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13篇“ 不同林龄“的相关文章
- 苏北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碳储量时空分配格局被引量:2
- 2025年
- [目的]探讨不同林龄对苏北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形成及林分碳储量地上、地下空间分配格局的影响及机理,为提高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以及为杨树人工林经营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林场,选取10个不同林龄分别为2,5,6,7,8,10,14,16,17,26 a生,林分密度为6 m×6 m的杨树人工林作为试验调查样地。分析了杨树人工林乔木层、草本层及土壤层碳储量净积累随林龄的变化规律及杨树人工林不同层次碳储量变化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1)乔木层碳储量在林分发展过程中呈现快速净积累特征,拟合其年平均积累速率、连年积累速率两条曲线,表明杨树人工林最佳轮伐期为15~20 a;(2)土壤有机碳在林分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缓慢的净积累,林下草本层碳储量随林分发展呈降低趋势;(3)杨树人工林土壤层和乔木层碳储量与土壤中SOC,TN,NO_(3)^(-)-N,N/P呈显著正相关,与AP,C/N,pH呈负相关。[结论]在杨树人工林生长过程中施N肥以及在土壤固碳水平最佳时期15~20 a进行轮作,有助于林分碳储量增加。
- 顾宇晨张茜安宇超王国兵
- 关键词:碳储量杨树人工林不同林龄
- 不同林龄天山云杉人工林土壤多功能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 2025年
- 土壤多功能性是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不同林龄天山云杉人工林土壤多功能性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综合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评估提供参考。以30 a、40 a、50 a和60 a天山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与土壤碳、氮、磷等相关的15个指标量化土壤多功能性,研究不同林龄天山云杉人工林土壤多功能性差异。通过因子分析,揭示土壤多功能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全氮、碱解氮随着林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日平均温度和有机质含量随着林龄增加逐渐减小。(2)土壤脲酶随着林龄增加呈倒“N”字形趋势,纤维素酶、蔗糖酶随林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林龄增加逐渐降低。(3)土壤多功能性随林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主要受碱解氮和脲酶影响。因此,林龄是影响天山云杉人工林土壤多功能性的重要生态因子,同时调节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等,研究结果对新疆天山北坡地区天山云杉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 王钰赵善超李柳圆圆顾晓亮
- 关键词:天山云杉人工林
- 不同林龄木荷叶片-细根-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及稳态性特征
- 2025年
- 为了解不同林龄木荷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特征及稳定机制,本研究以福建省尤溪县8、13、27、36和54年生5个年龄木荷人工纯林为对象,探讨其叶片-细根-土壤碳(C)、氮(N)、磷(P)及化学计量变化特征,分析木荷叶片和细根两构件与土壤的耦合关系和稳态性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木荷叶片和细根C、N、P含量总体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叶片和细根的N、P含量最小值均出现在13年生,N含量分别为10.38和3.45 g·kg^(-1),P含量为0.44和0.21 g·kg^(-1)。两构件C∶N、C∶P随林龄增加呈先增后减变化,均在13年生达到最大值。随着林龄的增加,林地土壤C、N和P含量均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特征,且均以13年生为最低,分别为34.27、1.82和0.11 g·kg^(-1);土壤C∶N、C∶P和N∶P最大值均出现在13年生,分别为19.2、315.8和17.0。木荷叶片和细根的N、P含量及其计量比与土壤P含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土壤C、N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叶片与细根C、N及N∶P的稳态性模型回归结果均不显著,具有绝对稳态,且叶片N、P及其计量比的稳态性均小于细根,但叶片和细根P及C∶P对土壤P含量变化较为敏感。综上,13年为木荷的速生期;在木荷生长过程中,土壤P含量显著影响木荷叶片与细根N、P含量,叶片对土壤中P含量变化更敏感,建议适时添加P肥以改善土壤质量,并重点关注叶片N、P含量的变化状况。
- 姚舒舒钟全林蔡世锋苏孙卿梁锋娜徐朝斌程栋梁陈远望唐磊
- 关键词:木荷
-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土壤酶活性和碳氮磷化学计量变化
- 2025年
