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78篇“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相关文章
基因1b型不同准种株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对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基因1b型不同准种株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对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基因1b型HCV癌中心株(T)、癌旁株(NT)和C191(HCV-J6)的core重组真核表达质粒,通过Lipofe ctamine 2000转染至HepG2细胞,分别称为pcEGFP-T组、pcEGFP-NT组和pcEGFP-C191组,设置对照组和空质粒组,采用平板克隆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qRT-PCR法检测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CNA、Ki67、Cyclin B、CDK1)mNRA相对水平。给予细胞50 n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8 h,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Caspase-9)和侵袭相关蛋白(MMP-3、MMP-9、Snail)表达情况。结果pcEGFP-NT组、pcEGFP-T组和pcEGFP-C191组HepG2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57.3±4.2)%、(64.5±3.8)%和(49.8±3.2)%,显著高于空质粒组【(44.3±3.4)%,P<0.05】,细胞凋亡显著弱于空质粒组;pcEGFP-NT组PCNA、Ki67、Cyclin B和CDK1 mNRA相对水平分别为(1.5±0.0)、(1.7±0.1)、(1.6±0.0)和(1.8±0.1),显著高于空质粒组【分别为(1.0±0.1)、(1.0±0.1)、(1.0±0.1)和(1.0±0.1),P<0.05】;pcEGFP-T组PCNA、Ki67、Cyclin B和CDK1 mNRA相对水平分别为(1.9±0.1)、(2.1±0.1)、(2.3±0.1)和(2.6±0.1),显著高于空质粒组(P<0.05),pcEGFP-C191组分别为(1.2±0.1)、(1.4±0.1)、(1.4±0.0)和(1.5±0.0),也显著高于空质粒组(P<0.05);pcEGFP-NT组、pcEGFP-T组、pcEGFP-C191组Bax/Bcl-2、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量显著弱于空质粒组,而MMP-3、MMP-9和Snai蛋白表达量显著强于空质粒组。结论HCV core蛋白表达量增强可提高HepG2细胞增殖和抗凋亡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陈卫兵王小红刘芳
关键词:HEPG2细胞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在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hepatitis C virus core-binding protein 6,HCBP6)在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30例脂肪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组1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组20例,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采用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HCBP6水平。结果脂肪性肝病组患者ALT [(80.16±21.26)U/L vs(29.20±3.58)U/L]、AST [(97.10±20.76)U/L vs(46.30±4.52)U/L]、CHOL [(4.41±0.09)mmol/L vs(3.77±0.08)mmol/L]和TG [(1.92±0.08)mmol/L vs(1.48±0.03)mmol/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Bil [(91.11±25.75)μmol/L vs(42.90±7.50)μmol/L]和DBil[(65.23±20.12)μmol/L vs(26.14±5.01)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NAFLD组、ALD组及正常对照组ALT [(70.25±18.24)U/L vs(99.98±53.82)U/L vs(29.20±3.58)U/L]、AST[(91.35±26.09)U/L vs(98.60±35.93)U/L vs(46.30±4.52)U/L]、CHOL [(4.56±0.10)mmol/L vs(4.12±0.11)mmol/L vs(3.77±0.08)mmol/L]和TG [(1.97±0.02)mmol/L vs(1.81±0.09)mmol/L vs(1.48±0.03)mmol/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Bil [(97.34±34.91)μmol/Lvs(78.67±35.21)μmol/L vs(42.90±7.50)μmol/L]和DBil [(69.34±27.35)μmol/L vs(57.01±27.24)μmol/L vs(26.14±5.01)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其中,NAFLD组和ALD组ALT、AST、CHOL和TG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NAFLD组CHOL水平显著高于ALD组(t=2.681,P=0.012),两组患者ALT�
张雨纪世博李炜庄立伟李贲全敏段英王笑梅欧蔚妮成军邢卉春
关键词: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通过E盒结合锌指蛋白2抑制E-cadherin的表达
研究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导致肝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据最新统计,全...
