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7篇“ 中低收入群体“的相关文章
- 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是扩大内需的“牛鼻子”
- 2025年
- “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是扩大内需的‘牛鼻子’!”近日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说。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内需不足的挑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稳步提升,但居民消费倾向持续偏低,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已成为缓解当前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的重要政策措施。从数量来看,中低收入群体(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占总人口比重超40%。因此,中低收入群体是激发消费潜力与实现政策效力的关键对象。
- 郑智维
- 关键词:中低收入群体扩大内需政策效力居民消费倾向增收减负家庭年收入
- 失业保险对中低收入群体再就业的促进作用
- 2025年
- 在经济转型和市场波动的背景下,中低收入群体往往面临较大的失业风险和再就业压力,失业保险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失业保险对中低收入群体再就业的促进作用,通过多重机制减轻再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并进一步指出当前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挑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研究表明,失业保险政策在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再就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 程彩红
- 关键词:失业保险中低收入群体再就业社会保障
- 中低收入群体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 2025年
-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推出了相关政策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较为突出。如果没有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案,不仅对中低收入群体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社会的良好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强化引导力度,解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不断巩固中低收入群体经济增长的基础,为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彰显人文关怀。
- 周巧倩
- 关键词:中低收入群体经济增长
- 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收入再分配政策效应的视角
- 2025年
- 收入再分配政策是世界各国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重要工具。通过制定收入再分配政策改善收入不平等的前提是必须了解各项政策工具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但当前评价一项政策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往往较为烦琐且对数据质量要求较高。本文提出了五个定理和两个中性点,构建了一套新的方法体系研究政策工具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这套方法体系有三方面优势:一是快速、高效且低成本,通过比较政策工具覆盖群体与收入分配中性点的位置关系,即可判断其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方向。二是明确了政策工具在哪些情况下会改变收入分配,有助于理解政策改变收入不平等的原因,也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有益参考。三是摆脱了对微观调查数据的直接依赖,借助宏观数据或已有研究的测算结果,即可应用这套方法。最后,本文还发现,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是改善收入分配差距最有效的政策选择之一。
- 田志伟金圣苏檬檬
- 关键词:收入再分配效应基尼系数中性点收入不平等
- 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
- 2024年
- 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从收入来源结构看,除转移性收入外的收入均属于要素收入。
- 李清彬
- 关键词:中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按要素分配转移性收入
- 新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中低收入群体劳动供给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如何通过科学的财税政策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推进共同富裕是学术界和政策界面临的共同命题,其中,收入所得税对激发劳动力市场活力、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劳动参与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2020年的三期面板数据,采取双重差分法分析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提高个税免征额促进了中低收入群体的劳动参与,但未显著增加劳动时间。经过更换回归模型、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个税免征额提高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不同性别和婚姻状况的群体中存在差异,对女性群体、已婚群体的劳动参与影响更大。机制上,新税改显著降低了个体由于照料家庭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因此,未来个税政策的改革方向应包括:持续关注重点人群的收入情况,有效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充分考虑个税改革对于女性和已婚群体劳动供给更强的激励作用,积极推行鼓励已婚女性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细化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或标准,增强劳动者获得感,激励低收入群体就业,助力共同富裕。
- 毛畅果徐东烁
-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改革中低收入群体共同富裕
- 农村贫困治理中低收入群体主观阶层认同的差异与变化
- 2024年
- 主观阶层认同作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感知和判断,与个体的机遇、未来前景以及主观福祉等密切相关,然而其在贫困治理中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出发,实证考察了农村低保对低收入群体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以及这一差异在精准扶贫干预后所产生的变化,并进一步检验了其中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相比没有农村低保的低收入群体,获得农村低保救助的低收入群体对自身的主观地位感知更低。进一步地,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相比没有农村低保的低收入群体,有农村低保的低收入群体呈现出更低的主观地位感知、更差的主观流动感知。而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之后,这一状况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和改善,并且这一变化在处于主要工作年龄的低收入群体中尤为显著。未来的农村贫困治理应将低收入群体的主观阶层认同纳为重要考量。
- 葛霆
- 关键词:贫困治理
- 共同富裕进程中低收入群体支出型返贫的发生机理与治理路径
- 2024年
- 低收入群体是我国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点帮扶对象,创新低收入群体致贫、返贫治理路径,是新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文章聚焦低收入群体支出型返贫,反思性借鉴生态系统理论并构建本土化分析框架,从个体、家庭、文化、制度和历史五个维度出发,系统阐释低收入群体支出型返贫的发生机理;引入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构建低收入群体支出型返贫的治理路径。低收入群体支出型返贫是个体、家庭、文化、制度和历史五个维度辩证互构的实践产物,具有嬗变性、复杂性、历史性等特征。从发生机理来看,个体与家庭彼此之间的双向建构导致了返贫恶性循环,文化网络再生产加剧了返贫的内生固化和代际传递,来自制度层面的结构性排斥进一步压缩了低收入群体可持续生计重建的社会空间,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突发意外增加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低收入群体支出型返贫也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历史产物。因此,创新低收入群体支出型返贫治理路径必须摒弃传统补缺型救助模式,积极引入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从可行能力、文化网络、帮扶制度等不同维度协同推进。
- 田鹏赵小超
- 关键词:低收入群体发展型社会政策
- 数字金融对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影响 ——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 简忆莼
- 浅谈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影响
- 2024年
- 个人所得税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特别是对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其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制度已越来越显示出其不适应性与局限性。对此,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以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其中,既有税率的调整,也有免征额的增加和税收结构的优化,其目的是更好地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基于此,本文对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 黄明明
-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中低收入
相关作者
- 李强

- 作品数:105被引量:4,471H指数:29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
- 研究主题:社会结构 社会 城镇化 中产阶层 社会分层
- 黄艺红

- 作品数:19被引量:8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中低收入群体 实证研究 住房保障体系 企业文化 住房保障
- 郭丽

- 作品数:24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 研究主题:商业银行 中低收入群体 公司治理 企业社会责任 经济危机
- 郭士征

- 作品数:54被引量:16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
- 研究主题:养老金制度 社会保障 住房保障 公共租赁房 住房保障体系
- 陈琳琳

- 作品数:11被引量:289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公租房建设 住房供应体系 住房供应 中低收入群体 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