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7篇“ 不可能性“的相关文章
- 不可能性
- 本书包括“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亚”,这三个“异质”文本通过明显或隐秘的线索相互联系着。巴塔耶意图以此来“描绘真实”,但并不借助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手法,而是通过想象“不可能性”,或者将小说人物置于色情、消...
- (法)乔治·巴塔耶(Georges
- “不可能性进入现实”——列维纳斯与人的悖谬性生存
- 2024年
- 悖谬似乎总是被当作我们在思想中需要防范的东西,因为它对思想而言是不可理解的。然而,列维纳斯的思想呈现了人的悖谬性生存。实际上,人不是仅仅寻求家园与保护、寻求用逻辑和科学刻画世界的基本结构、寻求力量的最大拓展、寻求自我可能性的最大实现,自我的全部可能性之中内嵌了不可能性。人的生存是我的可能性的边界不断被不可能冲破,也就是自我在保存、增长自己力量的同时不断向他者敞开,或者说是“不可能性进入现实”的过程。
- 董乐
- 关键词:悖谬不可能性列维纳斯克尔凯郭尔
- 劳动与资本:相遇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兼论《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中的资本逻辑批判被引量:1
- 2024年
- 德勒兹和伽塔里《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理论批判所指并非当代精神分析思潮,而是197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金融化语境下的资本逻辑。德勒兹、伽塔里将资本的金融化视为资本血缘式而非姻亲式的增殖,是资本主义机器的真正开启。由此,马克思有关资本逻辑批判中资本与劳动的对峙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阿尔都塞的“相遇的哲学”所开启的有关资本原始积累如何可能的叙事需要重新被思考:“属人性”的劳动与“非人性”的资本呈现出不可相遇的异质性;而资本的金融化发展让劳动与资本最终成为货币之流的不同存在样态,又赋予了两者相遇的全部可能性。德勒兹、伽塔里对这一“相遇哲学”的讨论路径彰显的是他们对资本在金融化语境下资本逻辑的描述性批判。这一批判内涵的非辩证的肯定性批判扬弃了辩证的否定性批判,最终让这一批判带上了犬儒主义色彩。
- 夏莹
- 关键词:货币
- 科学的边界 关于不可能性的故事
- 叙述成功的科学故事是容易的,但本书要说的是另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未知的而不是已知的故事,一个关于不可能性的故事,一个关于不可逾越的极限与障碍的故事。《科学的边界:关于不可能性的故事》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类认知的极限,指出存在...
- (英)约翰·巴罗作
- 不可能性与可能性 ——巴塔耶与德勒兹文学观比较研究
- 二十一世纪法国哲学史曾对“非理性”与“语言”做过诸多讨论。其中,作为尼采重要的继承者,巴塔耶曾提出“不可能性”概念,他一方面指出理性的无力,一方面认为语言限制了人的认知边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所提出的越界思想将希望诉诸于...
- 陆怡雯
- 关键词:巴塔耶越界德勒兹
- 超越“公平的不可能性”:从形式到实质性算法公平的转向
- 2023年
- 伴随着算法日益介入人类社会生活,被算法不透明所遮蔽的算法不公平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在算法被应用于公权力行使的场合,它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侵害个人权利等问题。沿着算法促进社会正义的逻辑,本文着重对算法公平的方法论变革进行了刻画。首先,通过探究“公平的不可能性”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范畴,以算法公平的概念图式及其类型为阐释思路,归纳导致算法运行陷入“公平的不可能性”的现实困境。其次,从法律与哲学的视角出发,指出形式算法公平方法论无法在具有关系性与结构性不平等的政策环境中促进公平与正义,进一步突出了形式算法公平在应对“公平的不可能性”困境时的局限性。最后,实质性算法公平方法论作为一种替代方案,能够从更广泛的范围或框架中分析不公正问题,超越“公平的不可能性”困境,为治理和规约算法偏见提供了必要的方法论指引和行动指南。进而,实质性算法公平为算法公平的实现提出新的路径选择:摒弃旧的“公平”决策的形式数学模型,积极转向对算法是否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促进正义的实质性评估。
- 郭佳楠侯攀涛
- 关键词:正义歧视风险评估
- 非物质劳动向生命政治转变的历史根源及其不可能性研究——以后工人主义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 2023年