刘传丽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锌指蛋白上皮钙粘蛋白
新基因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的发现和研究——献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被引量:3
2019年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binding protein 6,HCBP6)是成军教授课题组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首先发现的与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的蛋白。课题组进一步发现HCBP6可以感受肝细胞内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水平变化并调节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水平。动物模型发现,HCBP6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脂饮食喂养下会出现糖脂代谢紊乱。课题组进而发现韩国红参组分可通过调节HCBP6改善糖脂代谢,推动了含有该组分PTIB001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功能食品的问世。这些工作为基于PTIB001的治疗NAFLD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军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代谢人参
新基因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HCBP6)的发现和研究——献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被引量:3
2019年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HCBP6)是成军教授课题组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首先发现的与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的蛋白。课题组进一步发现HCBP6可以感受肝细胞内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水平变化并调节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水平。动物模型发现,HCBP6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脂饮食喂养下会出现糖脂代谢紊乱。课题组进一步发现韩国红参组分可通过调节HCBP6改善糖脂代谢,推动了含有该组分PTIB001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功能食品的问世。这些工作为基于PTIB001治疗NAFLD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军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代谢人参
小鼠模型中维生素E脂质体纳米颗粒靶向转运siRNA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表达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 研究维生素E脂质体纳米颗粒(VE-DC)在小鼠模型中靶向转运小干扰RNA(siRNA)至肝脏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CV Core)的有效性. 方法 采用“高压水动力法”将含有HCV Core的质粒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构建肝脏特异性表达HCV Core 的动物模型,应用蛋白印迹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研究纳米颗粒VE-DC/siRNA对肝脏的靶向性及其对HCV Core的抑制作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和小鼠活体成像分析进一步验证VE-DC/siRNA对HCV 51非翻译区介导的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通过检测血肌酐、白细胞及干扰素等指标,评价VE-DC/siRNA的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显示VE-DC/siRNA处理组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39.67%±15.53%,明显低于DC/siRNA组的77.33%±11.06%和siRNA处理组91.67%±13.65%,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发现VE-DC/siRNA有明显器官毒性及明显免疫反应.纳米颗粒VE-DC具有较好的肝脏的靶向性,可以转运siRNA至肝脏并有效抑制HCV Core的表达,抑制率平均可达83.01%.结论 VE-DC在小鼠模型中可以靶向转运siRNA至肝脏,并抑制HCV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示出较高转运效率及较低毒性的特点.
叶媛媛陈红颜艳段亮陈维贤黄英
关键词:RNA干扰维生素E靶向治疗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活化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诱导不完全线粒体自噬
2018年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活化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诱导不完全线粒体自噬的机制。方法HepG2细胞或表达HCV核心蛋白的HepG2细胞与肝星状细胞(LX-2细胞)共培养。共培养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2-AG水平,分光光度法测定检测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a^(2+)浓度和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检测线粒体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蛋白质免疫检测大麻素受体1(CB1R)、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和p62蛋白表达。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与LX-2细胞和HepG2细胞共培养组相比,LX-2细胞和表达HCV核心蛋白HepG2细胞共培养组,2-AG水平增加,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性下降,ROS水平和Ca^(2+)浓度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MDA升高而SOD下降,CB1R水平升高,p-Akt和p-mTOR表达下降,LC3-Ⅱ表达增加,而p6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HCV核心蛋白增加2-AG水平,上调CB1R表达;增加线粒体ROS水平和Ca^(2+)浓度,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下调Akt和mTOR活性引起不完全线粒体自噬。
孙丽杰施宇光张晓宇舒梦妮陈墨洋于建武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与NS4B融合蛋白的构建和表达
