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6篇“ 《孔子诗论》“的相关文章
基于上博简《诗论》谈《甘棠》古义
2025年
《甘棠》在“文王之化”的《二南》中有独特地位,也是上博简《孔子诗论》中提及次数和论述篇幅最多的篇目之一。从内容上看,《孔子诗论》对《诗经》具体篇目的评论与《毛诗序》有着很大区别,被认为更接近《诗经》之古义。《孔子诗论》对《甘棠》的诗解,用“民性”将其提炼的《甘棠》大义——“《甘棠》之保”与《甘棠》之礼义——“宗庙之敬”联系起来,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解《诗》模式,与其“微言大义”的特色相关。这种解《诗》模式中蕴藏着儒家仁政思想以及孔子的诗教观,为孔子思想体系的复原与重构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诗经》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苌哲昕任树民
关键词:《孔子诗论》微言大义《诗经》古义
上博简《孔子诗论》研究的未来指向
2024年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目前所见最早一篇结构严密、体系完备的诗学专论,对先秦文学思想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依笔者对《孔子诗论》文本整理和逐层探研,以为其诗学思想体系研究应在融汇运用并补充文本整理成果基础上,围绕简文“三大层级”结构依次做如下系统研究。
徐正英
关键词:上博简《孔子诗论》先秦文学诗学思想
上博简《孔子诗论》“邦风”抒怨论
2024年
上博简《孔子诗论》论“邦风”内容性质的简文当隶定为“与贱民而怨之”六字。“四重对读”“十三风”文本可发现,各国“贱民”抒写女子爱情婚姻之怨、对统治者腐朽生活之怨、遭受剥削之怨、兵役之怨、流落无依之怨五类作品,确实构成风诗主体,与孔子的“贱民”抒怨归纳深度契合。由此进而可以考知:历代成说对“十三风”作者身份的认定多不可靠,对部分作品情感指向的定性与文本本义正好相反;“邦风”解评实践是孔子首创“诗可以怨”诗歌功能理论的主要依据,其对“诗歌抒情说”的初创也主要源于对“邦风”抒情特征的体认。
徐正英
关键词:上博简《孔子诗论》诗可以怨情感指向抒情特征贱民诗歌功能
上博简《孔子诗论》研究现状批判与未来指向
2024年
上博简《孔子诗论》面世20余年来,文本整理、简文释读等基础研究已趋成熟,但最重要的“诗学”研究却尚处于“零散诗学”阶段。未来研究分组解评《诗经》作品层级,应单篇、组内、组外“三重对研”发掘孔子解评语的内在联系,以揭示其“情”“礼”“德”三层批评理念。归纳概括“四诗”内容性质和风格特征层级,应系统探讨孔子诗学的批判性思维、“观俗说”“敛材说”“抒怨说”“苦难说”“衰败说”“少德说”“怨王说”“忧患说”及“缘情说”源头等有机联系。揭示文艺本质层级,应系统探讨“诗亡隐志说”的“历时性”贡献、“乐亡隐情说”“文亡隐意说”的首创价值、“三大内容层级”“三大学说”与孔子文艺思想体系建构的重大诗学史意义。
徐正英
关键词:孔子诗论
从上博简《孔子诗论》论“言”看孔子的语言观
2024年
“重言”是虞夏商周早期王朝国家治术的一个重要特色,“立言”则是周代贵族礼乐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其形塑了先秦儒家“言教”和政治伦理型语言观念的传统,而以“周文”传承者自居的孔子则是这一儒家语言观念的奠基者。孔子基于“为政”由“礼”必先“正名”的王道政治学说,特别重视以言资政。上博简《孔子诗论》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为认识孔子语言观提供了新史料:在形式上,孔子以达意、有文和用为政治语言等三个层面说明《诗》是其理想语言载体;在内容上,分别从言与行、志、礼等三组递进式支点性概念建构其语言理论体系。孔子的语言观传承了上古早期贵族政治“重言”的传统,意在解决东周宗法封建礼乐名分秩序崩溃后贵族政治语言失范的现象,其关注重心在于以“礼”调和人伦政治关系,力图通过语言文字上的“正名”恢复周代“礼言”下的王道理想社会。孔子这种政治伦理型语言观,对中国古代传统语言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谢乃和王思齐
关键词:孔子诗论孔子礼治语言观伦理政治
从《诗·小雅·无将大车》诗旨看上博简《孔子诗论》之“嚣”
2024年
