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58篇“ 东北红豆杉“的相关文章
东北红豆杉
本书介绍了东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现状与野生环境;利用生长发育和生殖生物学研究成果阐述了该树种生物学特性;以紫醇含量为主要经济性状探讨了种内变异趋势,并依据种内变异规律提出了该树种的遗传改良途径。
程广有著
关键词:东北红豆杉
一种识别东北红豆杉植被水分利用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分检测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识别东北红豆杉植被水分利用的方法;本发明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东北红豆杉上采集相同位置的木质部作为样品,同时对采集点附近的土壤和降水进行采样,在实验室环境中提取植物木质部样品和土壤样品中的...
韩丽冬马珂馨沃晓棠王岩
东北红豆杉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5年
为探究东北红豆杉对全球变暖的适应对策,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以不同生长阶段东北红豆杉(幼苗、幼树、成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季节动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东北红豆杉叶片δ^(13)C值变化范围为-3.051%~-2.939%,平均值为-2.981%±0.061%;WUE变化范围为58.96~71.68μmol/mol,平均值为66.87μmol/mol±6.90μmol/mol。东北红豆杉δ^(13)C值和WUE随季节变化由大到小排序为生长季前期(6月)、生长季中期(8月)、生长季后期(9月),不同生长阶段由大到小为成树、幼树、幼苗。不同生长阶段东北红豆杉WUE均与10 cm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幼苗,y=-0.82x+107.29,R^(2)=0.80,P<0.01;幼树,y=-0.34x+84.17,R^(2)=0.45,P<0.05;成树,y=-0.93x+101.32,R^(2)=0.44,P<0.05),土壤含水量是东北红豆杉WUE的主控因子。不同生长阶段东北红豆杉根据植株个体水分需求及受外界水热因子影响程度选择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
韩丽冬刁云飞张苏沃晓棠
关键词:东北红豆杉不同生长阶段稳定碳同位素水分利用效率
东北红豆杉释放BVOCs中优势释放物定性分析
2025年
以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东北红豆杉为研究对象,采用活体植物动态顶空套袋吸附法分5批次分别对东北红豆杉成年株、幼株采集样品,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CT-GC/MS)分析技术分析样品,定性分析东北红豆杉不同生长阶段BVOCs中优势释放物种类及数量。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BVOCs中鉴定出优势释放物物质数量21种,其中烃类8种,酯类5种,醇类3种,醛类2种,酮类1种,醚类1种,酸类1种。
董骁勇韩京光刁云飞
关键词:东北红豆杉
东北红豆杉不同品系叶色呈现机理及光合特征
2025年
东北红豆杉在栽培过程中其叶色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品系间均存在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叶绿素含量、比例以及光合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上。研究东北红豆杉不同品系叶色呈现机理及光合特征对其亲本筛选具有重要价值。利用生理生态学方法对4个品系的东北红豆杉在不同季节叶片的色差变化、色素含量及比例变化以及相应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个品系的东北红豆杉中日本叶色最深,叶绿素含量最高,冬季较少褪色;黄金新叶呈金黄色,老叶呈浅绿色,叶绿素含量最低;东北和杂交两个指标相近,居于中间位置;各品系叶绿素含量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2)不同季节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比值变化规律是生长期高,休眠期低,与叶色变化规律一致。(3)不同品系生长期的净光合速率有差异,黄金最低,杂交最高,日本东北居中。
张硕苏诗越张彦文
关键词:东北红豆杉叶色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光合特征
东北红豆杉保护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2025年
典型植物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通过分析东北红豆杉保护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结构差异,拟为保护区植被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参照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规范,于2023年在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阔叶红松林内建立了5块40 m×40 m的固定监测样地,以5种典型植物群落即落叶松林(ML1)、蒙古栎林(ML2)、白桦阔叶林(ML3)、针阔混交林(ML4)和阔叶红松林(ML5)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群落调查了样地内胸径大于1 cm的木本植物,初步分析5种植物群落组成和种群结构的变化。5种典型植被群落共调查到木本植物43种,隶属于16科29属。ML1样地共监测木本植物18种,274株成活个体;ML2样地共监测木本植物11种,466株成活个体;ML3样地共监测木本植物32种,1531株成活个体;ML4样地共监测木本植物12种,1237株成活个体;ML5样地共监测木本植物13种,310株成活个体。植物个体数从多到少依次为ML3>ML4>ML2>ML5>ML1。5种典型植物群落中胸径大于1cm的木本植物胸高断面积之和分别为24.48、26.99、24.80、34.58、40.91 m 2/hm 2,平均胸径从大到小依次为ML5(10.37cm)>ML2(9.32 cm)>ML1(6.78 cm)>ML4(4.77 cm)>ML3(3.52 cm),胸高断面积从大到小为ML5>ML4>ML2>ML3>ML1。ML1样地的优势种为落叶松和黑桦,ML2样地的优势种为蒙古栎,ML3样地的优势种为白桦和髭脉槭,ML4样地的优势种为臭冷、簇毛槭和青楷槭。ML5样地的优势种为红松、紫椴和花楷槭。从物种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和重要值分析来看,群落优势种群差异明显,随着演替的进行,木本植物种类逐步减少、胸高断面积显著增加。
