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86篇“ 不同密度“的相关文章
一种含有固体的不同密度液体物料连续分层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含有固体的不同密度液体物料连续分层装置,包括高压釜、若干的过滤器与分层罐,所述的高压釜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的过滤器相连,所述的过滤器通过管路均与所述的分层罐相连,所述的分层罐上设有上层出料口、中间层出料...
周广乙
不同密度调控措施对森林健康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025年
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密度控制策略对森林健康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在多处试验区实施差异化的密度调整实验,监测树木生长速度、健康状态、病虫害发生频率以及物种多样性等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合理调控林木密度有助于改善森林的整体健康状况并丰富生物种类;然而,不同策略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适度降低林分密度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加植被多样性,而极端的密度控制(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则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森林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该研究成果为森林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对于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恢复退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价值。
孔凡武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密度调控生态平衡
不同密度油松林地土壤水碳分布特征及其耦合关系
2025年
本研究以晋西黄土区1000、1800、2700、3600和4500株·hm^(-2)5个林分密度的油松人工林为对象,测定0~5 m土层土壤总碳、有机碳、无机碳和土壤水分含量,分析不同土壤层次土壤水、碳对林分密度的响应,并利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量化水碳权衡/协同强度对林分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表聚性(0~20 cm),之后随着土壤深度而逐渐减少;土壤无机碳随土壤深度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但整体变化不显著。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而土壤无机碳呈先增后减趋势,密度拐点为2549株·hm^(-2)。土壤水分随林分密度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密度拐点为3268株·hm^(-2)。土壤总碳与水分以及有机碳与水分的耦合协调度均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先降低后升高,在1000~1800株·hm^(-2)密度区间处于协同发展水平,在1800~3600株·hm^(-2)区间处于过渡调和水平,在3600~4500株·hm^(-2)处于协同发展水平,即呈“协同-权衡-协同”的变化。土壤无机碳与土壤水分的耦合协调度随林分密度增加而降低,在1000~2700株·hm^(-2)密度区间处于协同发展水平,在2700~4500株·hm^(-2)区间处于过渡调和水平,即呈“协同-权衡”的变化。油松林林分密度小于1800株·hm^(-2)时,可减少林木耗水量并增加碳汇,实现土壤固碳与水源涵养的协同发展。
郭艳杰毕华兴赵丹阳刘泽晖林丹丹韩金丹黄浩博
关键词:林分密度晋西黄土区
不同密度杉楠复层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025年
为明确间伐套种后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优势菌门及其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以4个不同间伐保留密度[375株·hm^(-2)(D375)、570株·hm^(-2)(D570)、630株·hm^(-2)(D630)、810株·hm^(-2)(D810)]的杉楠复层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杉木保留密度对杉楠复层林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土壤团聚体粒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杉木保留密度的增大,土壤含水量(SWC)先升高后降低,pH值、全氮(TN)、全磷(TP)含量均变化不大,全碳(TC)、可溶性有机碳(DOC)、有效磷(AP)含量均呈降低的变化趋势,D375处理的TC、DOC、AP、有效钾(AK)、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和碳氮比(C/N)、氮磷比(N/P)均为最高值;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D375>D810>D570>D630。杉木保留密度增大会提高群落中特有的细菌多样性,但杉木保留密度过大则会减少特有的细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土壤特有的真菌OTUs随着杉木保留密度的增大整体呈减少趋势;细菌Simpson和Shannon指数整体上变化不大,不同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D630处理的细菌Chao1指数显著大于其余处理(P<0.05),而D375处理与D570、D630处理的真菌Simpson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杉木间伐保留密度对复层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有较大影响;叠加热图的Mantel′s r分析表明,土壤中的C/N是影响细菌多样性最重要的环境因子,C/N、C/P、N/P和NO-3-N含量是影响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合理的杉木保留密度(375株·hm^(-2))可以改善杉楠复层林林下植被的生长环境,进而改变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分布,增加土壤关键微生物类群,促进土壤养分周转,对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持至关重要。
李万潘芳莹张慧敏杜菁周垂帆
关键词:保留密度闽楠林下套种复层林土壤理化性质
不同密度对长周期经营杉木林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杉木长周期经营是兼顾高价值大径材产量与地力长期维持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研究不同密度对长周期大径材经营杉木林生长和土壤的影响,确定长周期经营杉木人工林的合理密度,为杉木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荆竹林场4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该林分已在30年生时间伐,间伐时设置了4个密度(A:750株/hm^(2)、B:825株/hm^(2)、C:900株/hm^(2)、D:1050株/hm),通过样地调查和土壤样品检测,分析密度对林分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杉木林的平均胸径、树高、大径材株数和蓄积量都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密度B时最高。土壤养分大多随着密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受密度变化影响显著,在密度B时达到最大。40~6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与杉木生长情况的关系更为密切。平均胸径与土壤全氮、全钾呈显著正相关;总蓄积量与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大径材株数与蓄积量都和土壤的全氮、全钾呈显著正相关。随密度增大,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OTU数增加,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OTU数减小。全磷含量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显著,全钾含量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极显著。【结论】密度B(825株/hm^(2))是杉木林长周期经营最合适的密度。杉木长周期经营有利于杉木大径材培育和良好细菌群落结构保持,能促进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积累,有利于杉木林可持续经营和稳定发展。