上博简《孔子诗论》21号简“《将大车》之嚣也,则以为不可如何也”中,“嚣”义尚未取得共识。今结合《诗·小雅·无将大车》的诗旨进行分析,认为《无将大车》的诗旨是抒发忧思,简文中“嚣”是原诗诗眼,应训为忧愁,“嚣”义与诗旨可以互证,简文意思是说:《将大车》所说的忧愁,认为是无可奈何的。
吴泓漩
关键词:诗旨《孔子诗论》
论郭店简《性自命出》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诗学关联
2024年
郭店简《性自命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情”的关注,充分肯定情感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强调用诗、礼、乐陶冶性情、培养德行,从而使道德在人的内心扎根。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来看,简文论《诗》具有强烈的主“情”或重“情”色彩,它在充分肯定真性情价值的同时,也主张用礼义来合理地规范、引导、约束情感。从两篇文献对于性情观念的阐发及情与礼关系的揭示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诗学关联。以《性自命出》为代表的早期儒家的性情学说与礼乐教化思想是《孔子诗论》评《诗》论《诗》的思想来源,《孔子诗论》将早期儒家的性情哲学与礼乐教化思想绵密无间地融入了《诗经》的阐释中,呈现出尚情性、重礼义的双重特征。
贾旭东
关键词:《性自命出》《孔子诗论》礼义
出土文献中所见的孔子“慎独论”——以《仲尼曰》《孔子诗论》为中心
2024年
安大简《仲尼曰》有两则有关“慎独”的语录,证明孔子很可能是“慎独论”的提出者。上博简《孔子诗论》中的“《燕燕》之情,以其独也”也是孔子“慎独论”的文献之一。从训释的角度看,“慎”指谨慎,“独”指具有个体性、内在性、本真性、主宰性的道德心灵。“慎独”便是敬慎其心,保持道德情感的真实和道德自我的自觉,使道德心灵主宰身体行为而达到“独而无对”的状态。孔子是在礼乐论或仁礼关系的视域下提倡“慎独论”的,将“独”作为礼乐实践的心灵基础。孔子的“慎独论”有继往开来的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将周人政治性的“慎其德”转化为道德性的“慎其独”,完成了思想突破;另一方面又深刻影响了《五行》《中庸》《大学》《礼器》以及《荀子》等先秦文献中的“慎独论”。
王振辉
关键词:慎独孔子《孔子诗论》
战国 上博藏楚简《孔子诗论
2023年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一九九四年由上海博物馆于中国香港文物市场购入,为战国晚期楚国迁郢都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但鉴于该简为“盗掘简”,有佚失竹简的情况。
丘新巧
关键词:战国晚期《孔子诗论》竹简
孔子诗论》对《诗经》教学的启示
2023年
孔子诗论》中的评论对解读先秦政治、文化、艺术思想等有着重大意义。在教学儒家经典《诗经》时,孔子以情感为基础与核心,重视宣扬“诗”的教化功能;依照“颂”“雅”“风”的分类、遵循“不愤不启,不诽不发”的教化原则对《诗经》进行述评。《孔子诗论》中的思想,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诗经》时构建情感教学主题。关注《孔子诗论》中对《诗经》教化作用的辨析,有助于培养学生诗意语言的表达。
夏钰童
关键词:《孔子诗论》诗经

相关作者

徐正英
作品数:69被引量:16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上博简《孔子诗论》 《孔子诗论》 出土文献 周公 清华简
黄康斌
作品数:22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荆楚理工学院
研究主题:《孔子诗论》 《诗经》 涵义 本义 考论
张玖青
作品数:38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诗经》 《孔子诗论》 上博简 纬书 孔子诗论
陈桐生
作品数:61被引量:220H指数:8
供职机构:湖北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司马迁 《史记》 《孔子诗论》 《离骚》 《诗经》
刘冬颖
作品数:47被引量:111H指数:5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诗经》 《诗》 《孔子诗论》 诗经 文化意蕴