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0篇“ 下颌恒切牙“的相关文章
- 个性化方案矫治先天性下颌恒切牙缺失临床分析
- 2024年
- 本文患者为年轻女性,骨性Ⅱ类,下颌先天性缺失一颗恒切牙,因面突、牙齿前突、不齐求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拔除14、24、26,35、45、47,矫正28、48,关闭所有拔牙间隙。患者治疗后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右侧尖牙及磨牙Ⅰ类关系,左侧尖牙及磨牙为Ⅲ类关系。
- 曾思婷邓家俊邵群乐陈建明周少云
- 关键词:下颌恒切牙拔牙矫治
- 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与性别的相关性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的性别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至2020年于杭州市中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正畸患者1262例,分别统计每年患有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下颌恒切牙单颗及多颗牙缺失的男患者例数和和女患者例数。分析下颌切牙缺失发病的性别差异。结果2017年至2020年,杭州市中医院口腔科的正畸就诊患者中,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的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P<0.05)。单颗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P<0.05)。多颗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的患者,男女性别无差异(P>0.05)。结论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单颗下颌恒切缺失者女性较男性多见。
- 李超杜珊珊童锦发
- 关键词: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性别差异
- 下颌恒切牙开髓路径体外研究
- 2014年
- 目的研究下颌恒切牙根管路径成直线时的最佳开髓位置以及不同开髓法对根管器械弯曲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将2010—2011年山西省人民医院口腔中心拔除的82颗离体下颌恒切牙先后行传统舌侧开髓(舌侧开髓组)和唇侧开髓(唇侧开髓组),分别插不锈钢K锉拍近远中向投照的数字化牙片,分析舌侧开髓组器械在根管内成直线时的开髓位置,比较两组器械根管入角和器械在根管内的弯曲角度。结果下颌恒切牙的最佳开髓位置在唇侧者占25.61%,位于切缘者占73.17%,位于舌侧者仅占1.22%;下颌恒切牙采用唇侧开髓后器械的根管入角和弯曲角度均小于舌侧开髓(P<0.05)。结论下颌恒切牙采用唇侧甚至切缘开髓可减小根管器械的弯曲程度,降低根管治疗的难度。
- 王俊刘青梅程珏杨计亮
- 关键词:下颌恒切牙
- 下颌恒切牙采用不同开髓方法进行根管探查的体外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评价唇侧开髓法和舌侧开髓法对下颌切牙双根管发现率的影响。方法:82个离体下颌切牙先后采用舌侧开髓(A组)和唇侧开髓(B组)两种方式进行根管探查并记录根管数目。然后将所有牙齿横断,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根管数目和根尖孔数目(C组)并与A、B两组进行比较。结果:①下颌切牙双根管率为30.49%;②同一医师采用同种方法进行下颌切牙根管探查的结果相对稳定(P>0.05);③同一医师采用不同的开髓方法进行下颌切牙根管探查的结果不同,唇侧开髓法的双根管发现率和可靠性都较高(P<0.05)。结论:下颌切牙双根管率为30.49%,双根管分叉的部位多位于根管中下段。采用唇侧开髓法双根管的发现率高,且其探查双根管的可靠性高于传统舌侧开髓法。
- 王俊刘青梅程珏杨计亮刘名燕
- 关键词:下颌切牙根管数目体视显微镜
- 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与颅面形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与颅面形态的关系。方法:选取34例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牙齿缺失的类型、骨面型及X线头影测量进行分析,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4例患者的矢状骨面型构成比分别是I类58.8%,II类32.4%,III类8.8%;垂直骨面型构成比分别为均角型64.7%,高角型29.4%,低角型5.9%。头影测量分析数据显示,男女两组组间比较,L1-NB距离及L1-N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两组与正常值比较,L1-MP角、L1-NB距离及L1-NB角均明显小于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两组的骨性指标与正常值比较,SNA、SNB及AN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组软组织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的生长发育方式有性别差异。患者颌骨矢状向、垂直向发育均基本正常。下切牙牙轴明显舌向倾斜。
- 张文君李成日张晓东冯扬
- 关键词:下颌切牙颅面形态
