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45篇“ 上肢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章
- 经颅重复针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
- 2025年
- 目的 探讨经颅重复针刺激(r TA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4例脑卒中后遗留不同程度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r TAS治疗,2组治疗频率相同,连续综合治疗3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期、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2组Brunnstrom分期评估、FMA评分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NIHSS评分降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87.50%,28/32)高于对照组(81.25%,26/32)(P<0.05)。结论 r TAS能够显著加快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进程,减轻神经损伤程度,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 王倩华罗莹杨启光
- 关键词:针刺
- 一种适用于脑梗死治疗上肢功能障碍治疗用的徐疾补泻装置
- 本发明涉及电针仪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脑梗死治疗上肢功能障碍治疗用的徐疾补泻装置,矩形床板底部位置固定连接有支撑架,矩形床板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抽吸构件,矩形床板顶部一侧且远离抽吸构件的位置活动连接有控制构件,控制构...
- 江宗霞张开贵
- 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采用任务导向训练)和观察组(45例,采用任务导向训练联合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比两组患者上肢功能、手功能、患肢关节活动度、患肢表面肌电图及脑功能连接情况。结果:观察组训练后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Jebsen Taylor手功能测试(JTT)时间短于对照组,腕关节的掌屈、背伸、尺偏及桡偏的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训练后屈肘、伸肘时的肌电图值高于对照组,患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前运动皮质区(PMC)、辅助运动区(SMA)的HbO2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应用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利于患者上肢功能、手功能的康复,增加关节活动度,促进脑功能重组,值得临床应用。
- 王凤双杨杰杨帆
- 关键词:康复机器人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
- 手部康复训练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2025年
- 目的:探讨手部康复训练与傅利叶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应用在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行常规治疗与康复干预)与观察组(47例,行手部康复训练联合傅利叶上肢康复机器人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疗效、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神经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个月后两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UE)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均增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降低,且观察组FMA-UE评分、ARAT评分、MBI评分、SS-QOL评分、NGF水平、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部康复训练联合傅利叶上肢康复机器人干预可有效促进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 张霄琼周逗逗陆飞
- 关键词:上肢康复机器人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
- 上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在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探究上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22年10月至2024年1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A、B、C组,分别给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运动想象训练及联合治疗。比较3组康复疗效、上肢功能、活动能力、肌力和肌张力及安全性指标差异。结果:C组康复疗效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P<0.05);治疗后,3组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使用量表、动作质量量表、动作活动记录量表、Lovett肌力分级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均上升,且C组高于A组、B组(均P<0.05);3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上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在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可能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促进上肢功能恢复,增强肌力,缓解肌张力。
- 柯品妤陈晓素陈彩芳陈朦范录平
-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康复
- 镜像疗法联合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在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联合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在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2023年该院收治的80例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PNF康复技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镜像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上肢,FMA)]、手功能(手功能评估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生命质量[Barthel指数(BI)]。结果:治疗后,两组WMFT、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手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NF康复技术上联合镜像疗法可提高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功能,有助于恢复患者手功能,提高生命质量,以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效果优于单纯PNF。
- 单小卫
- 关键词: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手功能生命质量
-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4年9月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仅给予rTMS治疗,研究组给予PNF联合rTMS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 scale,FMA-UE)评分、Wolf运动功能试验(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疗效、肩外展及腕背伸角度。结果:治疗后,研究组MAS分级较对照组改善,肩外展及腕背伸角度均较对照组增大,FMA-UE、WMFT、MBI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一rTMS治疗,PNF联合rTMS治疗更有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肢肌张力。
- 黄美松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
- 反复促通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单侧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 2025年
- 目的 探讨反复促通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单侧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单侧上肢功能障碍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和反复促通疗法联合组,各49例,其中神经肌肉电刺激组中有1例患者因失访脱落,最终神经肌肉电刺激组48例和反复促通疗法联合组49例纳入统计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组患者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反复促通疗法联合组患者接受反复促通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和动作能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反复促通疗法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组(P<0.05)。治疗后,两组FMA-UE、ARAT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反复促通疗法联合组FMA-UE、ARAT评分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组(P<0.05)。治疗后,两组Hcy、ACE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反复促通疗法联合组Hcy、ACE低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组(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反复促通疗法联合组mBI评分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组,NIHSS评分低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促通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提高脑卒中后单侧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和动作能力,降低Hcy、ACE水平,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 张白慧蒋娟愉王伟锋
- 关键词:卒中康复上肢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电刺激
- 中医穴位推拿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究中医穴位推拿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2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0例。对照组给予CCFE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穴位推拿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腕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4%(95/110)比74.5%(82/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5,P=0.027)。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腕关节活动度、Fugl-Meyer量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CFES联合中医穴位推拿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能获得显著疗效,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
- 刘学琼刘祚燕黄能杨倩
- 关键词:临床疗效
- 康复工程技术治疗脊髓损伤上肢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脊髓损伤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的后遗症,特别是上肢节段性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上肢功能作为患者首要恢复目标,备受医学工作者关注。康复工程作为唯一贯穿病程各个阶段的治疗手段,使大部分患者能在康复治疗后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分别从脑-机接口技术、电刺激技术、重复经颅磁技术以及辅助器具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旨在探讨现代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 景亚丽顾晨丛魏凯刘杰王利春
-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工程
相关作者
- 王文清

- 作品数:53被引量:442H指数:14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脑卒中偏瘫患者 脑卒中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偏瘫患者 运动疗法
- 杨洪波

- 作品数:242被引量:631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研究主题:康复训练 有限元分析 穿刺针 外骨骼 有限元法
- 朱毅

- 作品数:160被引量:1,130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康复治疗 康复 脑卒中 脊髓损伤 脑卒中患者
- 顾国刚

- 作品数:56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研究主题:超精密 导轨 穿刺针 空气静压 联轴节
- 贾杰

- 作品数:284被引量:2,140H指数:2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研究主题:脑卒中 康复 脑卒中后 脑卒中患者 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