2017年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与NS4B融合表达克隆,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方法:应用PCR方法从抗HCV阳性血清中扩增出HCV核心蛋白基因和NS4B基因的c DNA片段,将两部分基因片段拼接成一条完整c DNA,连接到表达载体p ET28a上,菌落PCR和测序方法选择阳性核心蛋白-NS4B-p ET28a重组质粒。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埃希菌BL21中进行表达,分别用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分析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成功获得核心蛋白基因和NS4B基因,并成功拼接成一条完整c DNA;菌落PCR和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融合克隆核心蛋白-NS4B-p ET28a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融合质粒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成功表达,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与抗HCV阳性血清具有反应性。结论:成功构建了HCV核心蛋白与NS4B的重组融合克隆,并成功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
房玉珠朱燕叶森姚冬明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NS4B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下调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导致肝星状细胞活化
2017年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对肝星状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及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HepG2细胞或表达HCV核心蛋白的HepG2细胞与肝星状细胞(LX-2细胞)共培养。应用液体闪烁计数仪、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检测LX-2细胞SIRT1活性、mRNA及蛋白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LX-2细胞磷酸化AMP激活的蛋白激酶(p-AMPK)、脂联素受体2(AdipoR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人Ⅳ胶原(ColⅣ)、Ⅲ型前胶原肽(PⅢNP)、透明质酸(HA)和人层黏连蛋白(LN)的水平。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与LX-2细胞和HepG2细胞共培养组相比,LX-2细胞和表达HCV核心蛋白HepG2细胞共培养组SIRT1活性(0.4±0.1比1.0±0.2,t=6.573,P<0.01)、mRNA(0.3±0.1比1.0±0.3,t=5.422,P<0.01)和蛋白(0.4±0.1比0.8±0.2,t=4.382,P<0.01)水平下降;p-AMPK(0.3±0.1比0.8±0.2,t=5.477,P<0.01)和AdipoR2(0.4±0.1比0.8±0.2,t=4.382,P<0.01)表达下降;TGF-β1(2.3±0.5比0.8±0.2,t=6.823,P<0.01)表达增加;共培养上清液中ColⅣ、PⅢNP、HA和LN的水平增加。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降低TGF-β1的表达。结论 HCV核心蛋白下调肝星状细胞SIRT1活性及表达,下调AdipoR2表达,上调TGF-βl表达,活化肝星状细胞。
孙丽杰施宇光张晓宇舒梦妮陈墨洋于建武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肝星状细胞脂联素受体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下调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导致肝窦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对肝窦内皮细胞(LSEC)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及LSEC功能的影响。方法 HepG2细胞或表达HCV核心蛋白的HepG2细胞与LSEC共培养。应用液体闪烁计数仪、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Western印迹检测LSEC SIRT1活性、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LSEC脂联素受体2(AdipoR2)、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第Ⅷ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分化抗原簇31(CD3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CD14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联素、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水平。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与LSEC和HepG2细胞共培养组相比,LSEC和表达HCV核心蛋白HepG2细胞共培养组SIRT1活性(0.3±0.1比1.0±0.3,t=5.422,P<0.01)、mRNA(0.4±0.1比1.0±0.2,t=6.573,P<0.01)和蛋白(0.3±0.08比1.0±0.3,t=5.613,P<0.01)水平下降;脂联素[(3.41±0.61)比(5.82±0.87)μg/mL,t=5.556,P<0.01]分泌减少且AdipoR2蛋白(0.3±0.1比0.8±0.2,t=5.477,P<0.01)表达下降;eNOS蛋白(0.4±0.1比0.9±0.3,t=3.873,P<0.01)表达下降;vWf蛋白(0.8±0.3比0.4±0.1,t=3.098,P<0.01)、CD31蛋白(0.9±0.2比0.3±0.1,t=6.573,P<0.01)、VEGF蛋白(0.9±0.3比0.5±0.1,t=3.873,P<0.01)表达增加;CD14蛋白(0.4±0.1比0.9±0.3,t=3.873,P<0.01)表达下降。共培养上清液中NO和SOD水平下降,ET-1和MDA水平升高。结论 HCV核心蛋白下调SIRT1活性及表达,下调脂联素及受体表达,引起LSEC收缩和肝窦毛细血管化,增加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肝窦微循环障碍。
孙丽杰施宇光张晓宇舒梦妮陈墨洋于建武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肝窦内皮细胞

相关作者

成军
作品数:1,458被引量:5,896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反式激活 HBV 反式激活基因
刘妍
作品数:617被引量:1,598H指数:29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研究主题: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反式激活 反式激活基因 HBV
王琳
作品数:1,109被引量:5,098H指数:31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酵母双杂交技术 酵母双杂交 克隆
钟彦伟
作品数:219被引量:803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
研究主题: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乙型 噬菌体展示技术
洪源
作品数:182被引量:482H指数:19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
研究主题: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反式激活基因 结合蛋白 酵母双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