- 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五个林龄(15年、25年、35年、45年和55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深度土壤(0—15和15—30 cm)的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计量比特征,并揭示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林龄增长而升高,而含水率、全磷和全钾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表层土壤(0—15 cm)的含水率、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15—30 cm),土壤全钾含量呈现相反规律。(2)土壤的β⁃1,4⁃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1,4⁃木糖酶、亮氨酸氨肽酶、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随林龄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呈减小趋势。(3)六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pH值、全钾含量呈负相关。由冗余分析和逐步回归得出,土壤pH、含水率、氮磷比和土壤养分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养分是影响土壤酶化学计量的主要因素。(4)研究区土壤磷的含量极度贫瘠(均小于0.2 g/kg),由氮磷比可得15—35年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受到氮和磷的共同限制,45和55年华北落叶松的生长主要受磷限制。在所有林龄中,氮限制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降低,而磷限制程度则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强。(5)土壤酶化学计量氮磷比(0.77—0.84)和酶化学计量碳磷比(0.84—0.92)均高于全球的平均值(0.44和0.62)。酶活矢量角度均小于45°,且随土壤加深而减小。说明土壤微生物受到较为强烈的氮、磷限制,其中氮限制程度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加强。因此,在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管理中应考虑外源氮和磷的投入,缓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限制。
- 陈雅轩张彧璠王佳乐陈艳梅刘倩愿
- 关键词:土壤深度酶活性化学计量华北落叶松
- 不同林龄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粒径分布特征
- 2025年
- 为研究不同林龄阶段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粒径分布特征,以福建省顺昌国有林场5个林龄(10、15、27、55、64 a)木荷人工林0—20、20—40、40—60 cm土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布特征及其林龄效应。结果表明:①不同林龄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大团聚体比例皆达90%以上,其中>2 mm的团聚体结构占比最大,微团聚体(<0.25 mm)比例不足10%,说明不同林龄木荷人工林的土壤团聚体都具有强团聚性的特点。②与干筛法相比,湿筛法得到的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中>2 mm团聚体的占比明显减少,0.25~2 mm占比增加;在0—40 cm土层中,64 a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占比和水稳性特征值显著高于其它林龄,表明木荷人工林在过熟林阶段的土壤透气性、透水性最好。③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随林龄、土层深度及林龄×土层深度交互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中林龄的影响最明显;而在水稳定性团聚体中,林龄、土层、林龄×土层交互作用均对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WD)产生显著影响(P<0.05)。
- 陈凡王利艳曹睿倪薛俊宙崔永红熊雨忠李明
- 关键词:木荷人工林
- 一种不同林龄条件下人工林林分均匀性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同林龄条件下人工林林分均匀性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包括:获取单木分割模型数据集,基于Mask R‑CNN算法构建初始单木分割模型,对所述初始单木分割模型的主干网络、特征金字塔网络和检测头进行改进,...
- 尤号田丁吉荣尤李杨梁业华吴智勇黄君成陈建军
- 塞罕坝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及其氮添加响应
- 2025年
- 【目的】人工林林下植物在维持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林下植物形态结构随氮添加的变化,深入理解林下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方法】采用植物制片技术,比较塞罕坝人工林基地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华北落叶松样地优势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的可塑性及其对不同氮添加处理(0、20、50 kg·hm^(-2)a^(-1))的响应,并探讨不同氮添加处理条件下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林下植物不同叶解剖特征的可塑性指数具有一定规律,栅栏组织厚度、下表皮厚度等相对稳定,海绵组织厚度较为敏感。2)氮添加对林下植物9个叶解剖特征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各叶解剖特征间的相关关系多存在显著影响;相比低氮添加,高氮添加可增强叶片厚度相关指标间的关系、削弱维管组织相关指标间的关系。3)幼龄林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基础数值显著高于中龄林和近熟林,中龄林和近熟林林下植物各叶解剖特征差异不明显;幼龄林林下植物叶片厚度相关指标受氮添加促进,维管组织相关指标表现出受抑制效果;近熟林与幼龄林相反,叶片厚度相关指标受氮添加抑制,维管组织相关指标受氮添加促进;中龄林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程度最高且多为正响应。【结论】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样地林下植物的叶片厚度相关指标和维管组织相关指标对外源氮添加可能采取不同适应策略,在解读植物响应适应机制时需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区分考虑。
- 张孝琰倪晓凤蔡琼吉成均
-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
-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叶片和细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特征
- 2025年