- 下颌恒切牙不同开髓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研究不同开髓方法对下颌恒切牙根管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下颌恒切牙需行根管治疗的患者200例,患牙238颗,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常规组100例,111颗患牙进行传统舌侧开髓,不损伤切缘;试验组100例,127颗患牙采用唇侧开髓,不考虑对切缘影响。比较两种开髓方法双根管的检出率、近期临床反应(根管治疗后1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远期(根管治疗后1年)疗效。结果常规组发现2颗患牙有双根管,检出率1.80%;试验组中发现19颗患牙有双根管,检出率14.96%。根管治疗1周后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试验组中110颗有效,有效率为86.61%;常规组中85颗有效,有效率76.58%。根管治疗1年后,试验组中治愈114颗,改善10颗,成功率97.64%;常规组中治愈83颗,改善12颗,成功率85.59%。两组有效率和成功率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恒切牙唇侧开髓方法优于传统的舌侧开髓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危红英蒋建平陈伟辉姜晨曦占彦武
- 关键词:下颌恒切牙开髓根管治疗
- 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与颅面形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与颅面形态的关系。方法选取33例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作为实验组,分别对其牙齿缺失的类型、骨面型、Bolton指数及X线头影测量进行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33例患者的矢状骨面型构成比分别是Ⅰ类60.6%,Ⅱ类30.3%,Ⅲ类9.1%;垂直骨面型构成比分别为均角型66.7%,高角型30.3%,低角型3.0%。Bolton指数统计结果显示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的前牙比和全牙比明显小于对照值。头影测量分析数据显示,男女两组组间比较,L1-NB距离及L1-N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两组与对照值比较,L1-MP角、L1-NB距离及L1-NB角均明显小于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的生长发育方式有性别差异。患者颌骨矢状向、垂直向发育均基本正常。下切牙牙轴明显舌向倾斜。
- 王岩张文君郑颖刘奕
- 关键词:下颌切牙颅面形态
- 下颌恒切牙开髓路径的体外研究
- 目的:(1)研究下颌切牙的根管类型,并评价唇侧歼髓法和舌侧开髓法对下颌切牙双根管发现率的影响。(2)通过影像学手段来评价唇侧开髓和传统舌侧开髓两种方式对下颌切牙根管器械弯曲程度的影响,以及研究下颌切牙根管路径呈直线时的开...
- 王俊
- 关键词:下颌切牙根管数目
- 人下颌恒切牙管间峡区解剖的显微CT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研究人离体下颌恒切牙管间峡区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选择离体下颌恒切牙拍摄近远中向X线片,选出双根管牙33颗,对距根尖6mm以内的牙根组织进行显微CT扫描。扫描层厚20μm,每颗牙齿获得扫描截面300个。通过三维重建观察牙根管间峡区的解剖形态。记录距根尖1、2、3、4、5、6mm处各截面根管数目及管间峡区的出现情况,并测量根管壁的最小厚度。结果所有双根管下颌恒切牙都存在管间峡区,完全峡区占49.7%,部分峡区占4.5%。距根尖6mm内各截面管间峡区的出现率为10.0%~85.5%,卡方检验显示距根尖1~6mm处管间峡区出现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距根尖3~6mm处管间峡区出现率较高,以5mm处最高,为85.5%。距根尖6mm以内的根管壁最小厚度均小于0.5mm。结论下颌恒切牙管间峡区的出现率较高,根管壁最小厚度位于峡部,在临床进行根管治疗和牙髓外科手术时应引起重视。
- 刘成霞李文郑庆华耿宁孙拓祺黄定明
- 关键词:根管解剖下颌切牙
- 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与颅面形态关系的研究
- 目的:
探讨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与颅面形态的关系,总结下切牙先天缺失错合畸形的矫治设计及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34例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牙齿缺失的类型、骨面型、Bolto...
- 张文君
- 关键词: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颅面形态错合畸形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林梓桐

- 作品数:130被引量:265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 研究主题:锥形束CT CBCT 根管形态 根管治疗后 下颌恒切牙
- 黄定明

- 作品数:274被引量:1,085H指数:16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 研究主题:根管治疗 根管 根尖 牙龈卟啉单胞菌 牙再植术
- 王铁梅

- 作品数:185被引量:388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 研究主题:CBCT 锥形束CT 颌骨 曲面体层 根管形态
- 朱敏

- 作品数:13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 研究主题:根管形态 锥形束CT 下颌恒切牙 X线 投照法
- 周学东

- 作品数:782被引量:3,490H指数:28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 研究主题:龋病 口腔 变异链球菌 龋齿 生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