- 以哈特与奈格里为代表的后工人主义者基于主体自治逻辑,构建非物质劳动理论并向生命政治学转化,这一逻辑扎根并生长于后工人主义运动兴起的历史脉络之中。通过梳理工人主义向后工人主义转变的历史背景,挖掘主体自治性的历史根源。在二者的理论阐释中确证这一逻辑的同时,发现这一理论存在对马克思关于价值与价值量概念的混淆、对人机关系的认识并未触及本质、非物质劳动霸权地位确立的逻辑无法自洽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后工人主义执着于主体自治却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际相脱离,且囿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新变化对马克思理论作出政治导向性和表层性解读。故本文认为生命政治生产并非是一条通往资本主义灭亡、人类解放的实际道路,还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基准、以脱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目的,探索一条真正赋予劳动者生产自主权的解放道路。
- 卢艺崔中良
- 关键词:非物质劳动生命政治历史根源政治批判
- 对物理学中不可能性定理的哲学意义再反思--基于对冯·诺依曼不可能性定理的争论的考察被引量:1
- 2022年
- 物理哲学家普遍认为不可能性定理对深入理解和正确构造物理学的理论及诠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每个不可能性定理是否如其断言那样否定了某种理论可能性以及具体是在何种意义上否定的,则难以一概而论。冯·诺依曼提出隐变量不可能性定理数十年后,学界围绕它又展开新的争论。本文借助一个新分析框架重新考察此定理,探讨应该如何诠释和反思这类不可能性定理。
- 朱科夫
- 关键词:量子力学隐变量理论
- 不可能性与可能性的共存--以梅西安《对耶稣圣婴的二十凝视》Ⅴ、Ⅸ为例
- 奥利维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作为二十世纪独树一帜的法国作曲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先锋派后辈,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了各个体裁,其中绝大多数为钢琴和管风琴而作,灵感来源于宗教信仰。《对...
- 王梦喆
- 关键词:梅西安有限移位调式钢琴演奏
- 如何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兼论抽象解释的不可能性和专门立法的不必要性被引量:5
- 2022年
- 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安排,关键在于厘清宪法解释的存在形式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宪法职权的方式。持宪法解释可以是规范性文件呈现的抽象解释的主张,存在逻辑困境和现实难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实施宪法时拥有一个丰富的工具箱,包括严格立法和宪法解释、建造、修改以及重新制定宪法,没有理由发布抽象解释。具有辅助功能的预防性抽象解释也无法独立存在。在合宪性审查过程中的宪法解释是附随于审查过程的隐性具体解释,不宜采取抽象解释形式。没有单独存在的抽象解释,也就没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宪法解释程序法”。从根本上看,这是因为我国并非分权体制宪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同时掌握实施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两者皆有宪法解释的空间。解释宪法隐含在立法和事前、事后的合宪性审查过程之中。目前的任务是建设合宪性审查程序机制,使之内涵解释宪法的动因和空间,发挥超出个案的影响力。
- 李少文
- 关键词:宪法解释合宪性审查
相关作者
- 尚杰

- 作品数:196被引量:353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哲学 德里达 现象学 启蒙 悖谬
- 林慧莲

- 作品数:28被引量:94H指数:7
- 供职机构: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 研究主题:心理健康教育 价值干预 价值中立 心理咨询 不可能性
- 陈晓明

- 作品数:367被引量:2,296H指数:2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 德里达 小说 当代文学
- 尚必武

- 作品数:147被引量:1,039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 研究主题:叙事学 后经典叙事学 叙事 访谈录 新作
- 王玉林

- 作品数:5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不可能性 版权保护 信息处理 数字水印 数据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