- 植物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配特征,不仅反映了其碳的供需平衡,同时也揭示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为了解不同生长阶段柳杉叶片和细根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质量分数的特征,以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9、15、25、35、55年生)的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叶片和细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可溶性糖和淀粉)的质量分数,探讨柳杉叶片和细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随林龄增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叶片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占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56.04%~75.52%,且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糖与淀粉比例均随林龄增加而减小。②细根淀粉质量分数占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54.25%~62.19%,且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淀粉质量分数均随林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25年生的近熟林中,三者的质量分数均达到最大。③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仅在近熟林显著低于细根,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仅在幼龄林(9年生)、中龄林(15年生)显著高于细根;而叶片淀粉质量分数在各林龄段均显著低于细根。④冗余分析表明,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受土壤全氮、含水率的影响,其贡献率分别为32%、12%;而细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受土壤铵态氮、全磷、pH的调控,其贡献率分别为11.3%、14.2%、11.3%。柳杉通过调控不同器官的碳分配策略以适应生长阶段变化和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叶片以即时碳利用为主,细根则以碳储存为主,二者协同维持植物的碳-养分平衡和生态适应性。
- 简毅林静张可欣慕长龙潘先敏谭波徐振锋游成铭徐琳
- 关键词:柳杉人工林叶片细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 不同林龄榆树林土壤酶和养分特征
- 2025年
- 研究不同龄榆树林林下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差异性。以10 a榆树人工林、20 a榆树人工林和30 a榆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指标,比较不同龄榆树林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差异性,并对土壤酶和养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榆树林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
- 张文君
- 关键词:人工林土壤酶活性
- 桂北地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优先流的变异特征
- 2025年
- 优先流作为土壤入渗的重要组成,影响着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同时驱动营林措施造成的土壤污染物快速向下迁移,对地下水水质产生威胁。因此,开展人工林优先流发育特征研究可为其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融水贝江河林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亚甲基蓝染色示踪法,探究杉木人工林优先流特征,通过多指标评价法,评估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优先流相对发育程度。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染色程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主要入渗区域为0~20 cm;杉木人工林土壤水流入渗方式主要以侧向优先流为主,且入渗开始时即有优先流发生;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优先流评价指数为5年生(0.64)>8年生(0.59)>11年生(0.47)>15年生(0.39)。研究发现,杉木人工林入渗过程侧向优先流占主导地位,优先流发育程度呈现随林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杉木人工林营林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 邓莹莹廖煜亮容清标杨梦格谭青芳赵明全潘天森黄钰涵
- 关键词:人工林优先流
相关作者
- 彭晚霞

- 作品数:161被引量:2,812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喀斯特峰丛洼地 不同林龄 生物量 土壤 空间异质性
- 杜虎

- 作品数:121被引量:1,861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喀斯特峰丛洼地 不同林龄 土壤 生物量 碳储量
- 韩海荣

- 作品数:147被引量:1,767H指数:23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华北落叶松 不同林龄 辽东栎 油松
- 李蕾

- 作品数:67被引量:286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木麻黄 不同林龄 棉花 林地土壤 浸提液
- 曾馥平

- 作品数:193被引量:2,689H指数:3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喀斯特峰丛洼地 空间异质性 土壤 生物量 不同林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