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
研究主题:动物药材 DNA条形码 中华蟾蜍 药用动物 动物
王宏元
作品数:58被引量:252H指数:7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林蛙 蝌蚪 北方山溪鲵 显微结构 发育
赵群
作品数:81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皖西学院
研究主题:引物 霍山石斛 铁皮石斛 单链 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