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57篇“ 不明原因疾病“的相关文章
- 论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法律规制与完善路径
- 2024年
- “新冠”疫情的暴发,凸显出我国当前卫生应急法律体系中的诸多短板。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与其他公共卫生事件不加区别地对待的立法模式,以及其在《传染病防治法》中的缺位,是导致“新冠”疫情蔓延的重要原因。深入践行“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法治理念;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视为传染病予以防控,从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行政应急权、赋予医疗机构对患者临时控制隔离权、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机构、建立灵敏的预警系统、建立强有力的人力物资保证系统等视角去强化法律制度保障,完善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建立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是提升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能力的重要路径。
- 周士逵冯之东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 基于情景学习理论的虚拟现实技术在不明原因疾病处置教学培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基于情景学习理论(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SLT)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在不明原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对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2—4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规培的护士106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SLT的VR教学模式。干预4周后,比较2组规培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心流状态及临床思维能力。结果 (1)2组规培护士干预后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任务分析维度、自我监控和调节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我动机信念维度和自我评价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规培护士干预后心流状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规培护士干预后临床思维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个站点中,流行病学基础知识、消毒处理、临床决策与健康教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疾病诊断和环境评估2个站点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基于SLT的VR技术对规培护士进行不明原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教学培训,有利于提高规培护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改善学习时心流状态,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规培护士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 杨璐遥王偲景李茜茜周彤
- 关键词:虚拟现实护士规范化培训护理教育
- 2004-2018年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情况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2004—2018年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情况,为改进其报告提出建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2004—2018年间报告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8年,全国(不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有29个省份报告过271起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242起事件最初以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进行报告,29起最初以其他疾病或事件类别报告。125起(46.13%,125/271)事件最终修订为其他类型事件。183起(67.53%,183/271)事件最后明确了原因,主要为传染病(48.63%,89/183)、其他公共卫生事件(33.88%,62/183)、突发中毒(8.74%,16/183)以及环境因素事件(6.56%,12/183)。242起最初以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报告的事件,报告时间集中在2004告时间集中在2004—2009年(90.91%,220/242),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77.19%,176/228),事件信息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报告(85.57%,166/194),事件多发生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如学校(73.11%,155/212)。及时性分析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事件和网络报告所需的中位时间间隔均最短,分别为5.00 d[四分位数间距(IQR):0.73~14.04 d]和0.99 d(IQR:0.54~2.26 d)。146起现为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事件中,32.19%(47/146)为未分级事件,67.81%(99/146)为已分级事件,主要为较大事件(79.80%,79/99),初次和结案报告的附件上传完整率为52.05%(76/146)。结论我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具有明显的时间聚集性,较大比例的报告事件最后能够明确事件原因。2004年以来,事件发现和网络报告及时性、附件上传完整性均有所提高,整体报告的规范性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 马晓洁孟玲郭文章涂文校孔庆福笃梦雪马永胜任小凡向妮娟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早期监测预警方法及装置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早期监测预警方法及装置,通过本申请,能够补齐我国“医防融合”的短板、突破“关口前移”的瓶颈,从而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早期监测预警的痛点,能够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 刘建波刘清萍
- 不明原因疾病——“阴性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 2019年