刘学刁云飞张苏
关键词:典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外生菌根真菌对东北红豆杉幼苗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接种外生菌根真菌(ECMF)促进东北红豆杉幼苗抗旱性机制,以东北红豆杉幼苗为材料,分析赭丝膜菌(Cr)、美味牛肝菌(Se)和粘盖牛肝菌(Sb)在正常浇水(N)、轻度干旱胁迫(L)、中度干旱胁迫(M)和重度干旱胁迫(S)处理下对幼苗侵染率、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评价ECMF对东北红豆杉幼苗抗旱性的改良作用。结果显示,对照组(CK)侵染率仅为0.8%~1.2%,且随干旱加剧呈下降趋势,而接种处理中Cr具有最高的侵染率(43.61%~60.56%),显著高于Se(41.09%~53.27%)和Sb(31.17%~34.85%)。在生长指标方面,接种ECMF显著提高了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和根冠比,其中中度干旱时Cr和Se处理的总生物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66.83%和35.39%。生理指标方面,接种ECMF显著改善了幼苗的光合参数和抗氧化能力,Cr处理在中度干旱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较对照分别提高40.04%和126.42%;在轻度、中度和重度胁迫下,Cr处理的SOD活性分别增加66.85%、92.33%和33.19%,Se处理分别增加48.66%、75.23%和31.45%;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呈先升后降趋势,中度干旱时Cr、Se和Sb处理的脯氨酸含量分别达到正常浇水的1.96倍、1.83倍和1.52倍。基因表达水平上,Cr处理组TcDREB基因在中度干旱时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16.82%,而Se和Sb处理与未接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3种ECMF的抗旱效果为Cr>Se>Sb,接种ECMF通过提高光合能力、增强抗氧化系统和改善渗透调节能力等多重途径显著增强了东北红豆杉幼苗的抗旱性,可促进东北红豆杉幼苗的生长。
李秋宏王丹丹张彦文
关键词:东北红豆杉外生菌根真菌干旱胁迫幼苗抗旱性
极小种群东北红豆杉回归保护策略研究
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本文以吉林省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为研究对象,根据物种组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根据环境因素排序,将20块40 m×40 m样地划分为5种群丛类型...
刘丹
关键词:极小种群东北红豆杉群落组成种群动态种群保护
东北红豆杉在北方沿海地区迁地保护研究
202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东北红豆杉在北方沿海地区的迁地适应生长规律,为迁地保护提供支撑。【方法】本研究在烟台沿海防护林体系下设置四种不同立地条件,进行东北红豆杉迁地保护造林试验,分析基本物候规律、保存率、形态指标等。【结果】7年生红豆杉即可开花、结实,平均造林成活率均大于80%,以平原海防林过渡区最高,大于94%。综合苗木质量来看,牟平区酒馆村和莱山区冶头村表现最好,昆嵛山次之,沿海基干林最差。红豆杉在不同立地条件下高生长规律差异明显,其中丘陵区表现最好,连年增长量大于10 cm,沿海基干林带表现最差,出现了负增长。【结论】7年生东北红豆杉可在烟台沿海防护林体系完成整个植物生活史,迁地保护成功。不同立地条件下适应能力有显著差异,东北红豆杉在平原海防林过渡区、丘陵区的迁地效果较好。红豆杉苗木质量与造林地立地条件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性,苗木质量与土壤理化性质正相关。红豆杉耐旱不耐涝,海岸带风蚀作用严重影响红豆杉生长。
刘邦伟曹蓉芬汪彦宏吕少杰邵凌松孙中元
关键词:东北红豆杉造林迁地保护
穆棱东北红豆杉林空间结构特征与更新计数模型
2024年
为了解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种群空间结构、分布格局及更新幼苗情况,以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红豆杉群落为研究对象,建立300 m×400 m标准地,开展树种记录、生长调查及空间定位,计算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等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东北红豆杉种群空间结构、分布格局和种间关系,分别建立并比较东北红豆杉更新苗木的泊松、负二项、零膨胀泊松和Hurdle泊松4种计数模型。结果表明(:1)东北红豆杉种群空间结构单元以随机分布、高混交度、高大小比数为主,相对频率为0.619 6(;2)东北红豆杉种群在0~100 m尺度呈现聚集分布(;3)东北红豆杉种群在0~150 m尺度均表现为正相关,幼苗与母树在不同尺度下表现出不同相关性,与其他优势种群相关性不高(;4)东北红豆杉幼苗在0~25 m尺度聚集分布,最优更新计数模型为负二项模型。
李越千贾炜玮朱万才刁云飞
关键词:东北红豆杉林分空间结构计数模型

相关作者

刘彤
作品数:222被引量:2,227H指数:24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东北红豆杉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拟南芥 豚草 梭梭
程广有
作品数:101被引量:647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华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东北红豆杉 黄檗 蒙古栎 无性系 生长性状
周志强
作品数:89被引量:863H指数:18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东北红豆杉 黄檗 教学改革 思政 光合特性
王淑杰
作品数:125被引量:809H指数:15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东北红豆杉 高压脉冲电场 葡萄 植物叶片 光照
史清文
作品数:144被引量:1,054H指数:18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化学成分 天然药物化学 土木香 东北红豆杉 紫杉烷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