李若楚徐剑莹李铁华游美钱越张心艺
关键词:林分密度林分生长土壤理化性质
喷施调环酸钙对不同密度芝麻机收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不同种植密度下喷施调环酸钙对芝麻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以及品质与产量的影响,集成芝麻机收的有效栽培措施,以商芝196为试材,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不同密度为主区(D1:18万株/hm^(2);D2:21万株/hm^(2);D3:24万株/hm^(2)),喷施不同量调环酸钙为副区[CK:0 g/hm^(2)(喷施清水);T1:425 g/hm^(2);T2:500 g/hm^(2)],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芝麻茎粗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降幅为2.01%~4.56%;叶片SPAD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D2处理最高,较D1、D3处理分别提高0.82%、6.65%;叶面积指数(LAI)与SPAD值有相似的表现规律,D2处理的平均值较D1、D3处理平均值分别显著提高4.72%、5.17%;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显著减少,胞间CO_(2)浓度显著增加;单株蒴数、千粒质量明显降低,降幅分别为1.28%~8.45%、1.39%~5.92%,但对芝麻品质无显著影响。喷施调环酸钙后,随用量的增加,芝麻株高、始蒴高度、主茎果轴长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7.89%~10.64%、11.91%~14.01%、5.29%~9.01%,光合作用有效增强,同时显著提高了单株蒴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提升幅度分别为5.72%~11.14%、2.57%~6.25%、3.34%~6.42%;粗脂肪含量下降,亚油酸、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2.25%~6.08%、3.80%~8.84%。各处理中以D1T2处理Pn、千粒质量最高,D2T2处理与其差异不显著,且D2T2处理SPAD值、LAI、单株蒴数和产量最高,较D2CK显著增产7.01%。综合分析认为,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时,在苗期和初花期各喷施1次500 g/hm^(2)调环酸钙对优化芝麻株型、改善机收农艺性状、提升产量和品质效果较好。
吕树立丁芳田壮博
关键词:芝麻种植密度调环酸钙光合特性机械收获
稻田中混养不同密度鲫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2025年
为达到养殖环境生态平衡,研究了稻田环境中混养鲫(Carassius auratus)[(48.53±2.11)g/尾]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23.48±0.82)g/尾]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实验设置4个鲫密度:0(T0,对照组)、100(T1)、200(T2)和300尾/667 m^(2)(T3),分别与中华绒螯蟹(300只/667 m^(2))混养,实验周期90d。结果显示:T1组中华绒螯蟹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出肉率、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和总可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T1组鲫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2组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评分最高,其中苏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研究表明,在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混养不同密度鲫对其生长、可食性状和肌肉营养品质存在显著影响,其中混养100—200尾/667 m^(2)鲫更有利于提高中华绒螯蟹品质。
蒋湘辉王兴兵寇凌霄魏洪祥肖祖国吴丽娜封岩闫有利
关键词:稻田养殖养殖密度营养成分中华绒螯蟹
不同密度下稻蛙种养模式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2025年
稻蛙共生种养模式是一种生态农业实践,通过在稻田中养殖蛙类来实现水稻与蛙类的互利共生。为了探讨不同黑斑蛙(蝌蚪)投放密度下稻蛙共生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选择了4组不同的种养方式:仅种植水稻,不投放蝌蚪(T_(0));种植水稻,投放蝌蚪75万尾/hm^(2)(T_(1));种植水稻,投放蝌蚪105万尾/hm^(2)(T_(2));种植水稻,投放蝌蚪150万尾/hm^(2)(T_(3))。在相同的稻田条件下进行种养试验,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蝌蚪投放量的增加,水稻产量、黑斑蛙规格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黑斑蛙产量则随投放量的增加而提升;投放蝌蚪的T_(1)、T_(2)、T_(3)组总产值和利润均高于T0组,其中水稻的产值随着蝌蚪投放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黑斑蛙产值和稻蛙种养总产值均随投放量的增加而增加;产投比随着蝌蚪投放量的增加有所降低,以T2组利润最高,其产投比为1.24。由此说明,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同蛙类的养殖密度,以实现稻蛙共生种养模式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苏筱竺梁正其
关键词:水稻黑斑蛙种养模式
深松耕作对不同密度春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
2025年
以TK601春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深松和不深松2个处理,副区为密度处理,分析深松耕作对不同密度春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可增加20~40 cm和40~60 cm土层根系干物质重比例,有效降低各土层根系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减轻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植株倒伏倒折加重等不利于生产的问题。合理密植结合深松耕作是发挥春玉米增产潜能的重要措施之一。
王春雷金虎郑威周文喜高丽辉冯晔
关键词:春玉米深松耕作干物质重抗氧化特性
一种适用于不同密度溶剂的自动液液萃取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属于化学分析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密度溶剂的自动液液萃取系统及方法,其中自动液液萃取系统包括:进样模块,其设置有进样通道,进样通道设置有并联的第一进样支路和第二进样支路;萃取模块,其包括第一萃取容器以及...
李媛王荟王震宇杨雪吉鑫赵敏敏胡冠九高占啟孙慧婧贾茜媛张蓓蓓李佩纹陈旺

相关作者

宋伟
作品数:116被引量:109H指数:6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研究主题:优质春小麦 春小麦 施肥量 雨养农业区 小麦
薛立
作品数:240被引量:3,988H指数:37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幼苗 土壤养分 土壤物理性质 主成分分析 酶活性
毕华兴
作品数:220被引量:2,195H指数:25
供职机构:教育部
研究主题:晋西黄土区 土壤水分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间作系统
夏绍南
作品数:125被引量:372H指数:11
供职机构:江西省棉花研究所
研究主题:棉花 植棉区 赣北 鄱阳湖棉区 生长发育
董志强
作品数:248被引量:1,963H指数:25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冬小麦 夏玉米 抗倒伏 春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