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7篇“ 三重证据法“的相关文章
- 民族考古学家汪宁生的治学方法——以“三重证据法”为例
- 2024年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民族考古学诞生,而汪宁生是中国民族考古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汪宁生在中国古史、民族学、考古学的基础上,以及顾颉刚等人的影响下,形成了“三重证据法”。同时汪宁生也在写作和实践中运用“三重证据法”。而“三重证据法”也在批评中不断接受检验,虽然民族考古学有些过时,但不妨碍人们重新评估民族考古学“三重证据法”的价值。
- 张翔
- 关键词:考古学史三重证据法
-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究竟在哪里?--运用“三重证据法”所作的重新考察被引量:1
- 2024年
- 对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判定,近30年来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仅分歧越来越大,而且逐渐向民初、晚清甚至向晚明延伸。这样的“众声喧哗”,很可能造成学术价值、学科价值的弥散,导致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性质越来越被遮蔽。总体而言,以往的“起点”研究普遍存在着方法论上的缺陷。为了实现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研究的学术增值,文章建构出“三重证据法”这一“起点”研究的方法,并运用这一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进行重新考察,指出1917年至1920年这四年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这四年间,既建构出与晚清、民初截然不同的“新文学”理念,又出现了由同时代的“新文学”理念催生的一批“起点”作品,同时,赋予“新文学”以话语权和合法性的“文学场”也已经形成。由此,中国现代文学开启了贯通当代的百年历史。
- 朱自强
- 关键词:现代文学三重证据法整体性
- 三重证据法: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方法论被引量:2
- 2023年
- 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让实物、图像、文献三重史料相结合,被命名为“三重证据法”。王国维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鲁迅金石研究的考证方法都是其“三重证据法”的理论背景。沈从文长期与文物打交道的丰富实践直接促成“三重证据法”的形成。“三重证据法”区别于“多重证据法”的意义,在于方法上综合考古学、历史学、图像学的研究传统,以物见文、文图互证,研究指向纵深的物质文化史层面。
- 周斌斌
- 关键词:三重证据法
- 新时代高职教师职称制度建设现状调查:基于三重证据法被引量:2
- 2023年
- 利用具有三角互证功能的三重证据法,对高职教师职称制度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主要成绩包括:基本建成“四层级、六环节”的评审组织流程,职称评审的内容设计日趋符合高职教育特点,职称评审方式方法呈现诸多基层首创特色,评审与聘任相结合成为职称制度的重要原则。同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学术导向的职称评审模式依然处于主导地位,职称评审指标的量化赋分方法不够公平合理,职称评审流程设计不够周全易滋生不正之风,师德考核负面清单等配套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 王为民
- 关键词:三重证据法高职教师职称制度职称评审
- 三重证据法: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方法论
- 周斌斌
- “寡人”词义观念考与“2+1”三重证据法被引量:2
- 2022年
- 上古君侯自称“寡人”,有解为“谦称”者,有解为“尊称”者;然而“寡”字之解何据?其所据之理又有何据?聚讼纷纭,迄无一是。今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基础之上提出三重证据法,从地下、地上及古人词义观念上证明“寡人”不是谦称,而是“独一无匹”的君侯尊称。基于此,文章进而提出:词义考证不仅限于语音、字形及注释家的成训,而且还要从古人的观念上来考察、研究和验证词义的来源、引申及使用,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不同(或各种类型的)的义轨(语义关联的轨道),然后针对同一义轨上的不同形式进行“同律互证”,从而为语义系统找到“二义”同源或同根的理必原理、材料和根据,为理论训诂学和文献考据法,辟出一条新的途径。
- 冯胜利
- 关键词:二重证据法
- 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及其实践——论饶宗颐古史研究的贡献被引量:6
- 2022年
- 饶宗颐最初与古史辨派阵营有较多接触,后来他的古史观发生改变,转而反思疑古运动存在的问题。饶宗颐的古史研究,旨趣近于“罗王之学”,走的是“新证”一派的道路。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饶氏将出土材料分为有文字材料与无文字材料两种,提出“三重证据法”及“五重证据法”。饶氏致力于通过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考古遗存等材料进行古史重建。他重新思考古史的时代框架及其传说流变,并就古地理开展了一系列新的讨论,体现了对“三重证据法”的实践。
- 陈民镇
- 关键词:古史三重证据法
- 从沈从文到孙机:论沈从文“三重证据法”的影响
- 2022年
- 沈从文在1949年后转向物质文化史研究,于方法上形成文物、图像、文献相结合的“三重证据法”。沈从文的“三重证据法”反思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文字中心主义”之弊,渐次融合考古学、图像学、考据学的研究传统,以物见文、文图互证,形成“唯物主义”的研究特色。孙机继承其师“三重证据法”的研究法式,于路径、指向、态度、体例都表现出一脉相承的流传性。然而,孙机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又表现出“青出于蓝”的超越性。
- 周斌斌
- 关键词:文物研究三重证据法
- “三重证据法”的应用——论沈从文1949年后的文物研究与文学“考古”
- 2022年
- 1949年,沈从文由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沈从文在研究中逐步形成实物、图像、文献三重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之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更关注于物的本体,以物见文、为物作传,具有文物考古学的特征。在30多年的研究活动里,沈从文应用“三重证据法”进行文物研究、文学“考古”,取得了大量实绩,彰示了“三重证据法”的范式意义。
- 周斌斌
- 关键词:三重证据法文物研究
- 从“二重证据法”到“三重证据法”——闻一多古代文学研究之于出土文献研究的启示
- 2021年
-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也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领域,尤其表现在上古及先秦文学研究上。闻一多学术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新出文献的重视和多重文献的自觉运用。其之所以能够成功运用出土文献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既得力于其对朴学传统的继承,也与其对近、现代西方学术方法的自觉借用息息相关。闻一多的这种研究进路已由"二重证据"发展为"三重证据",具有重要的学术典范意义。所有这些,无疑对今天的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具有很好的启示。
- 陈良武
- 关键词:闻一多
相关作者
- 叶舒宪

- 作品数:405被引量:1,812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神话 四重证据法 文学人类学 玉石 大传统
- 朱仙林

- 作品数:22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 研究主题:《路史》 神话研究 中国神话 家世 考辨
- 孟华

- 作品数:25被引量:8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符号学 汉字 文字 三重证据法 分治
- 王伟臣

- 作品数:33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法律人类学 研究范式 法律多元 习惯法 人类学
- 苏永前

- 作品数:43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 研究主题:文学人类学 神话学 人类学 神话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