- 近年来,我们研究小组跟踪观察了一群不被临床医生识别的、被称为'阴性艾滋病'或恐艾症的'患者'。由于'患者'主诉症状与临床常规检测结果不一致,往往被作为心理问题予以处置。调查显示,大多数'患者'是在不安全性行为后不久即发生类似感冒、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的症状,急性期后又出现持续、迁延的慢性症状,涉及咽喉、皮肤、肌肉、骨骼、神经等系统。'患者'因疾病所致的衰弱,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初步的血清学指标测试显示,'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异常及炎性反应。此外,其肠道细菌种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进一步研究表明,'阴性艾滋病''患者'与国际学术界报道的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在症状特征和认识历程方面非常相似。2015年,美国卫生部门确认CFS属于具有生物学基础的疾病,不是纯粹的心理问题。最新的研究信息显示,CFS与病原体感染有明显的关联,'患者'体内呈现免疫功能障碍,激素调节、新陈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异常等现象。由此,我们认为'阴性艾滋病''患者'可能是CFS的一个病例亚组,其症状是因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系列病理反应所致。现有临床常规检测指标项目的局限可能人为掩盖了疾病的危害效应。
- 熊鸿燕王太武
- 关键词:恐艾症慢性疲劳综合征不明原因疾病
-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人员包机入境卫生检疫规程
- 本标准规定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人员包机入境卫生检疫工作的基本要求,以及准备、入境检疫、后续追踪和评估总结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人员包机入境的卫生检疫工作。其他情形的医疗包机入境卫生检疫工作可参照本标准...
- 某学校一起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2017年
- 目的调查分析某学校一起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流行病学资料,为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某中学21例学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发病学生进行测验,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发病的21例学生中初一新生居多,占90.48%。发病学生的体温、血压、心率、心电图、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均正常,3例血象略有升高,2例丙氨酸转氨酶增高,7例呕吐物检测有机磷为阴性。21例发病学生无共同进餐史,学校水样微生物、理化等常规卫生指标均未超过国家标准。EPQ量表测验显示,内外倾向性(E)、神经质(N)量表评分高于全国常模(P<0.05),判断本次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为"癔症群体性发作"。结论刚入学的新生因各种原因易引发癔症,需与群体性食物中毒等事件进行鉴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促进学生早日康复。
- 孙安喜
- 关键词:群体性流行病学癔症
- 2004-2009年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概况及报告质量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分析我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概况和报告质量。方法对2004-2009年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按照初步建立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定义,评价其报告质量。结果 2004-2009年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共计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2个县(区)报告不明原因疾病事件139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37起事件分析显示,2004年和2005年报告数合计占报告总数的88.32%,浙江、云南、福建和北京4省(市)报告数合计占报告总数的43.07%;82.48%的事件报告不完整,在有详细信息的事件中45.57%报告不准确;从首次报告首例病人到首次报告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为0 min至70 d,62.07%的事件小于1 d;从首次报告接到报告到创建报告的时间间隔为12 min至298 d,56.39%的事件介于1~6 d之间。结论我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具有明显的时间、地区集中性,虽近年来报告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报告质量有待改进;现有报告规范有待完善。
- 熊玮仪倪大新王子军
- 关键词:病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一起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现场快速评价的有效手段,为卫生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快速编制简明调查表,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快速评价。结果通过快速评价,早期对可疑因素进行了考证,排除了食物和饮水因素,采取了针对措施,迅速控制了事态发展。结论在处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现场,运用快速评价方法,做到了早期、快速、科学评价,为早期明确事件性质及现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 张竞钱国华单志雄
- 关键词:病例对照研究
-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试行)(摘登一)
- 2007年
- 应急处置中的预防控制措施需要根据疾病的传染源或危害源、传播或危害途径以及疾病的特征来确定。不明原因疾病的诊断需要在调查过程中逐渐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因此,在采取控制措施上,需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决定应该采取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并随着调查的深入,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控制策略与措施,遵循边控制、边调查、边完善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的降低不明原因疾病的危害。
- 关键词: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群体性预防控制措施疾病发生危害源
相关作者
- 吕太富

- 作品数:11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鼠疫 流行病学 不明原因疾病 疫源地 病例对照调查
- 应桂英

- 作品数:69被引量:502H指数:14
- 供职机构:四川省卫生厅
-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卫生统计 决策支持系统 统计指标 数据质量
- 栾荣生

- 作品数:264被引量:2,812H指数:2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 研究主题:艾滋病 影响因素 流行病学 暗娼 抑郁
- 陈贤义

- 作品数:56被引量:374H指数:11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研究主题:血吸虫病 新年致辞 疫情 新年 疫情通报
- 潘忠伦

- 作品数:13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死因分析 测区 疾病监测系统 急性传染病 疾病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